从现实经济生活出发,经济体系事实上分为四个体系,货币体系、资产体系、产业体系、商品体系,这是有效深入观察经济活动的关键!
经济学界对于四个体系的分析和解释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学理论的分支体系,每一个分支的理论体系都有其本身的价值,不能轻易否定。但是,必须明白,每一个分支的理论体系都只是从某个局部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第一,我们可以把用于解释体系内循环过程的经济学定义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体系,也就是分析和研究“实体经济”的循环体系。
这是经济学的主线,时刻不能偏离,一旦偏离,就会产生方向性错误。
其次,分析和研究储蓄货币循环的经济学可以定义为货币经济学,比较接近于高校中开设的“货币银行学”的理论体系。
再次,主要分析和研究资产循环的资产市场(比较复杂,后面会仔细分析)的经济学就是资产经济学,金融学和投资学,本质上就是资产经济学。
最后,分析和研究商品(含有形的货物和无形的服务)循环的经济学可以定义为商品经济学,主流的微观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一门商品经济学,重点分析和研究商品市场上的供求双方。
厘清了四个经济体系和四种经济学,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原来,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本质上是产业经济学,现代的微观经济学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学。
当年在复旦经济学本科学习的时候,宋承先教授给我们讲过一门课,“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批判”(当时必须这样定名),我们可以把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划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经济学阶段、微观经济学阶段、宏观经济学阶段。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也可以讲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一个里程碑。
剑桥学派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经济学原理》被认为开创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先河,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二个里程碑。
大名鼎鼎(也可以是臭名昭著)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三个里程碑。
当时的流行观点认为,西方经济学就是庸俗的经济学(也许那一天,这种观点又会成为主流观点)。
仔细想想,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理由很简单,因为从马歇尔开始,所谓西方现代经济学开始偏离了经济学的主线,不再以创造社会财富为主要内容。
尽管微观经济学中有供给理论,有生产者效应,有要素理论,但所有这些理论和知识都只是市场均衡的一个方面,不再是经济学的主线和核心命题。至于宏观经济学,更加强调的是经济政策,而不是产业结构。
从此,经济学开始偏离传统的经济学主流命题,离实际的经济体系的内循环过程越来越远,成为了少数经济学者“自拉自唱”的“显学”。
当然,本人从来无意否定主流经济学者的努力和存在价值,许多经济学者在四个经济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有许多有价值的成就,解决了许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想表达的只是,目前主流经济学偏离实际经济活动越来越远,过分追求“学术范式”,使经济学复杂化、空洞化、庸俗化。
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经济学核心命题为主线,主要研究如何创造价值、创造收入、创造财富。无论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还是卡尔·马克思,尽管观点存在很大差异,但是,研究命题从来没有偏离经济学主线,本质上都属于“产业”经济学。
而流行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供给、市场需求,以市场均衡为主线,研究命题偏离了经济学主线,本质上都属于“商品”经济学。
特别说明,本人没有强调,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是错误的研究方向。只是想(弱弱的)表示,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不是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体系内循环,而是体系外的“商品市场循环”。
傅连康
情趣相投,友谊长存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2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