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逐章笔记11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第一章人类必需的文化环境

本章主要谈论了教育环境对人的重要意义,实际上包含了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总的看法

1.关于学生的描述

雅斯贝尔斯指出学生具备可塑性和可能性,而其所处的环境是严峻的,因为他还没有与之建立其相应的关联。与此同时,学生意识到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成就自我,整全自我,超越自我,而学生将对超越自我的期待,不仅寄托于自身上,还寄托在教育上,希望能受到优良教育,遇到良师益友,能被平等对待并进行爱的交流

2.什么是本真教育

是爱的交往

是寻求真的过程

是激活人的灵魂的过程

是精神性和体验性相统一的过程

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彼此灵肉的敞开

是不断的自我选择,自我教育和自我生成

3.几种对真正教育形式的误解

1)训练

训练和动物训练相似,通过这种训练只是受训者的外在方面发生变化,而无关心灵,训练者和受训者彼此分离,不可能产生真正交往,是人的封闭

2)传统教育(偏向于传统纪律等方面)

在有计划的教育形态中,人处于相对开放的交往中,开始涉及对人的心灵的部分影响,但其深度还是不够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交往与本身教育

3)照料

从某种角度说,教育也是一种照料和培育的,即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寻,寻找与不断生成生命力,但雅斯贝尔斯提示我们,现在存在不好的现象,就是人们企图将其量化,采取脱离得办法,将其对象化,实际上造成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断裂,我不能成就我

4)控制

控制和训练相似,代表不平等,权威,个性泯灭和人与人之间的封闭。是与爱相对立的。

总的来说,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及其环境给人意义重大,将影响人一生的发展。而现如今的教育出现了很多弊端,例如对学生的过分控制,师生交往的断裂,过分注重理智知识而不是人的心灵,民主的缺失等等。雅斯贝尔斯认为真正的教育是选择好的教育内容并正确引导学生追寻真,与此同时,强调真正的灵肉交往,通过精神体验和实践体验来促进每个人灵魂的唤醒,并使之对自己负责,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负责与规划。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类型

雅斯贝尔斯在本章描述了几种教育的基本类型,并就其中最理想的类型进行具体阐述,具体涉及教育的目的、过程、方法、结果和师生交往等方面

一、三种教育类型和理想类型

雅斯贝尔斯区分了三类基本教育类型,分别是经院式,师徒式和苏格拉底式。经院式教育主要偏向于授知,而不是活思。师徒式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则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和对教师的盲目服从,进而造成师生之间的本质性隔阂。而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才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如,从师生关系上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平等,共同探索真理;从教育目的上看,通过催产式的教育,最终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潜力并唤醒学生的灵魂,能够更好的对自己负责,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认识和自我负责。

二、苏格拉底的虔诚和执着

接着,雅思贝尔斯介绍了苏格拉底总的教育理想:最终目的是要改善城邦与社会,这就意味着要使每个人受到教育,这样才能进行自我教育,以便逐渐展开自我的潜在本质,逐渐认识自我与真,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和公民。另外苏格拉底坚信人的主要活动是找寻被暂时遗忘的知识,而找寻的关键在于唤醒,唤醒的途径是对话式交往以及自身深切的思考、体察。

三、找寻自我和真理的途径:对话

苏格拉底强调在对话中,在两人的交往中,通过互帮互助,梳理繁杂混乱的意见和困境去深切思考,最终激活了思想并敞亮了真理。

四、对话中的关键办法:反讽

苏格拉底式的反讽是采用间接的方式,在面对问题的初始状况时,进行不断追问,不断澄清和不断扭转方向,对沉默的真进行描述和表达。这里要区别无意义的反讽,有异议的反讽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澄清观点,认识自身无知状态和批驳现有观点。只有通过这种有意义的反讽,才能更好的使得我们思想的光芒真正照在本真知识身上。注意,有意义的反讽不是智者式的虚伪,也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无限怀疑,而是一种积极的乐于探索严肃的快乐。

五、找回自我的表达:顿悟

教育所期待的是“顿悟”或者“回头”,即灵魂的眼睛重新返回自身并审视自身,受教育者出现了这种状态,才是真正意味着人的被唤醒,真理的被觉察和被追寻以及教育目的的达成。

六、教育是一种生成:对习俗的认识

教育即生成,即习惯的不断生成,积累和更新。关于“习惯”,从一方面来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他实际是德行的承担者或者说表达者,他是被一定群体规范,接受,并被遵守和贯彻的言行举止以及生活方式。习惯的形式是成人愿望的保障。但若无习惯,那么连续的意向性将受削,使人类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将无发展的依靠与凭借。从另一方面来说,习惯有一些潜在的危害倾向,可能会涉及到无意义的习惯,这将无法推动人的发展和生命力的内在持续生成,人将丧失自我。

第三章直接传达与间接传达

雅斯贝尔斯首先将知识分成两类,分别是现行知识和原初知识。前者是容易传递和教授的,后者却无法被直接传递。换言之,原初知识是不能用外显的语言所承载出来的,它的真义隐匿其中,不可言说。

既然语言文字无法完成这项任务,那么原初知识究竟该如何才能被有效输送呢?柏拉图指出这种原初性的知识或者说真理,是在人与人的真切的生活交往中突然迸发出来的。故我们可以说对话是传递真理的办法,尽管对话也是由语言构成,但在语言的境况下,思维和情感同时涌现和互相碰撞,最终产生了“思想”的火花,而真理在其中被呈现和传递。

因此传递的过程,实际是以间接的方式传递的,具体来说是以暗示的、象征的、体验的方式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真理的呈现形态是一种自明的存在,不是依靠言说而是在体验中被把握的。交往着的思考者和被思考的真理本身一起走上了“认识你自己”的道路,即不是向外求索,而是向内审视自身。当思考者对真理有通透把握与内化时,那么当他作为对话的主持者时,传达不可言说的真理的有效办法也是用感性形象的方式使其更容易被体验和感知,进而被传递。

一、感悟真理和整全自己的三阶段其一是解放自明性,实际就是将封闭的自我敞开和努力朝向真理本身,也就是说保持对不证自明的内容——真理的执着,将其作为理解自身和世界的根本抓手和指向,因为“……唯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其二是对理智判断持怀疑态度。雅斯贝尔斯说:“……(这样的人)从来不准备有些微怀疑精神和自主意识……这样的思考者是可有可无、于事无补的”。怀疑意味着用手指向它,用手指向它意味着自身与它的分离,分离意味着我不是被它所涵盖或同化,即保持我的自主性与意识性。其三是通过爱智的态度最终把握真本身,以全身心的力量去听真理的声音,从而“......与所思考的真理一道,转入探索自我的内心世界”,即最终目的是我为了自己的被整全。”总的来说,感悟真理和整全自己的过程是一条道路,就是将其一中谈到的“对真理的本然之思”的唯一目标和其三中谈到的“整全自己”的最终目的合起来便是:一条——在真理的指引下整全自我——道路。二、真理的一形态与传达真理的二形态(一)真理的一形态:间接、不可被观看到、可被感受到、自明、存在本身“……真理摆脱了所有的间接性,那就不再成其为真理……真理问题作为一个终极价值问题……”。由上可知,真理不是直接的能被把握住的东西,故有间接性。正是因为真理的间接性,所以真理不可被观看到,但能被感受到,这是因为真理“……(作为)自明的存在显示出来……”。可以说真理就是存在本身,存在本身呈现着、指引着人这一存在者,不断鼓励人向自己看齐和逼近,并实现人的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整全。需要强调的是,“感受”真理意味着个体思考方式的改变,即不是主体-客体式的思考——试图将真理概念化、抽象化来把握之。而是一种主体-主体式的交往——在体验中真切感悟和深切触摸真理。因为“本真的传达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关于主-客体式的思考的弊端详见第三部分。(二)传达真理的二形态:文字、对话那么,怎样才能感受到真理?或者说怎样才是真正的真理之传达?本真的传达是“文字”形式吗?不,正如柏拉图所言:文字是良药也是毒药,使人获得对智慧的记忆为良药,同时使人丧失记忆的内容而拘泥于文字本身为毒药。显然,语言文字的世界和追寻真理的世界是不完全一致的。因此真理不是由单纯的“文字”形态传达。接下来考察传达真理的第二种形态。如上,柏拉图意识到文字所具有的局限与危险,他认为真理的传达只能是间接的,而这种间接形式由对话承担,这大概也是柏拉图采用对话式文体的主要原因。雅斯贝尔斯表示“本真的传达仅存于人与人之间”。但是根据经验:对话由至少两个人构成。那么,以阅读经典为例,我们如何实现超出单个人的对话呢?我们可以说,人通过文本感受真理时,知识不仅呈现于语言文字之上,知识同时浸润于对话情境之内,使读者不再仅仅是“观看”古人的对话,而是“进入”古人的对话,从而使整个身心沉入对话,超越时空,与古人发生对话。对真理的严肃思考与深切关怀悄然发生。真理被感知、被传达。三、主-客体式思考例子:用刀叉吃牛排。面对一块牛排,我们想要品尝它,首先需要切割分解他,而在切割分解之后,牛排不再是牛排,换言之,一整个它被残忍肢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当我们立于世界之中时,我们会去经验事物,而不是去体验事物。前者要求我们做主-客体式思考,学习一样事物,要不断的观察、测量、描述、定义其不同侧面,在这个过程之中,学习的事物只是一个物,一个任人宰割的物,我们肢解了它,杀死了它,最后发现我们一无所获,因为隐于其后的真理本身无从呈现自己,无从被感知。第四章教育——受计划限制的事件一、对计划的看法雅斯贝尔斯在本章中区分了计划,分别是对细节调整的计划和对全盘谋划的计划。雅斯贝尔斯肯定了第一种计划的合理性,而否定了第二种计划。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例,马克思以为自己掌握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全部知识,故为全人类做了全盘的计划。但雅斯贝尔斯指出像马克思做出的这类全盘性计划及其附属的机构与系统,是一种在虚构的空间肆意妄为的不良状态,将超出计划应有的限度,反过来吞噬人本身。显然,我们必须要对计划本身进行合理审视,辨别怎样的计划才是真正有利于人的。雅斯贝尔斯指出,有意义的计划是人类全部存在的基础,这也是计划被人赋予的原始意义,即用来治理大自然以利于国计民生。但与此同时,不是所有计划都是有意义的,其中出现了不同形态。其一,计划沦为统治者的工具或者计划使机构和个人自由发展(如计划经济和自由经济);其二,一些“人定胜天”式的超越人类能力限度的计划;等等。这些计划的实质是人类理解力的诉求,人类希望自身能够控制事物,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但在这种意愿被表达到计划当中时,属于人的独一无二的自由也被涵括在计划中,这就超越了理解力的范围。总的来说,关于计划,一方面它将造福于人类,但前提条件是它在人的理解力范围内发生有意义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超出理解力范围——不可计划之事,应审慎地尝试性地做出一些计划,即创造一个供其自由发展并实现自身的空间。雅斯贝尔斯说教育不能按人为控制的计划实行,教育计划的范围是狭窄的。那么若跨越其界限,就意味着武断地将不可计划的内容涵盖于计划之中,于是就变成了上文提及的虚妄的全盘计划。于是,在整齐划一中,于教育的初衷渐行渐远。雅斯贝尔斯认为这样的计划是违反本性的,是不可容忍的,因为它们侵吞了属人的自由。二、对转换的看法一方面,转换是必然的。如上文所述计划虽然有不好的一面,但其是人的生存所必须含有的进程,有计划意味着有对拯救人类的考虑。但是仅仅以计划来选择自身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还需要考虑到必然作用于人的转化阶段,每个人必然会经历转换的阶段。这种必然性是由不断运动和转换的生命之流赋予的。雅斯贝尔斯说每个人的心智理性总是不断地在完善着。具体来说,“转换”涉及到的是人之生成过程,即人在与他人交往(包括与经典著作和历史伟人的交往)中,自身被唤醒,意识到自身是自由的个体,与此同时,这种自由性意味着察觉出自身的隐蔽面——被给定的不完整性,而人希望成为真正的人,于是,在自由的要求下,发出了整全自我的意愿,那么自我超越就发生了。另一方面,转换是不可计划的。雅斯贝尔斯提到要想引导人在沉沦之前转变为拯救目的的工具是徒劳的,因为这种转换是由自由引爆的,不能被提前期望或将其事先固定为目标。对于不可计划的转换,我们可以做的是事先无目的地将人引向他自身的转变,使人能对在人的生存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事件做好预备。三、计划与转换的相互配合如上文所属,转换是从自由中引爆的,这意味着它是不可计划的,这也意味着至少从时间上看,转换先于计划,计划应以转换为参考。如果仅有计划则表明人已自甘沉沦。因为计划是静止的形态,若人的动态生成过程仅以其为指导,那么动态的过程很快就会陷于停滞。换言之,寄全部希望于计划,就是放弃了自由与自我超越。因此,在人的生成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计划和转换。四、教育的理想与现实雅斯贝尔斯提出了著名的“轴心期”理论,他认为在轴心时代人类文明是伟大的,其伟大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它的延续性,即之后的文明大多都延续了它的基本精神,都被它赋予了文化力量。因此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应是唤醒我们来自历史性基础的深沉感,保存所传内容。但在现实中,人类却以各种方式冷落了这一宝贵的历史精神之传承。五、教育计划的局限与纠正教育的现实与理想的背离,也深刻的表现在当下局限的教育计划之中。正如上段所言,教育的理想是唤醒这一历史精神,这一历史精神是人类文化的始基,因为其精神气质涵括了之后的各类文明,所以具有整体性。但教育的现实却是将之碎片化,比如,教育计划先入为主的将沉睡于孩童心中完整的历史精神割裂或重新扭曲制造成新的,这显然是我们教育计划的局限之处。雅斯贝尔斯指出了一些教育计划的局限性表现,举例有三:其一,儿童应该获得能力和掌握知识,知识以科学方法传授于我们。但局限的教育计划可能会将科学当作是终极的事物,即把掌握科学作为最终归宿,而忘掉了最首要的是借传授科学的形式充盈儿童的精神世界。其二,应该适应儿童的天性与能力。雅斯贝尔斯并没有否认这条原则,而是强调在执行这条教育原则时,一些心理学研究者想当然的自认为已经了解人的现实,这实际是将不可知的事物纳入计划之中,是把人看作物的一种贬低。其三,应该将儿童培养成社会所需人才。在这样的教育理想下,必然会涉及到历史精神的唤醒与呵护,同时也涉及到必要的职业课程。但现实情况却是后者被过分重视,更为重要的前者却被忽略。雅斯贝尔斯感叹道:“像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总的来说,理想的教育是通过切身参与精神活动,以唤醒内在的历史精神,使人的本真存在得以舒展,掌握知识和技术是这种精神活动的实践手段之一。而上述三例却将之颠倒过来,即使手段变为目的,目的变为手段。“只重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只重成绩的提高”等教育现象就是有力的佐证。实际情况是,学生本身是不可计划的,但一些教育计划却虚妄的企图将其全盘计划,这样的教育计划是错误的,注定失败。六、计划与责任我们需要计划,但必须强调的是计划必须是在人的给定范围内运作的。另外,我们在制定静态计划和实施动态超越时,首先要对自身负责。第五章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生命的存在和生成如何可能?(一)生命的存在形态:命运和非命的统一此在,即人的存在,是浸于时间长河中的一条有限的向前延伸的线段,注定将止于一点并成为一条线段。因为对人来说,时间具有不可逆性和威胁性(威胁性是因为人能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即自身在在时间中有一个终点:死亡)。那么,人似乎是注定像动物一样随波逐流,最终寂寞死去?不,在向前奔腾的时间长河中,人又是被给定自由的,这是人的本性之使然,由此人可以主动的由内向外感受自身和周遭的世界,构建内在联系,以此来谋划自身的未来命运。注意,“只有通过对生命来说是合适的内在联系,生命才能是完整的”,雅斯贝尔斯提到“合适”一词,实际是在强调对主体自身合适,换言之,只有我能为我做谋划。另外,雅斯贝尔斯所提到的“命运”是发自人内心的,而不是外在的强迫力量。总之,生命的存在形态是命运和非命的统一,即人注定是有限的生命体,但同时被赋予了自由,这意味着在有限生命体的基础上人可能自由展开无限的存在。(二)生命的生成过程:超越和责任的相依(个人不太确定的理解)“直到这种内在联系作为陌生的东西在人无能为力时与他相遇,并通过把握成为本然之物......(这)并不是随意消解人的此在,而是尽可能将人的存在真实化”个人以为这实际是在谈“自我超越”的过程。如第一段所言,人是有自由的,而自由意味着主动构建与过去、未来的联系。构建联系的过程就是自我超越的过程,因为在联系被成功构建之前,自我想要构建的东西必然是陌生的、令人无能为力的。但当联系被成功构建之后,实际就是“通过把握成为本然之物”,即实现了“自我超越”。而正是这些“陌生”和“让人无能为力”的事物,其不是为了消解人,而是为了使人可以正视它们并努力把它们承担起来以此超越自我,因此,它们是人之为人的必备催化剂。另外,超越不是任性,自由也不是随意,它必定是与责任心如影随形。“我们不能让未来的蓝图引入歧途......(它们)欺骗我们......我们必须对自我所担当的责任有清醒的意识……对自由我们是有责任的。”二、生命的存在与生成如何成就?(一)对于传统精神的承接:温故知新传统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奔腾,这种跨越时空的无处不在的奔腾,是使我们人类本身与人类精神得以涵养与坚挺的原因。那么我们应如何承接这种传统与历史生活呢?就是敞开自己。何为敞开自己?就是全身心的投入与人、与经典的真挚交往和与周遭世界的真诚相遇。敞开自己能如何?能唤醒沉睡在内心的历史精神,并将它承接起来,只有这样人才能被理解。但在承接传统精神时,可能会出现一种不好的情况——历史中所有的一切向人们涌来,让人毫不怀疑的全部纳入其中,并试图把这些一切拼凑成一幅完整的拼图。雅斯贝尔斯说这是不正确的,这是平均主义。因为全部的它们都被接纳,全部的它们都没有被批判与怀疑或者说是内化。但是道理应是:“存在的交往使人意识到新的东西,对此镜子是不能起作用的。”因此对传统精神的承接不等于复制粘贴,而是孔子式的“温故知新”。历史精神的唤醒是我们要追求的,因为这是人的真实呈现,但不是终极追求。准确来说,不是唤醒过去,而是唤醒过去于当下,即从过去获取时代的新意义和新精神并为未来谋划。(二)对于人的本真存在的寻觅:在当下遇见历史和谋划未来有两种错误的观念,分别是“真”在过去和“真”在未来。首先来看第一种:如字面意义,人类本真的价值和意义在过去。我们应当通过回忆来寻觅,以历史的光芒照亮此刻的我们。这是错误的,因为一方面,这会导致人将过去的历史精神工具化了,因为过去的历史精神竟然变成了领会当下的人之存在的工具。等到我成为我之后,过去会消失,换句话说,过去被抛弃。而另一方面,当下的我只是向过去看齐,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复制粘贴”,并没有“温故知新”,那么就不会涉及到自我生成、自我超越。然后来看第二种错误观念:与前一种相反,认为本然的在是将来,当下的我们应为未来服务。但这显然忽略了对此时此刻人的生存意义的追问和考察。人们仿佛没有归宿,永远都疲于奔命,这实际是丧失了精神的归属,陷入精神的虚无。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本真存在实际就是carpediem(拉丁文),即“活在当下”。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桥梁是当下,若将桥梁拆除,则我们的存在——时间性的存在将断裂,我们将无法全身心投入当下去触摸历史和畅想未来。三、小结总的来说,生命生成的模式可以概括为这几个关键词:立足当下,承接历史,畅想未来,成就真我。具体来说,生命生成的模式是:首先,人区别于动物,被赋予了自由,能够意识到自身和周遭人与环境的处境,能自由为自己谋划未来,成就更好的自己。但人被给予自由的同时,也背负着严肃的自我责任。其次,生命生成过程,就是承接历史与谋划未来之间张力不断发生的过程,此在不断在其中被敞亮。若受单独一方的拉扯,必然使此时此刻的自身离开脚下坚实的土壤,使此在丧失归宿。第六章依靠全体的教育一、教育内涵的来源:社会蓝图的筹划雅斯贝尔斯在本章开头就提示我们: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它不能独立。也就是说教育的统一性是社会统一性决定的,社会团体与民族的历史精神的沉淀和传承极大影响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本身,并贯穿于教育的信念中。在《理想国》中,从探讨“找寻正义如何可能”问题的形式上看,苏格拉底采用的是由大见小的办法,即先从城邦中找,再在个人身上找,由此可见,单个的人与城邦本身具有同构性。按照柏拉图的观念,他所指向的是“建立一个理想的城邦”。而城邦又是由无数的单个个人组成的。那么,通过教育将单个个人完善,实际就是一步步地构建理想城邦的过程。这意味着柏拉图式的教育观与他的政治观是高度统一的,即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统一,并由政治、社会决定。反观当下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而问题的根源首先应从社会本身去找寻。雅斯贝尔斯提到,如今我们将社会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提到最重要的地位,这是错误的。他提示我们,我们的社会很可能丢失了理想或者说理想被贬低。而治疗社会疾病的第一手段应是教育,我们应注意陶冶理想来医治社会,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医治教育自身。二、教育真义的保持:教育本质的坚守(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什么?教育需要找寻自身的本质,实际就是信仰,若没有信仰,那么它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技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工具”。因此诸如“增强能力”、“增广见闻”和“爱国意识”等关于教育的看法正是一种工具性的认识。而雅斯贝尔斯早在第四章就指出“被认为是仅仅作为工具的东西,已再也不是它自身”。因此,没有本质规定的教育可能会沦为工具,不再是教育。(二)教育的本质如何找寻?雅斯贝尔斯提示我们向苏格拉底的信仰看齐,即对绝对真理的无限向往、无限虔敬和无限敞开。注意这里提到的“绝对”有两种,一是大众所有的意识与信仰等,二是个人所持的自主自由等秉性。正是这种虔敬态度,可以使教育本质毫无遮蔽的自我敞亮在我们眼前,也可以使人真正成其人。故教育的本质就是对真理的虔敬与投身其中。三、教育本质的缺位:教育危机的降临显然,如果教育的本质被抽离,教育的本真性会丧失,接踵而来的就是教育危机的发生。教育危机的表现有哪些?其一,也是首要的表现,即教育的形式化。具体表现是教师不再坚持自身对教育的虔敬,对学生有所保留、故弄玄虚、想方设法维系自身权威与迫使学生屈从;而学生也不再坚持那份虔敬,所有的学习指向的是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自身虚荣感的满足;学校设置的课程、考试和计划也放弃了“帮助学生追寻真理”的虔敬,沦为为纯粹知识服务的工具。其二,教育缺乏整体感。在当代的教育教学中拥有诸多的教育流派和教育理念,但缺乏了整体。雅斯贝尔斯认为正是因为缺乏整体,教育给人以无力感。其三,重要问题没人关心,次要问题被捧在手心。当代的教育学没有着眼于重新找回教育的本质,而是热衷于进行没完没了的教育实验和改革。事实上,每隔一段不长的时间就会有新的理念或行动诞生出来,但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很好地帮助寻觅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宛如昙花一现。这大概就是雅斯贝尔斯将他们成为“无用的事物”的原因吧。其四,青年的不自知。由于教育本质的缺位,教育的整体感也消失了。面对危机中的破碎的教育,年轻人很可能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受,即自己能够承担起改变这一现象的任务。雅斯贝尔斯认为他们必定失败,因为年轻人是不成熟的人,他们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严格培养才能成人。其五,也是根本表现,即教育的支离破碎。由于缺少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没有了真正应追求的目标而变得支离破碎,雅斯贝尔斯说:“它带给学生的不再是包罗万象的整体教育,而是混杂的知识”。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危机的发生始于人们对传承历史精神的忽视或曲解。如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复古主义的主张与行动,他们应该为此负责。

五、教育危机的结果:认识自我的失败

社会和教育的统一在于精神世界的相信与向往,而这种相信与向往的丢失意味着社会与教育二者的本真性被抽空。如上所述,在教育学中,教育学丢失了本质,年轻人会产生一种错觉,即相信自身有足够的知识与能量解决这些问题,如果长久以往,早些时候的年轻人变为年长者,连同后来的年轻人一起都具备这种情绪与行动倾向。这一方面将导致人没有了对自身有限性的清醒认识,企图保持一种对年轻生命气象的永远占有,故其对人生的安排很可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与无界限的自由性,从而导致其生命的无意义。另一方面,年长者和年轻人没有把握自己年龄应有的分寸而做着不分年龄的相同的事情,这不仅使他们对自身的定位不甚了解或避而不谈,而且使社会的秩序感丧失。从而使得教育中的破碎感重新被带到社会中,强化了社会秩序与信念的破碎,由此陷入恶性循环。教育中“追寻真理”的信念未被坚持,真理无从敞亮自己,使我们的灵魂无法被唤醒,这意味着我们灵魂的眼睛无法转向自身的灵与肉,从而不能实现自我认识。因此,这种情绪与倾向是一种不自知的表现。最后,雅斯贝尔斯说:“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生命”。这样的人无法认识自我和实现自身作为本真存在的敞亮。总的来说,教育的本真意义被社会整体精神赋予并与之统一。教育本真意义如何保持?应注意教育本质的保持。而教育的本质,即信仰,即对真理的虔敬。如果教育丢失了本质,那么它是支离破碎的教育,不再是拥有整体感,并且将在实际的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引起一系列我们此刻正在经历的危机。而这一系列危机导致的最大危机应是人的危机,即认识自我的失败,即人的存在意义被遮蔽。第七章教育的意义和任务本真教育何以可能需要?(1)本真教育的遮蔽雅斯贝尔斯认为当下,人们已经忘记什么是教育了。他们所理解的教育是基于科学、经济、军事目的的教育。究其实质,教育的功能被误解为“有用”。所推崇和培养的人为科技人才,而科技人才只是受过某方面训练的专业工人,技能的提高不等于人的培养,因此他们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理性并未被提升、精神并未被陶冶。因此,教育的本真性是被遮蔽的。至于唤回本真教育的最首要条件是提高教育地位,而提高的直接表现就在于教师工资上。而最根本条件是人的回归。(2)本真教育的作用在本章中,雅斯贝尔斯主要从构建民主政治与成就真正的人两个维度来回应“本真教育何以可能需要”的问题。他认为本真教育是决定人类未来的关键。从构建民主政治来看。首先,民主制度下,人的被尊重是发挥自由效力的原因,雅斯贝尔斯这里提及的应被尊重的人是全部的人,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对弱智者与天才者进行针对性教育;其次,在民主的氛围中或在创造民主氛围的进程中,对年轻人进行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经典著作的精神浸染、科学技术的基本训练、民主道德的素质涵养。另外,还需要涉及对专制政治的了解,因为自由力量的发挥取决于对它的认识。然后,对于上述提到的科学教育问题,本真教育对其有纠正与辅助的作用。就纠正而言,单纯的科学教育更多是提升人的科学素养,本真教育可以其他必备素养加以充实人,纠正人的片面发展之倾向。就辅助而言,雅斯贝尔斯认为自然科学主要是探索自然之理,但这种原初求知欲助推下的认识的进步不会长久。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一方面,物质世界的自然物可被穷尽;另一方面,人的原初求知欲并没有得到完备的后天帮助。本真教育可以在纠正人的片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科技人才持续的创造精神和动力,进而帮助认识的不断深入。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雅斯贝尔斯认为在民主政治的推进进程中:政治即教育、教育即政治的基础。何为政治即教育?不同于柏拉图政治蓝图中面向护卫者的教育,民主政治不是面向少数人的,而是面向全体国民的;何为教育即政治的基础?雅斯贝尔斯提出教育具有超政治的理性。根据他的看法,可以推测其秉持的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式政治观念,即相信良好政治与民心向背紧密联结。而存在于国民心中的超政治的理性实际就是道德精神,其将民众意志赋予政治同时又密切监督政治,可以说政治依据道德精神而存活。但这种道德精神是需要由教育传授和涵养于国民心中的,若没有道德精神,政治就会堕落为实用政治,即与民主自由渐行渐远。从成就真正的人来看。人的造就不是单纯的生物学上的肉体的成长,而是并且最根本地是历史精神的涵养。这项工作主要是由教育完成的,具体而言,只有经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并将教育贯穿于一生、内化于自身并将自己融汇于世界之中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时方可说教育成就了人的第二天性。2.本真教育何以可能实现?雅斯贝尔斯提出一个民族的未来在于教育,而我们当下的教育是丧失本真性的,这种本真性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成长的被忽视,表现在教材上就是历史、现代哲学等关于整体精神与道德精神方面书籍的匮乏。如何实现本真教育?其关键问题是什么?(1)科学科学教育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的时代,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无效劳动与低端劳动将被淘汰,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掌握科学技术。但是,科学教育能帮助我们在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找寻自己的位置,但无法很好地充实我们的内心,因为科学教育不等于本真教育的全部,我们应该做的是唤醒所有人对知识、真理以及教育本身的纯粹向往。(2)自由雅斯贝尔斯说:“如果教育变成了权威,那它就失败了”。本真的教育应使人可以自由选择并自己成就自己。并且内在的理解与热爱学习本身,发自内心的尊重教师和遵从教师,而不是畏惧于外在的教师威严。(3)纪律自由是必须要贯彻始终的,但自由有被滥用的危险,雅斯贝尔斯和康德都看到了纪律的必要性,它是教育发挥自身效力的前提条件。(4)内容人之成人的重要条件是精神的被涵养与被充实。雅斯贝尔斯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孕育着纯朴而伟大的精神土壤的文化瑰宝——古希腊古罗马世界的诗歌与艺术以及圣经。雅斯贝尔斯相信这份精神土壤是广袤而深厚的,能帮助充盈人的精神生命。(5)历史在本章中雅斯贝尔斯单独将历史作为一个部分来论述而不是放在“内容”里,可见其对历史的高度重视。他认为历史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过去、理解民族而且懂得全人类的生活。但在学习历史的进程中,我们要避免两种不良倾向,分别是“相信历史有因果必然性”以及“相信存在即合理”。另外,雅斯贝尔斯就本国历史——德国历史,提示读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2191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