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按照凯恩斯理论,国民收入一方面形成总供给,另一方面形成总需求。社会就业量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均衡状态,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由于总供给等于消费与储蓄之和,总需求等于消费与投资之和,所以,国民收入的均衡实际上取决于投资是否等于储蓄。换言之,只要投资等于储蓄,国民收入就会趋于均衡状态。
但是,哈罗德认为,凯恩斯的分析只适用于短期,而不适用于长期。从长期来看,投资的增加不仅会增加需求,而且会增加生产能力,从而增加供给。这样,凯恩斯就没有解决长期中经济均衡的实现问题。为此,需要把凯恩斯的理论长期化、动态化。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条件是:
(1)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投资品;
(2)生产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
(3)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是固定不变的,从而资本——产出比率也是不变的;
(4)规模收益不变,即如果资本和劳动增加一倍,产量也增加一倍,既没有规模收益递增,也没有规模收益递减;
(5)技术状态是既定的,即不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模型的基本公式
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G=s/C
其中,G为经济增长率,s为储蓄倾向,C为资本产出比率(即生产一个价值单位所需要的资本量,亦称资本系数)。
若用Y代表国民收入,△Y代表国民收入增量,S代表储蓄量,△K代表资本增量,则有:
G=△Y/Y(国民收入增长率)
S=s/Y
C=△K/△Y=I/△Y
从直观的角度来看,s概括了一国在一定时期中的要素或资源投入量,而经济增长首先取决于投入要素的大小。在现代经济中,一切投入(包括劳动和各种自然资源)都是通过货币投资的形式来实现的,因而投资增量的大小也就是要素投入的增量规模。而投资的增加一般情况下只能取决于国内储蓄率的高低,也就是取决于国内的储蓄倾向。所以说,s概括了一国投入规模的大小。
C是增加一个单位产出所需增加的投资量,因而它综合显示了一国投入的产出效率。投入的产出效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反之亦然。
如果把投入产出过程比作自来水的流出过程,那么哈罗德模型中的G相当于流量增长率,s相当于自来水龙头口径的大小,C则相当于流速。因此,哈罗德模型最具概括性地表示出了一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从推理的角度来看,哈罗德模型可以直接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中推演出来。在凯恩斯那里,当宏观经济中只有企业和居民户两部门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I=S。
由I=S可以得到:
I/Y=S/Y………………(1)
在(1)式左边乘以△Y/△Y,则有
△Y/Y·I/△Y=S/Y………(2)
由于G=△Y/YI=△KC=△K/△Y=I/△Y,s=S/Y,
故有:G·C=s或G=s/C………………(3)
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条件
此处涉及到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三个概念。
实际增长率(G)指实际上所发生的增长率,即事后的增长率,它由实际储蓄率(s)与实际资本——产出比率(C)所决定,即:
G=s/C
有保证的增长率是指能使企业感到满意并准备继续维持下去的产量增长率。用公式表示为:
GW=sd/Cr
其中,GW是有保证的增长率;sd是合意的储蓄率;Cr是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
该式说明,当既定的合意储蓄率和合意资本——产出比率所决定的增长率是有保证的增长率时,经济就可以稳定增长。因此,宏观经济持续稳定的条件是G=GW。
如果进一步引入劳动力增长与技术进步两个因素来考察经济波动及其稳定增长的条件,还需要自然增长率(Gn)的概念。所谓自然增长率是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长期的最大增长率,用公式表示为:
Gn=sn/Cr
其中,Cr是预期的资本—产出比率,sn是一定制度安排下最适宜的储蓄率。实现经济最理想的均衡增长的条件是:G=GW=Gn
三、模型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要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必须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哈罗德模型中因此存在两大难以解决的问题:
①“存在性问题”。模型中充分就业的长期均衡增长要求,由于储蓄率、资本—产量比和人口增长率都是彼此独立决定的,所以只有在十分巧合的情况下,三者才会相等。因此均衡具有“刃锋”性质。
②“稳定性问题”。实际增长和有保证的增长有时发生偏离,而这种偏离不仅不能自身矫正,而且会走向更大的偏离。
如果实际增长率G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Gw,说明社会总需求超过产商所合意的生产能力,实际的资本产出比率小于产商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这时,产商将增加投资,投资的增加在乘数作用下使实际投资增长率更高,因此引起经济积累性持续扩张。
如果GGw,说明社会总需求不足,产商拥有的资本过剩,这时产商将削减投资,由于乘数作用,实际增长率将更低,显得资本更过剩,结果是收入下降,经济将持续收缩。
内容二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模型描述
生产函数的形式Y(t)=F(K(t),A(t)L(t))
(1)关于生产函数的假设
1、F(cK,cAL)=cF(K,AL)对于所有c=0(一次齐次)
2、不考虑资本、劳动和知识以外的其他投入。
因此,生产函数的紧凑形式可写为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这里K/AL是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量,并且F(K,AL)/AL等于Y/AL――单位有效劳动的产出。定义k=K/AL,以及f(k)=F(k,1)。由此,将(3)式写为:Y=f(k)
二、模型的动态学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K/AL就是k,并将假设条件代入,可得: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这是索洛模型的最重要的方程。第一项为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实际投资;第二项为持平投资――为使k保持现有水平所必须进行的投资量(资本折旧;有效劳动的增加).
移除索洛模型
三、经济的稳态均衡
它是指人均GNP与人均资本结合在经济保持静止状态之处,即人均经济变量不再改变之处。此时,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即: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移除稳态产出与投资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四个关键性结论
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是外生的,在上面的模型中为n+g,它独立于储蓄率s。
尽管储蓄率的增加没有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是通过增加资本—产量比率,提高了收人的稳态水平。
产量的稳态增长率保持外生。人均收入的稳态增长率决定了技术进步率,总产量的稳定增长率是技术进步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和。
如果两个国家有着相同的人口增长率、相同的储蓄率和相同的生产函数,那么它们最终会达到相同的收人水平。如果两个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储蓄率,那么它们会在稳态中达到不同的收人水平,但如果他们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相同,那么它们的稳定增长率也将相同。
储蓄率变化的影响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条件下,在长期中储蓄率的增加只提高了人均产出水平和人均资本水平,而不会提高人均产出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变化的影响
(1)人口增长率的提高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和人均产出的稳态水平;
(2)人口增长率的提高,增加了总产出的稳态增长率。
技术进步影响
技术水平外生的提高引起生产函数和储蓄曲线的上升,结果是在更高的人均产出和更高的资本——劳动比率达到一个新的稳态均衡点。因此,随时间推移技术水平提高引起产出增长。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四、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一个社会所选择的储蓄率越高,其稳态资本与稳态收入就越高。但是,k*越高,所必需的维持现有资本——劳动比率的投资就越多,收入中用作当前消费的部分则越少。换言之,过高的储蓄率会导致高收入,但也会带来低消费。
稳态消费c*等于稳态收入y*=f(k*)减稳态投资(n+d)k*,即:
c*=f(k*)-(n+d+)k*
怎样才能使稳态消费达到最大化呢?经济学家普尔普斯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如果对每个人的资本量的选择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与折旧率之和,那么,每个消费者的消费就会达到最大。即
MPK(k**)=(n+d+)(上式求最大值所得)
这就是所谓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率。(吃掉你的劳动所得,存起你的资本收益)
内容三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内生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缺陷
——新古典增长理论将长期增长归因于技术进步,但是它未能解释决定技术进步的经济因素。
——新古典增长理论预言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在稳态时是无关的,但经验数据明显显示各个国家的储蓄率与增长率是正相关的。
一、内生增长机制
解决新古典增长理论在理论上和经验上存在的问题,必须修正原先假定的生产函数形式,一定程度上允许自我持续——内生——的增长。
在新古典模型中,储蓄线与投资线之所以相交,从而出现经济的稳态均衡,关键在于资本的边际产品是递减的。如果假定资本的边际产品是不变的,则生产函数与相应的储蓄线就变成直线。由此,储蓄就会到处大于必需的投资,储蓄率越高,储蓄与必需的投资之间的差距就越大,增长也就越快。
移除内生增长机制
内生增长的简单代数模型:
假定资本的边际产品为固定不变的常数a,并且资本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则有:
Y=aK
又假定储蓄率也恒定不变为常数s,并且人口没有增长,资本没有折旧,所有储蓄均用来增加资本存量。于是,
△K=sY=saK或△K/K=sa
这表明资本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比率。由于产出与资本也成比率,故有:
△Y/Y=sa
该式说明,储蓄率越高,产出增长率越高。
但是,假定资本的边际产品不变是对微观经济学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侵犯。而且,如果仅仅是资本的规模报酬不变,那么对于所有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就会是递增的规模报酬。这意味着厂商规模越大效率就越高,最终有可能出现一个厂商主宰着整个经济的现象。这又与现实明显不符合。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将资本的私产报酬与社会报酬分离。投资不仅产生新机器,而且产生新的工作方式,后者同样也会导致效率的提高。厂商可以攫取新机器的收益,但不能获得由于新的生产方式带来的全部好处,因为方法与思想容易复制。既然厂商不能获取资本的全部收益,就不会出现一家厂商垄断整个经济的情况。
三、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
第一,把人力资源,即人口增长和人力资本投资,都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单位(即家庭和个人)选择控制的内生变量。他们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人力资本的形成,而人力资本形成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事。当第一代人作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后,其效果要到下一代才能显示出来。如果这一理论成立,就可以解释亚洲四小龙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他们的上一代在国民教育这个最关键的人力资本形成的因素上都下了大血本。
第二,把技术进步产生的经济增长作为企业决策的结果,是企业的赢利动机使得技术发展转化成经济增长。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是科学技术都很发达的美国和原苏联,其经济增长、人均收入、人均消费和人均资本积累率点却存在如此大的悬殊。原因就是在原苏联的经济中,企业没赢利动机,不能把现有的高科技转化为经济效益。
第三,把政府的经济政策引入增长模型分析,认为政府的税率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投资决策,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这一理论可以用于解释为什么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趋势也各不相同,以美国的数据分析为例,每当所得税上升1%,经济增长率就会下降大约1.6%,这是由于税率提高后促使人们作出减少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
综上所述,内生增长理论实际上指出不能把经济增长单纯地归结为技术进步的结果,经济制度极端重要,经济制度的合理与否才是增长的最终源泉,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宏观经济学完!!!
赖祯强
赞赏
长按白癜风名医会诊白癜风规范化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15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