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即将出版鲍尔斯等著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


北京哪能治好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

第四版

作者:塞缪尔·鲍尔斯、理查德·爱德华兹、弗兰克·罗斯福

主译:孟捷、张林、赵准、徐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即将出版

译者导言

《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的英文初版和第二版分别问世于年和年,这里奉献给读者的译本是根据年的第三版翻译的。原著的头两版在北美问世后,都“迅速成为供入门级政治经济学课程使用的、具有左翼倾向的主要教科书。”[1]在该书第三版中,除原先的两位作者以外,弗兰克·罗斯福又加盟成为第三位合著者。

本书的三位作者,鲍尔斯、爱德华兹和罗斯福,都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背景,更准确地说,他们都是或曾经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复兴时期登上了学术舞台。作者罗斯福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推行“新政”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孙子。鲍尔斯的父亲也曾出任美国驻印度大使。为此,在他们当年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时,还一度是媒体议论的话题。三位作者当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鲍尔斯。他早年因讲授马克思主义遭哈佛大学解聘,此后长期执教于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经济系(该系自七十年代以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镇),直至数年前退休。他和另一作者爱德华兹还都是形成于八十年代的美国SSA学派(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的代表人物。[2]苏东巨变后,鲍尔斯在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色彩趋于淡化,在研究主题上转向人类行为研究,与他人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曾发表在《自然》这样的杂志上。鲍尔斯已有多种著作(包括与人合写的著作)被移译成中文。譬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就于年出版了他的《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一书。年春,鲍尔斯还曾应邀到国内几所大学进行访问和讲学。

从本书的第一版到第三版,跨过了大约二十年的岁月。在这期间,发生了苏东社会主义瓦解、冷战结束、新自由主义崛起等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巨变。本书第三版无论在内容还是在体系结构上,都深镌了这些变化的印记。书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反复提到柏林墙的倒塌和苏东社会主义的解体,以及政治经济学面临的时代拷问:为什么冷战之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选择了某种市场经济体制?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和冷战的结束,果真意味着“历史的终结”吗?本书的几位作者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曾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做过重要的贡献,他们自然不会满足于新古典经济学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就这些问题提供的答案。但另一方面,冷战的结束和对上述问题的明确意识,又使他们在理论视野上有别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书中写道:“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许多预言被证明是非常正确的,但他关于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预言却未能言中。他大大低估了资本主义在新环境下适应和变化的能力,尤其是应对那些对其继续存在产生最严重威胁的能力。这其中就包括民主化的资本主义国家用失业保险、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和其它类似政策校正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某些不平等的强大的能力。资本主义展示其适应能力的另一条途径是它应对金融和其它经济危机的能力,而马克思认为这些危机最有可能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结果,在第三版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混合:在一些涉及方法论原则的重大问题上,作者力图和新古典经济学划清界限,保留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方法和观点;与此同时,为了解释市场和竞争在协调经济中的作用,又在一些地方糅合进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理路和概念。为了便于读者全面地了解这本书,下面就从四个方面对其在方法和内容上呈现出来的基本特点做一简略的评介。

01

一维经济学还是三维经济学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强调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也就是新古典经济学)之间的区别,态度鲜明地把自己划归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传统。书中将政治经济学定义为“三维经济学”,即从竞争、统制和变革这三个维度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理论。与此相对照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只重视分析经济生活里的一维,即竞争和交换,从而“把资本主义简单地看成一个市场体系。”书中写道:

“根据经济学的三维分析法,我们知道,在整个经济领域中,正统经济学(中译者注:即新古典经济学)所重视的竞争和市场交换只是一个部分。当然,它是‘竞争、统制、变革’这三维的第一维,然而其它两维也应该具备同等的重要性。”

本书还强调了政治经济学的跨学科性质。作者指出,政治经济学这个术语在思想史上曾用来泛指所有的经济学,其研究领域也覆盖了当今社会科学中的大多数学科:不仅包括经济学,还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在年前后,“政治经济学”这个术语在西方经济学中才逐渐为“经济学”所替代,其研究领域也变得日益狭窄,基本上是围绕着市场兜圈子。关于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的探究则交付给了当时刚刚独立的其他各门社会科学。而这些社会科学恰好在这一时期才成为独立的学科,也并非偶然。在此,作者事实上坚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个观点:只有一门科学,即统一的历史科学。书中这样写道:

“从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在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之间所划分的界限是非常武断的。这些区隔将社会现实拆成一个个的小方块,呈现为大学里的各个学科分野,可谓泾渭分明,但却模糊了经济运行的真相。”

“与‘经济学’这一术语相比,我们更喜欢用先前的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去描述我们的研究方法,因为除非把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规则综合到一起来研究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否则一个人无法圆满地了解当代社会。描述政治经济学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将之视为跨学科的。”

为了进一步澄清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区别,书中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假设。在这些假设中,首当其冲的是自利经济人假设。本书第三版为此新添了一整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利用了作者鲍尔斯在人类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鲍尔斯及其合作者借鉴行为经济学的方法,在全球十五个截然不同的社会进行了最后通牒游戏实验,结果发现这些不同社会中的人在行为和动机模式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他们认为,这些差异的形成源自各个社会中不同的谋生方式。从这一研究中作者得出了如下结论:与自利经济人不同,人是合作的物种。书中就此写道:

“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本性共同作用,使得智人成为我们这样的独具合作性的物种。我们具有合作性这个事实,意味着好人并不总是落在最后。说明好人为什么并不总是落在最后的推导过程表明,新古典经济学家有时候过高地评价了竞争作为进步的源泉的作用。合作也是必要的。”

在经济人假设之外,新古典经济学还有另外两个基本假设,即完全契约假设和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作者认为,这三个基本假设合在一起,使新古典经济学成为牛顿时代的机械主义世界观的典型写照:

“新古典经济学的三个假设实际上反映了17世纪牛顿时代的世界观。依照这种世界观,任何社会和自然现象都可以看作是原子微粒的运动集合,而且这种运动是可以了解并预知的。因此,完全契约假设实际上是限制了个体对于运动全貌的了解,这样,他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假设交易行为严格遵照几条简单的法则。类似的,经济人假设则规定了社会中每一个体的行为准则。最后,假定‘规模报酬递增不存在’消除了领先地位的作用,并抹去了一切偶然因素,他们进而可以认为,相互作用的个体的以往历史也就不能影响到他们当前的关系。新古典经济学得出的结论就是:经济被看作是一架平滑运行的机器,而非下述情况:人们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和谐的,而更多时候是矛盾,甚至杂乱无章的,正如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实际发生的那样。”

要指出的是,本书虽然强调自己属于政治经济学的阵营,但并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而是对各派不同的经济理论持兼容并包的态度。在第一篇讨论经济思想史的那一章,列举了六位在作者看来对政治经济学贡献尤著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是斯密、马克思、熊彼特、凯恩斯,以及科斯和森。名单上的最后两位是在第三版里新添的。作者对马克思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对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彻底的重构,为本书提倡的三维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原创的范例。对于科斯的入榜,国内的读者可能会稍感诧异。毕竟科斯的观点一直被视为鼓吹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本书作者则认为,科斯事实上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者,他的观点被那些利用他的人有意或无意地误读了。科斯假设,在交易成本为零时,私人之间的讨价还价足以替代政府的调节;但他又认为,在现实中交易成本是正的,应该研究交易成本为正的现实世界。作者最后指出,以上六位思想家都未曾对各自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令人完全满意的回答,经济学家还将继续追寻新的答案,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面临新的问题。

02

马克思主义分析传统对本书的影响

本书头两版的马克思主义的色彩要比第三版更浓一些,但即便在第三版里,也坚持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方法和观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本书则以类似的方式把围绕着生产活动的组织而形成的经济制度作为重要的分析对象:

“综观人类历史,人们用不同的方式组织生产活动。经济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几种形态。”

“这些制度的共同点——即使之成为一个经济制度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是每个社会中为了生存生产各种产品和服务所必需的劳动的组织方式。无论存在于哪种社会形态中,一个经济制度将决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由谁生产和怎样分配最终产品。”

这里谈到的经济制度是根据特定的生产关系来定义的:

“经济制度是人们之间的一个关系系统,它使劳动过程变成有组织的,从而使整个社会得以存续。……而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者和消费者、奴隶主和奴隶、封建主和农奴、雇佣者与被雇佣者、债务人和债权人——确定了经济制度的性质。”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特点是,本书坚持了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的剩余分析传统,使用了剩余产品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经济制度进行阶级分析。

“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219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