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随着延迟退休制度化的推进,民众对于这一改革忧心忡忡。
然而延迟退休真的就是挽救养老金的灵丹妙药吗?
延迟退休的政策发挥了“缴费年限效应”与“退休年限效应”(即延长了劳动者的缴费年限缩短了领取养老金年限),从而减少了为维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持续发展所需的缴费率水平(维持了养老金计划的平衡)。由于这一政策关切到绝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多层次的讨论就此展开,包括结合现有养老保险政策和实际统计数据,定量评价不同改革方案与不同参数下的实际改革效果。也有针对社会心理、代际公平、政策可持续等因素定性评估改革的社会经济影响。
要有效实施延迟退休改革,就必须掌握必须充分掌握此项改革的一般经济学规律及其影响养老金计划收支的作用机制。(张熠,)今天我阅读了张熠这篇《延迟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收支余额:作用机制及政策效应》,张在文章提到了一个重要且被我们忽视的一个问题:如果只从“缴费年限效应”和“退休年限效应”来看的话,养老金积累的增加和制度趋于平衡运转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随着退休年限的延长,养老金的替代率也必将提升。(一个有代表性的劳动者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是按照上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乘以缴费年限再乘以1%决定的)。这还是会导致养老计划的支出增加(替代率效应)。而在增加的工作年限里,继续工作的劳动者的工资会继续增长,这个工资增长率是高于养老金增长率的,这种差异导致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提高,(差异效应)也会导致养老金支出增加。所以延迟退休的最终结果要同时考虑到以上四种效益。在张熠通过模型推测出养老金收支在不同的四个时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改革初期,余额效应较低,延迟退休的政策效果是随改革进程而逐渐显现出来的。由于缴费年限效应和领取年限效应传导速度快,余额效应曲线首先趋于快速上升,总支出效应曲线也在不断上升,这意味着延迟退休改革带来了养老金计划收支状况的快速改善。到年(作者假设年开始延迟退休,改革速度为1/3,退休年龄从50到60需要30年),退休年龄调整完成,缴费年限效应和领取年限效应得到完全发挥,此时替代率效应和差异效应开始逐年增强,带动总支出效应和余额效应不断下降。”作者没有否认延迟退休改革对维持养老金收支平衡做出的贡献。通过RiC指标来看,如果没有延长退休年龄,要实现与改革后同等的收支水平,缴费率就要提升到27.48%(张熠,)。使得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承受性遭到威胁。为了防止改革出现“反转点”,即在改革后期在替代效应和差异效应的作用下,收支余额下降,削弱改革的成果。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继续使缴费年限效应与退休年限效应发挥作用,以削弱替代率效应和差异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阅读之前,我还试图猜想了本文可能提出的问题。十四五规划显露了延迟退休制度化的趋势。改革的意图在于维持养老金制度的存续。在这一事关所有讨论者利益的改革的讨论中,短视与偏激是在所难免的。我思考的出发点是这一改革将在一个连续时间内使得哪些群体受到损失,受到怎样的损失。大多数持反对立场的人首先想到的也是这个问题。一是需要从事体力劳动的行业中,工作到65周岁甚至更多是否可行?二是为支持高龄劳动力工作的环境与配套设施是否会加剧了企业的负担?三是用人单位的用人偏好决定了高龄劳动力在劳动市场的劣势地位。四是虽然近年来预期寿命提升,但预期健康寿命不容乐观。尤其是目前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正值壮年的劳动力对自身的预期健康寿命抱有悲观态度,而延长退休的政策加剧了这群人的心理负担,体现在舆论上对延迟退休政策充满了消极情绪。有些讨论还是有道理的,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偏离了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养老金出现亏空的省份越来越多,地区间调剂可行性有待讨论,从提高缴费和节省开支两个方向上比较来看,渐进延迟退休年龄的改革成本是最低的。如果不改革,政府和个人的隐形成本都会提升。围绕这一问题,更值得讨论的问题是针对延迟退休本身的作用机制。延迟退休以怎么样的速度展开为好?怎么处理弹性延迟退休与制度化碎片的问题?包括张熠在文章中提到的转折点的问题,除了提高覆盖率我们还能进行怎样的了努力呢?未来一段时间,我将围绕这一系列问题继续阅读相关文献。在这个过程中修正自己的思路,以专业化的思维来思考相关问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21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