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书评2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昨天我们了解了前五条定律,今天我们来看看后五条定律。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自由市场价格可以反映出消费者嗜好和生产者成本的信息。此时,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将稀缺资源的配置进行最优化处理。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看不见得手”并不是万能的。基于外部性(某人的行为对于旁观者的影响)和市场势力(垄断、垄断竞争、寡头)的影响,市场有时会失灵。此外,“看不见得手”虽然能够达到效率的最优化,但是有时也会导致社会财富的畸形分布,这是不利于社会平等和蛋糕继续做大的。关于某些行为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的大小,有时很难界定,也就是说无法一刀切地说这一行为的好坏;对市场势力的干预的政策也都有各式各样的缺点(对自然垄断企业进行管制可能会导致该企业大幅亏损和失去降低成本的动力、而收归国有,也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对于垄断竞争企业来说,也没有特别好的公共政策来改善这一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他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毫无疑问,生活水平和收入是密切相关的,而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劳动力工资。劳动力的需求量是和两方面相挂钩的(劳动的边际产量和工资)。假设短期内劳动力工资不变,由于物品价格的上升和科技的进步,可以导致劳动力边际产量的提高,这反应在坐标系中就是边际产量曲线向右移动,结果是劳动力的需求得到了提高。更多的人得到了更多的就业,那么社会总收入水平应该是提高的;同时,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应物品的供给量提高,使得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一定的距离。现在假设需求曲线不变动,那么新的供需均衡点的价格将是降低的,并且产量是上升的,结果是社会的总剩余上升了。

以上只是非常理想化的分析了这一问题,我们遵循了控制变量的原则。但现实社会的影响因素众多,有时甚至和这些理论背道而驰。如科技的进步还可能带来技术性失业(机器替代人工),这时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反而减少了;同样,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会导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使得新的均衡价格高于原先。

9.当政府发型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货币的增加可以刺激消费,导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受需求曲线变动的影响,企业开始加大供给(通过招募劳动力实现这一目的)。

结语: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教材,本书只是将经济学的大致框架勾勒出来,并没有采取大量的量化研究,想要对经济学有更深刻地认知,需要我们的继续学习。

作为初学者,我们要牢记一些重要的模型,因为这些模型都是分析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当我们的认知达到一定高度地时候,可以带着一些问题来看这些模型,从而发现新的问题。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最好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zz/1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