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七大方面,带你认识经济学家眼中的数字货币


面对数字货币的全新挑战,经济学家分两类,一类嗤之以鼻,认为数字货币昙花一现,属于投机泡沫不值一提;另一类则谨慎接受,开始前沿的探索性研究。

随着数字货币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加入第二阵营,在比较前沿的期刊和学术论坛上,有关数字货币的论文和学术交流不断涌现。而“经济学家眼中的数字货币”系列的目的,就是归纳总结经济学界对数字货币的前沿性研究,作为数字货币的经济学研究上的梳理总结,为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有用的参考和借鉴。

作者将英文完整版(文末附获取方式)的文献综述精华提炼出来,写成相对精炼的中文精简系列,旨在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目前经济学家在理论前沿对数字货币的看法,给中文读者特别是要做严肃研究的同行,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看法。

作者

蔡凯龙(人大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著名财经评论员,金融科技专家)

来源

凯评金科

“经济学家眼中的数字货币”系列在结构上分为7部分,分别涉及数字货币的分类、市场、交易所、价格、风险、监管和趋势。

(点击下方文字即可查阅全文)

系列序:经济学家眼中的数字货币

分类篇:灵魂无处安放的比特币

市场篇:币圈将无韭菜

交易所篇:王者的荣耀

价格篇:在泡沫中沉浮

风险篇:风起云涌

监管篇:与时俱进

趋势篇:共创未来

以下为每篇内容梗概:

分类篇:灵魂无处安放的比特币

01

在经济学家研究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之前,有个重要的问题必须弄清楚,那就是数字货币到底属于哪一类资产:货币,商品,证券还是全新的一类?分类问题属于血统归属的重要问题,学术界、业界和监管机构一直在激烈讨论这个问题,但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数字货币是货币

从货币的演化历史和货币的交易属性上看,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和货币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数字货币应该被归类为货币吗?如果数字货币是货币,会产生什么后果?

不管数字货币被描述得多么美好,它要想成为货币,那么它的购买力就一定要构建在真实经济生活中的商品的价格基础之上,而且要符合统一价格这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数字货币属于商品,更类似于黄金

考虑到比特币和其他数字货币都需要运行程序挖矿,这些暗示着:数字货币是一种虚拟的商品,比特币是一种数字黄金。学术上,对此的讨论不少,大家依然意见相左,无法达成共识。通过综合数位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将比特币和黄金进行对比。

我们建议重新考虑用市场的表现作为检验数字货币是否是商品的标准。因为市场表现相同,并不能证明它们是同一类,而且如果数据时间过短,市场表现还受到特殊时间节点的巨大影响。学术界还需要找出站在更多角度,更稳定、更精确的办法来判断数字货币是否是商品。

投资或者投机资产和证券Investment(Speculative)AssetandSecurity

比特币是不是一种投资或者投机的资产,这个话题引起很多学者的兴趣。学术界有很多人认为比特币是投资资产甚至是投机产品,那么另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比特币和其他另类币Altcoin等数字货币是不是一种特殊的资产——证券?要判断是否是证券,不是看数字货币本身,即ICO或者其他TOKEN本身不是判断是否证券的关键,重点在于看数字货币如何销售,以及购买者是否期望通过一个公司去运作而获利,从而来判断数字货币是否是证券。数字货币是否是证券,反而学术界争论不多,因为法律法规对此的界定比较清晰。可以这么说,大部分数字货币(除了比特币和以太坊)都是证券。

合成的新资产:股权,黄金和货币的融合

也许可以换一种跳出常规思维的思路,那就是,数字货币既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原因是在我们进入数字化世界后,传统金融的分类已经无法满足新事物的出现,人类以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越来越虚拟化,越来越在线化,由此产生新的数字货币、数字资产、数字黄金和数字收藏品的需要。我们可以把数字货币看成是数字化世界中的合成的新资产类型。

本篇小结

从比特币发展历史看,持有比特币的用户属性和目的是不断变化的,比特币的身份也一直变化:从极客的玩具,到罪犯的流通货币,到投机者的暴富标的,到投资者的资产。

总之,关于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分类和属性,各界一直都有争议。数字货币本身也一直在动态急速地变化着。面对这样全新的物种,我们应该也只能保持开放的、不落窠臼的态度。

市场篇:币圈将无韭菜

02

数字货币世界从比特币出现至今已经整整10年,也形成了极有独特魅力的数字货币交易市场。当然,在传统金融界眼里,10年只不过是白驹一隙,转瞬即过的短暂瞬间。数字货币还属于婴儿时期,自然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有说服力的数字货币经济学上的理论。于是研究者开始用成熟的几十年市场检验过的传统的金融理论来检验数字货币,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有效市场理论(EfficientMarketsHypothesis,EMH)。

有效市场理论和假说

EMH是当前金融学术界有关金融资产定价和股票市场波动逻辑的代表性理论之一。EMH演化出的有效资本市场假说有三种形式:弱式有效市场假说(Weak-FormMarketEfficiency)、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Semi-Strong-FormMarketEfficiency)、强式有效市场假说(Strong-FormMarketEfficiency)。

最常见的弱式有效市场假说已经在所有大类金融资产上被深度检验和讨论过,于是学术界开始想用弱式有效市场假说检验数字货币市场到底是否是有效市场。

主流数字货币市场弱势有效吗?

第一类经济学家认为,数字货币中的主流币市场是弱势有效或者逐渐变得弱势有效。不少学者观点至少认为数字货币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有效。但是第二类经济学家持有反对观点。

韭菜的等级和消亡

币圈流传一条有趣的“韭菜等级收割链条”:普通数字货币投资人被项目方当成韭菜割;项目方被交易所当韭菜割;交易所被大盘市场行情或者监管严厉的突发政策当韭菜割。在强有效市场,技术分析、基本分析、和内幕消息都失去效用,币圈都不存在韭菜了。

本篇小结

对数字货币市场的研究还在早期,有大量的未知领域值得经济学家进一步探索。从理论上看,数字货币市场还远远达不到有效市场的最低标准。从行业现状来看,币圈目前还无法杜绝割韭菜的现象。

希望未来的研究者能提出更好的研究成果,帮助监管和业界,共同让数字货币市场变得越来越透明和有效。行业越来越健康了,韭菜自然越来越少。

交易所篇:王者的荣耀

03

也许我们对数字货币的分类还有很大争议,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数字货币行业生态里,最核心的非数字货币交易所莫属。和传统金融体系里的交易所发挥的作用一样,数字货币交易所起到核心的三大作用:促进交易、价格发现和提供流动性。

数字货币交易所的发展

年到年间,数字货币交易所诞生,并发展成为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一段连接监管严格的传统金融世界,另一端连接狂野的数字货币体系的世界。数字货币交易所成为数字货币行业的进出关口,是传统金融体系和数字货币行业的交汇点。

数字货币交易所和监管

数字货币交易所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无监管和不透明。全球没有一个统一的监管政策,绝大部分国家都还在摸索和观察,在等着美国监管落地好效仿。而美国监管,根据数字货币的4个特性主要分为4部分:分别针对数字货币的货币属性、资产属性、商品属性、证券属性。

大部分国家的数字交易所业务没有监管,不需要牌照,因此进入门槛很低,只要一个交易网站,配上交易系统,就能运行交易所的基本功能。但是,数字货币交易所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虽然有这么多交易所,但真正能脱颖而出的、有相对真实稳定交易的,只有少数的十几家领头羊,因为运营一家成功的交易所并不容易。

数字货币交易所的安全性

安全是交易所的核心和关键。数字货币是一串01数字,大部分人将其放在交易所的钱包里,少部分转移到自己的私人数字钱包。所以交易所的钱包就是一个宝库,自然成为黑客的首选目标。黑客偷取交易所数字货币,已经从独行侠行为转为集团化运作模式,已经从偶发的事件变成常态化的黑客试图攻击行为。

为了不被入侵导致损失资产,大型的交易所每年都花费巨额在安全上和黑客们竞争。但有一个比较简单的防止入侵的办法,叫做冷钱包。冷钱包是一种存储数字货币的物理钱包,而热钱包是连在网络上的虚拟钱包。冷钱包在物理上和网络完全隔绝,从而保证了黑客无法通过网络入侵。

流动性,垄断和去中心化

和传统金融体系内的交易所一样,好的数字货币交易所需要提供足够的流动性和符合客户需要的产品。和传统金融市场的交易所比,数字货币市场体量小,参与人数少。因此交易流动性成为吸引用户的另一个关键。非常有讽刺意味,数字货币一向标榜自己为去中心化的代表,但是给数字货币提供交易的交易所,反而高度中心化并形成垄断趋势。

交易所的学术研究

随着行业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交易所将会被纳入监管,因此数据的透明度和质量将会大幅提高。在经济学领域对数字货币交易所的学术研究最有可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跨数字货币交易所的价格套利;其次,数字货币的衍生品交易对行业的影响;最后,交易所的稳定币对行业的影响。

本篇小结

数字货币交易所在这个行业里是名副其实的王者,是桂冠上最闪亮的明珠,然而,高悬在王者头上,有监管和安全两大达摩克利斯之剑。

价格篇:在泡沫中沉浮

04

数字货币属性非常独特,因为与其他类别资产的巨大差异,因此无法将其单纯归类;数字货币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产生和供给与众不同;商品、股票和货币,都基于一定的基本价值,可是数字货币的基本价值却依然很难确认。

各界对比特币价格的看法

有一个独特的现象,越是在金融界有远见的权威人物,越是不看好比特币,都认为其是一无是处的投机泡沫,或者是一个骗局。学术界也涌现了越来越多对数字货币的定价和泡沫的研究。对是否存在泡沫这个问题,争议相对比较少,然而泡沫有多大,就涉及比特币内在价值问题,这点争议非常大。

比特币的定价:供给需求法和成本法

最早从供给和需求关系去研究比特币价格的是Buchholzetal.(),他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比特币价格最终还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然而比特币有独特的固定供给:不仅总数固定,年全部发完,而且频率和间隔也是预先设定好的。由于没有供给的动态调整,需求的变化直接全部反应在价格变化上,这也解释了由于比特币独特的供给需求关系造成了其价格的高波动性。

比特币的定价:情绪舆情分析

还有很多人认为比特币更多的是一种噱头、一种不理性的投机行为,所以才形成巨大的泡沫,而且能持续很久,因此很多研究者从行为金融学的方向进行研究,采用了大量的情绪舆情分析的方法。

泡沫有多大?

有些学者用成熟的计量模型直接检验比特币市场;有些学者在研究比特币本身的价值后,认为比特币本身一文不值,所以泡沫一定会破裂,比特币价格必然会崩溃;然而有些学者认为比特币本身的确有一定的价值,其价值还有待发现,比特币价格不会全部归零。

除了用泡沫和结构性变动测试模型直接检测比特币价格时间序列外,研究比特币的根本价值也是很值得探讨的。因为如果比特币有真实的内在价值,那么比特币是否有泡沫、它的泡沫有多大就很容易被识别出来。

本篇小结

数字货币有多大的泡沫,这是学术界目前最关心且最富有争议性的话题,而且还会一直争论不休下去。也许直到有一天,大家回过头来,看看比特币在泡沫的争论中,顽强的存在了10年,20年,甚至更久,那讨论它是否有泡沫还有什么意义呢?

风险篇:风起云涌

05

风险和波动性的研究

高风险和强波动性,是数字货币的特征。学术界对数字货币特别是比特币风险和波动性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向:一是,研究比特币的回报、波动和投机性质,并对比其他资产,比如黄金、美元和证券,用于了解比特币的分类和作用。二是,探索研究比特币波动性的有效方法。三是,比特币波动性随时间变化趋势,以及从短期和长期、低频和高频角度研究波动性的不同。四是,其他类型的数字货币与比特币在波动性上的关系。五是,用RandomWalk和Borwnian运动理论去研究比特币波动性的长期记忆(Longmemory)和持续波动性问题。

资产配置必不可少

研究数字货币的风险和波动性有什么实际应用吗?不仅有而且意义重大,因为数字货币有可能成为资产配置中必不可少的绝佳投资组合。

由于数字货币与众不同的特性导致难以归类,反而让它很适合资产配置中的另类资产角色,符合分散投资的原则。市场上有多种数字货币,它们的波动性也不尽相同。了解它们的风险特性即波动性,有助于投资和风险管理。Gkillas和Katsiampa()用最新的5种主流币(比特币,以太坊(Ethereum),瑞波币(Ripple),比特币现金(BitcoinCash)和轻币(Litecoin))的数据,运用极值原理(ExtremeValueTheory)去研究其回报的尾部区的特征。他们研究发现,比特币现金风险最大,而比特币和轻币风险最小。

内外风险管理和对冲

比特币的风险管理和对冲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看:内部是用比特币的衍生品,比如比特币期货去对冲比特币或者其他数字货币的价格波动风险,这方面需要了解比特币衍生品和所有数字货币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冲有效性;外部是指通过投资比特币来减少其他资产类投资的风险,也就是利用比特币和其他类资产回报相关性很弱的特点来分散投资,这方面更加注重比特币和整体市场的动态关系,而不仅限于比特币和某类投资产品的关系。目前学术界更多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那个医院
白颠凤怎么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1819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