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周末荐书高尚的经济学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黛安娜?科伊尔全新视角权威通俗解读现代经济学。

编辑推荐

经济学为什么如此重要和高尚?经济学家究竟在做些什么?经济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现在经济学发生了什么变化?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如何消除贫困?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黛安娜?科伊尔(DianeCoyle)全新视角权威通俗解读现代经济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杨涛教授倾情作序推荐!彼得?伯恩斯坦(美国著名金融史学家)、保罗?西布莱特(法国图卢兹大学教授)、威廉?鲍莫尔(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奥默罗德(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等经济学者联袂推荐!

全新视角:通俗解读经济学的本源、发展脉络与前沿动态;生动有趣:集中展现十余位经济学大家的思考方式、思想精华与观点交锋;全面涵盖:系统阐释经济发展的宏观问题、经济运行的微观细节与个人经济决策。

内容简介

本书指出,经济学并非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学科,而是激情盎然、妙趣横生的经济生活指南。本书将经济学内在的深刻原理与奥妙之处娓娓道来,是一本通俗易懂、系统规范地阐释经济学的著作,让我们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经济学早已不是一门沉闷的科学,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一直在不断拓宽,研究主题也在不断深入。但是,经济学界外部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变化,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本书还让我们清楚地了解经济学家在思考和研究什么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经济学和经济学家。

本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第一篇从当前的历史研究、经济地理学和增长理论的视角,探讨经济发展最基本的问题——国民财富;第二篇从经济发展谈到经济运行的细节问题(即微观基础);第三篇谈及个人经济决策如何融入世界。本书适合所有想了解经济学、对经济学和政策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黛安娜?科伊尔(DianeCoyle)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英国广播公司(BBC)理事。曾任英国财政部顾问、英国竞争委员会成员、英国移民咨询委员会成员、英国《独立报》经济学编辑。

精彩书摘

推荐序

文/杨涛

作为起点,该书第一篇旨在通过触摸东西方历史演变的脉络,试图用经济学视角与方法来探究增长与变革的内在机理。作者认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贡献就是通过衡量理论与历史的不符来证明理论是错的,反之则是对的。而这种方法之所以可行,是因为这些经济史学家应用了统计学方法并借助于计算机运算能力,对散落在全球各个角落的图书馆里的那些尘封已久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例如,作者认为,麦迪森和其他经济学家通过收集各国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以及其他换算的可比指数,发现虽然年前后西欧才通过经济加速远离非西方阵营,但年之后的真实生活水准已经逐渐超越中国代表的东方经济体,这与许多学者的观点并不相同,不过似乎获得了数据分析的支持。

在此过程中,技术进步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作者提到“身为牛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教授的保罗·大卫创造了一个新词‘科技近视’(TechnologicalPresbyopia),就像中年人在看近处的东西时发现自己远视,而看远处的东西时又因为近视而看不清一样,人们总是过高估计新技术的短期作用,期望立竿见影,却低估了其的长期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革命性的”。同样,作者认为增长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现实中的矛盾,这也是激励经济学家进行实证研究的重要因素。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应对贫困与不平等,都是经济学摆脱“庸俗学科与金钱奴隶”的重要着眼点。虽然经济理论在应用于政策设计方面有很多令人不满之处,但新的增长模型、计量经济学技术与可用数据,或许会使政策设计更有助于消除贫困。

该书第二篇的核心内容,实际上就是经济学如何回归人性的问题。书中提到,经济学的重要奠基人、18世纪启蒙运动哲学家休谟说,他想“用人类日常行为来剖析人性”,并“根据经验得出结论”。经济学的目的仍然是剖析人性,而非狭隘地研究赚钱。在当代学者中与之类似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教授也是理想主义者,他相信人性的光辉,认为可以通过技术安排为公众的利益重塑金融业,把金融业作为人类财富的管理者,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让金融业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服务。全民的广泛参与也会打破金融的精英权力结构,使得金融民主化,并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从第一篇的宏观与长期视角,转换到第二篇的微观视角,实际上并不容易。应该看到,宏观经济理论的诸多分支都面临亟须重构微观基础的挑战。作者生动地展示了微观经济学的普及障碍,即“阻碍大量学生主修经济学的障碍,是强迫初学者接受所有那些难以置信的关于人类行为的假设”。当然,在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时,经济学家不能容忍不精确、异想天开或者讨巧的空想”,作者觉得,这恐怕也是经济学不流行的原因”。

“GDP能够有效地衡量幸福吗?经济增长能使我们快乐吗?”这些问题都使得“冷冰冰的经济学”逐渐回归“人性的经济学”。书中谈到,在近半个世纪里,经济学都没有探讨过价值问题,而在最近快乐议程正在把道德重新纳入经济辩论的范围以使经济学人性化”,然而矛盾在于过分强调人性化的经济政策是失当的”,作为一种存在瑕疵的衡量标准,GDP增长又缺乏真正有效的替代者。值得注意的是,丰富的心理学在影响着经济学模型,诸如在金融学和消费者研究领域,主要是通过对个体行为的再认识。之后,从微观视角出发,作者牢牢地把握了信息经济学的悖论与难题,但是他认为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是,虽然市场有缺陷,但是要把经济效率与人本伦理有效地结合起来,仍然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经历了对经济学的宏观与微观审视之后,该书第三篇试图剖析经济社会的内在演进逻辑,以及打通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的阻滞。经济学的社会性与构成社会的个体的人性相结合”,经济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的衔接”,再加上技术与制度要素的内生动力,共同组成了作者对经济学重现“高尚”的期望与理想。

书中提到,弗农·史密斯认为经济学秩序就是“一个没有经过设计的生态系统在文化和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产生……即便不能清楚地将各种规律表达出来,人们还是能够发现并遵循这些规律。这就是苏格兰哲学家的智力遗产,他们描述并且解释了他们所看到的社会和经济秩序”。这颇有些“画龙点睛”地指出了经济学家追求的某种本质,即“在仿佛无序的状态中,追求自然演进秩序之美”。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甚至文化要素的作用,都被引入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分析框架中。

由于数学运用导致的经济学“自闭”,以及基于政治因素的批评,在很长时期内似乎并未引起主流经济学的回应。但从积极的态度来说,当前经济学正在自我改变与修复。例如,计算机革命对经济学具有“翻天覆地”的影响,尤其使得微观实证分析变得如此“美丽”,使得经济社会研究逐渐能够转换为“实验室模拟”的场景。当宏观现象能够更好地与不协调的个体决策联系起来,新的分析方法与计算机能力综合起来,经济学仍将保持令人兴奋的学科特征。

总的来看,经济学方法论相比古典理论时代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但其应用领域已经变得如此广泛,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稳健的分析以及政策发生作用的证据,并因而改善了政策”。之所以不被人所“理解”,原因正如达斯古普塔所言:一方面,是对人类共同经验的承认;另一方面,是将每个人与他所处的环境分离开来。这才使经济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也是它成为一门极难理解的学科的原因。”

经济学并不完美,但经济学家可以在刻板的理性之中,同时追求人性与秩序之美。经济学的魅力在于其内在演化的生命力,伴随技术进步浪潮与政策规则的检验,经济学不断挑战着人类对社会的认知、对命运的掌握尝试,就此意义而言,经济学的所谓“庸俗”与“自闭”,也不能掩盖其在哲学社会科学层面的“高尚性”特质。围绕本书的阅读体验,或许难以达到完美主义者的预期,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但是开启了我们对经济学的再思考。无论是学者,还是我们的研究方法,以及作为科研对象的社会与人,都需要拥抱那个亘古不变的“斯芬克斯谜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是为序!

出版信息

书名:《高尚的经济学》

作者:[英]黛安娜?科伊尔(DianeCoyle)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年7月

定价:58.00元

装帧:平装

页数:

ISBN:-7---6

投稿或推荐图书:

qq.







































北京多长时间治疗白癜风好
白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110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