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复盘


本文我想写成一篇连载,我想尽可能的把我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倾尽笔尖,与你分享,也希望你能够与我一起共读,彼得·希夫的《小岛经济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道德情操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我想即使你不是经济学专业的朋友,你也可以从本文中学到一些东西。

但前提是你得认真思考,而且在现代社会,你学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经济学是一道绕不开的风景线,若读者对文中的术语不清楚可自行百度,另外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把握、运用经济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与促进社会发展。

我个人把这个定义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把握、运用经济规律”,在这一部分里我们主要做的是研究事实是怎样的,经济系统是怎样运转的,这些事实之下又隐藏着怎样的规律,而这些我们都是在做实证经济学,我们都是在研究是什么为什么;

而通过实证经济学我们要做的规范经济学,也就是第二部分,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或者说如何实现其最优配置,但问题是什么是“优”,怎样才叫优化,又怎样才叫最优。

就比如,一个顽童把窗户的玻璃打破了,这时候窗户的主人,就要去买窗户,这将刺激窗户的生产。

制造窗户的工人接到订单,有了钱以后,他可以去买面包。面包工人又可以去买衣服。

这样就推动了一连串的生产。

所以有人就说,有破坏才有进步,破坏本身是好的。

这种思维很常见,就比如每一次发生自然灾害都有学者站出来说,这个自然灾害虽然造成了伤害,但它为下一轮就业,下一轮GDP的增长带来了机会。

这样的说法看起来很对,它也确实带来了经济的增长。

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它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呢?

那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是会越来越富裕,还是越来越贫穷?

先说一个概念“生产可能性边界”,感兴趣的可自行百度,在这里不深入介绍。

什么是“优”,怎样才算优化,我们得有一个判断的依据,而经济学家常用的几个判断的依据是:效率,公平,增长和平稳。

虽然我个人认为公平作为判断的依据有些失当,因为对于什么是公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科学家们也一直在争论,他们已经争论了几百年,估计还要争论几百年吧,甚至更久。

同时我认为这些判断的依据要用到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机会成本。

如果你认为上面的说法很正确,或者感觉无法反驳,那么可能是因为你不知道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或者你知道但理解的不够深入,又或者你认为你知道了,其实你并不知道。

你看,虽然这些伤害带来了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它带来增长,我们同时要看到为了弥补这些伤害我们所付出的代价的机会成本,也就是为了弥补这些伤害所付出的代价用在其他地方会不会带来经济的增长。

当然,把机会成本用在这个地方可能并不严谨,但我相信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在经济学中我们说的成本,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放弃的最大代价。

一个资源如果你把它用在这个用途,你就不能把他用在其他的用途,那么放弃的众多用途中,收益最大的那个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如果你把这个资源用在其他地方,获得的收益更大,我们就说当前用途是无效率的,或者说无效的。

相似的,如果在做一件事儿时,我如果我们能够以最小成本把他完成,我们就说当前的做法是无效的。

但说到机会成本,并不是所以的机会成本都可以被称为成本,就比如,中国工人造袜子还是在飞机?

你可能会说中国工人造袜子的成本就是造飞机,造飞机的成本就是早袜子,所以我们就应该造飞机。

如果你理解了不是所有的机会成本都是成本那么要理解中国人到底是做袜子还是做飞机的成本就容易了。

中国工人目前还不能自主地造出别人能够接受的客运飞机,所以不造飞机的成本其实很低。但是中国人做的袜子要的人可多了,我们中国人做袜子能赚的钱可多了,那可是真金白银,所以做飞机而不做袜子的成本反而是很高的。

如果你理解了这个那么你就能理解另一个经济学里重要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说完呢什么是经济学,那么经济学又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呢?

有人会说理性。可理性并不能作为经济学坚实的基础。这在我以前的一篇文章《经济学到底有多靠谱》里就曾说过,我们认为人在消费者在绝大多数时候是理性的,他们都在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所谓的不理性只是由于人们对与周围环境的陌生,造成的结果。

而厂商也是理性的,他们总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厂商不理性,那么就会被市场淘汰掉。还记得优步(Uber),其实最开始做网络打车的就是它,可由于它发展的不够快,融资不够快,扩张的不够快,最后被滴滴干掉了。

所以我们最后把稀缺作为我们经济学最坚实的基础,因为稀缺不是一个假设,而是一个基本事实。

说完了导论,接下来才进入微观经济学。

其实一开始让我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是《FREAKONOMICS》里史蒂芬列维特对于经济学的一个定义:经济学,从根本而言,是一门研究选择的学科:人如何得偿所愿或满足所需,尤其是在其他人欲求相同的情况下。

经济学家对动机甚是热衷,他们凭空创造出假设,并把他们束缚在一个框框内,对其进行研究,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上。

在我看来微观经济学它就把市场置于家庭与厂商的循环体统之内。整个微观经济学先是建立了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在这里,资源的在企业间的配置总是有效的,产品在家庭之间,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也总是有效的,市场也只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渐渐的放松假设。

在经济学里你可以看见许多的均衡,许多理论,如均衡价格,消费者均衡,厂商均衡,局部均衡,一般均衡……

这些均衡他们形成的条件都及其苛刻,因为经济在不断的改变,均衡会被不断地打破,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不可能出现。

那么它们还有讨论的价值吗?

对于这些均衡,如果你认真地去读这些概念,我相信你看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由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曲线,或者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推出的均衡公式,在这些均衡公式之下他要说的是一种趋势,个人认为这些均衡它们就像是一些“极限”,相信学过高数,学过微积分的人都对极限这个概念,并不陌生。

函数里的极限不论在哪个自变量下,也不论在某个函数自变量下,函数值会等于多少,只要函数随着自变量的连续变动它都会趋于一个极限。经济学也是这样,虽然这些均衡都是一个理想状态,很难实现的状态,但它会不会实现并不重要,它的存在告诉我们无论经济时刻变动也好,均衡经常被打破也好,经济系统会不断的像这些均衡状态靠拢。

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系统,或者说人们的行动最后会收敛于这些极限(均衡条件)。

我们最早学的政治经济学个人认为就是成本决定论:商品中蕴含的人们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越多,那么商品的价值越高。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可这样的说法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反例,就比如有明星签名的衣服,某个球赛上明星打过的篮球,这其中并没有多少我差别的劳动,但他们的价值却很高。

而我们所学的微观经济学里则告诉我们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并不是成本决定了价格,而是供需决定了价格,进而推高或降低了成本的价格。经济体系中的两个基本决策单位:厂商和家庭。家庭向厂商提供资本,土地和劳动,厂商向家庭提供产品。而这其中的调节机制是价格,因此微观经济学也叫做价格理论。

厂商之所以会生产产品是因为它预期市场对他的产品有需求,他才会生产,而生产就需要生产要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厂商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衍生需求”。

衍生需求的概念意思就是厂商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取决于市场上消费者对于其产品的评价。当市场对于该厂商产品的需求上升,需求曲线右移,厂商的利润上升,吸引更多的厂商进入这个行业,进入这个行业的厂商会争抢这些生产要素,使得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如果工厂主不出更高的价钱,就无法将这些生产要素留在生产线上继续生产。

图片来源网络

今日作者:王耑

投稿邮箱:t

.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
白癜风是否可以根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zz/13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