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经济学原理 > 经济学原理内容 > Isard和空间分析的经济学传统
当前位置: 经济学原理 > 经济学原理内容 > Isard和空间分析的经济学传统
Isard和空间分析的经济学传统
河海大学张晓祥
xiaoxiang
hhu.edu.cn年12月于美国凤凰城
WalterIsard和他的弟子们延续了空间分析的经济学传统
一、地理学的传统与学派
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理学肇始于德国地理学家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i,-)和李特尔(CarlRitter,–)。他们把古典的地理学,引向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理学。洪堡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问世,是近代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地理学形成的标志。著名地理学家哈特向(RichardHartshorne,-)认为:洪堡和李特尔是古典地理学的掘墓人,但同时也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的地理学思想,是把自然界看作一个巨大的整体,而在这个整体之中,各种自然现象,有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可以看作是地理学的自然地理学渊源。李特尔的地理学思想,是在区域地理研究中强调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这种学术思想可以看作地理学的人文地理学渊源。这也可以看出,从近代地理学的创立开始,地理学就存在着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分野。
近代地理学以来,地理学始终存在生态、区域和空间三种观点,所探讨的内容分别侧重于人与环境、地域分异和空间区位三个方面,这就形成了学科中的环境学派、区域学派和区位学派(杨吾扬,)。环境学派是从生态观点出发,将人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因素看待,代表人物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riedrichRatzel,~),强调人地关系,但是一些观点如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后来收到了批判;区域学派重视地理学古老的描述传统,对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布按照区域进行记载和描述,早期代表人物为德国地理学的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及其弟子赫特纳(AlfredHettner,~),集大成者则是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RichardHartshorne,-),哈特向分别于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区位学派最早起源于德国经济学者杜能(JohannHeinrichvonThünen,~)的农业区位论以及韦伯(AlfredWeber,-)的工业区位论等学说,集大成者是德国经济地理学者克里斯塔勒(WalterChristaller,~)于年创立的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年代开始苏联的建设地理学(任美锷,)的发展也是引用了区位学派这样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而诞生的,但是这种一种理论方法在前苏联以及在中国都收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从而影响了这一学派在我国的发展。
另外,还有一个学派是秉承地理学的综合性观点的景观学派(Landscape),景观学派诞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德国,它是从发生学观点、用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的学派,以弥补环境学派和区域学派的不足。美国地理学家索尔(CarlSauer,—)是景观学派的集大成者,索尔及其弟子研究了大量景观变迁的实例,揭示了人在改变地球面貌上的作用,使当时的环境学派和区域学派相形见绌。后来景观学派与区位学派也集成,景观生态学即是两者的重要结合,具体可以见:《-:哈佛大学地理系的灭亡与地理学的重生》。
在地理学的发展史上,各个学派的观点交相辉映、此消彼长,带来了地理学的应用领域逐步扩大,但是地理学本身的基础研究则有所削弱,很多人甚至怀疑地理学本身的科学性。简单来说,最早时由于环境学派研究的课题过分肤浅广泛,后来逐渐被区域学派和区位学派所代替。
年代起,随着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综合科学方法的兴起,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包括地理学在内的很多学科转入现代化阶段。地理学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发展就是计量革命,计量革命的发生发展最后又导致了区域学派与区位学派的决裂。-年代的地理学计量革命是以德国裔FredK.Schaefer教授与哈特向(RichardHartshorne,-)教授的论战为前奏,当时两人分别是美国衣阿华大学(UniversityofIowa)地理系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WMadison)地理系的教授,高潮则是以多个地理学的理论化和数量化的学派的崛起为标准。在美国,位于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在老师WilliamL.Garrison、EdwardL.Ullman等组织下,在人文地理学领域建立了数量地理学的华盛顿小组,这个研究小组从推广中心地理论、交通网络理论和其他统计方法开始,培养了WilliamW.Bunge、BrianJ.L.Berry、WalterTobler等一大批日后的地理学名家大师;与此同时,位于美国东海岸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ArthurStrahler教授创立了定量地貌学的研究传统(ArthurStrahler是著名的河流分级法的发明者,同时是著名遥感学家AlanStrahler教授的父亲,AlanStrahler教授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波士顿大学任教时分别是著名华人遥感学家李小文院士、梁顺林教授的博士导师,李小文与导师AlanStrahler教授合作创立了著名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当时年轻的英国地理学家RichardJ.Chorley正在ArthurStrahler教授手下工作,Chorley后来将统计与系统建模方法带回到英国后与PeterHaggett和DavidW.Harvey等代表的一批的剑桥大学的师生成立计量革命在英国的重要代表,创立了颇负盛名的剑桥派(A.N.Strahler,;Haggett,)。年,RichardJ.Chorley与PeterHaggett合作,编著了涉及地理学中的自然地理学模型、社会-经济模型以及集成模型的系列论著(如图),这套书在早期地理学定量研究历史在中有着很高的研究声誉。
但是非常可惜,在计量地理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受限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我国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地理界缺乏交流,很难对地理学计量革命的理论本质缺乏深入的了解。待到年代,中美之间恢复学术交流,中国也向美方派遣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但当时地理学已经过了计量革命的高峰,同时遥感和GIS等技术学科发展迅速,很多留学生从事的是更具技术性的研究工作。虽然有识之士多次呼吁要加强地理学基本理论特别是理论地理学的研究,但是实际上,这种声音在中国地理学界始终很微弱,国家基金层面更多的资助从事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北京大学著名地理学者杨吾扬教授从事理论地理学研究甚至在中国都无法获得研究基金的资助,导致研究难以为继。今天看来,当年中国地理学界的历史遗憾与视野局限也带来了很多后遗症,特别是在空间分析与GIS领域,我们与国际一流的研究的差距并不都是技术层面的,更多的是理论方法层面的差距,可惜我们的地理教学与研究几乎完全忽视了这些珍贵的理论地理学研究成果,导致GIS与空间分析的进一步发展后继乏力。在教学方面,因为老师们缺乏良好的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训练,导致很多地理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偏重于跟风式的技术培训而缺乏严谨的理论训练,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
二、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与区位论
上一节我们简要评述了《地理学的传统与学派》,指出了地理学的发展缺乏严格的理论方法,导致了空间分析与GIS在理论方法上的滞后。所以在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在地理学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区位学派,回顾一下区位学派背后的地理学与经济学学术传统。事实上,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共生与融合大大改变了地理学、经济学研究的面貌。
经济地理学(EconomicGeography)是地理学人最为熟悉的,它是隶属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是人文地理学领域偏硬的一个学科。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根源来自于经济学和地理学两个方面(杨吾扬,;杨吾扬、梁进社,)。一般来说,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
空间经济学(SpatialEconomics)是指相对于传统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中考虑空间维度的新学科,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Palander)于年第一次提出。传统主流经济学只研究三大问题: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却忽略了“在哪里生产”即生产活动的空间定位问题。之所以忽略空间问题,并不是经济学家们不知其重要性,而只是因为过去没有掌握描述空间的手段和方法。空间经济学就是试图解决这第四个问题,即“在哪里生产”的问题。空间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选址互相接近,产生提高生产率、吸引客源力和创造性的“集聚力”。杨吾扬()认为空间经济学本身是一个松散的学科群,我们常见的土地经济学、环境(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乡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都隶属于空间经济学范畴,可以说空间经济学是一个应用广泛的领域。其中,应用最广的是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都是在经济学、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其中,空间经济学立足于经济学,考虑空间维度,经济地理学立足于地理学,考虑经济互动。在学科性质上,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都是应用理论学科,接受经济学和地理学共有的基础理论作指导,这个基础理论就是区位论(杨吾扬、梁进社,)。
区位论是一个典型的交叉理论学科,两栖于经济学和地理学。所谓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距离、规模、结构的合理性。区位论是通过地球表面的几何要素(点、线、面)及其组合实体(网络、地带、地域类型、区域),从空间或地域方面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是关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的学问。
三、区位论与区域科学
区位论一般分为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和当代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着眼于成本和运费最低。古典区位论有着很长的历史,其学术渊源来自于经济学研究专家,从最初的杜能(vonThunen)年发表的《孤立国》一书为代表的农业区位论思想提出到现在已经近年历史,离韦伯(AlfredWeber)的年所发表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的工业区位论思想也已经有年的历史。
近代区位论是在古典区位论的思想基础上建立的,采用新古典主义的市场-价格分析取代了古典学派的成本-效益分析。近代区位论立足于一定地区或城市,着眼于市场的扩大和优化。在地理学界,德国经济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WalterChristaller,~)是近代区位论的代表人物,克氏于年写成《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创立了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学说。七年后的年,德国经济学家勒施(AugustLosch)在《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对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进行了扩展,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即以市场需求作为空间变量对市场区位体系的解释。中心地理论有着重要的学术标杆意义,重心地理论的发表使得区位论第一次从经济学领域进入地理学领域。
当代区位论研究则包括了地域上的扩展和时间上的延续。在空间上,主要立足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于经济活动的空间最优组织;在时间上,希望能够立足于历史和现状数据的分析,以便对未来的发展变化做出预测。地理学虽然自古重视现象和地理分布,但是区位传统的建立是-年代地理学计量革命的兴起才最终确立。在地理学计量革命中,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TorstenHagerstrand)创立的空间扩散模型(SpatialDiffusion)、英国地理学家威尔逊(A.G.Wilson)创立的空间相互作用(SpatialInteractionModels)模型等等研究成果都是当代区位论研究的典型代表。
冯·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勒施(-)
年,沃尔特·艾萨德(WalterIsard)在其著作《区位与经济空间:关于产业区位、市场区、土地利用、贸易和城市结构的一般理论》中,将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勒施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框架,试图建立“一般区位论“。
WalterIsard教授
(-)
年,沃尔特·艾萨德(WalterIsard)在其著作《区位与经济空间》中,将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勒施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框架,试图建立“一般区位论“。他把区位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标准的替代问题:厂商可以被看作是在权衡运输成本与生产成本,正如做出的任何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一样,这在区位论研究中是一个开创性的贡献,提出了一个折衷的应用领域———区域科学。
区域科学这是由经济、地理、规划、社会、政治等学科综合而成的有机体,同前三者的内容关系最为密切(杨吾扬、梁进社,)。在年代以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计量研究均是非空间的,区位论基本上未成完整体系,经济地理还停留在一般解释性描述阶段,区域经济则刚刚萌芽,规划科学仍是古典框架、城市规划很少涉及区域。关心区域问题的经济学者,其一般经济分析已对许多空间经济现象感到棘手,于是扩大了研究区域问题的专业领域。规划师和地理学以及其它领域的专家相继加入,最终形成了一门以区域为研究对象、具有广泛横向联系、综合程度高的新兴科学——区域科学。
四、ISARD和他的区域科学
WalterIsard,WilliamAlonso,藤田昌久(FujitaMasahisa)
(-)(-)(-)
WalterIsard(-)是一名经济学家,他是区域科学的创建者。他早年出生于费城并在费城的天普大学(TempleUniversity)学习数学,并获得学士学位。在年,他赴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研究生,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研究20世纪20~30年代的建筑施工、交通运输与的繁荣-萧条周期之间的关系。二战以后,他重返哈佛,作为博士后学者跟随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Leontief,-,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教授工作,继承了列昂惕夫教授的投入产出经济学分析思想(Input-outputAnalysis),他设计并讲授区位论和区域发展课程,并很快开始吸引追随者。离开哈佛以后,就在同城的麻省理工学院(MIT)找到教职,教授区域经济学。
Isard深受德国经济学家的区位论的影响,区位论是研究地理位置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他开始游说一个跨学科的方法来分析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影响,这也是后来的区域科学思想的雏形。通常情况下,一个区域科学专家研究造成在某个特定地区形成某个特定产业的因素,一个公司的到来或离开是如何影响一个地区的,或内部迁移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活动的。这个特定地区通常是比国家的尺度要小些。
Isard区域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主要是通过成立协会和出版杂志来传播的,年,他首先主持创办区域科学学会(RSA)(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14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