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bySimonRaeonUnsplash
距离上次的文仿佛已经过去了很久。我原本的书单里进阶的理财书我试着看了一本,难度不适合现在的我,因此我换了一个书单。《穷查理宝典》,一本收录了查理·芒格十一篇演讲的汇总书,我喜欢看电子书方便摘录记笔记,但我这次找的这本有些问题,部分内容不全,我换了一个平台,发现好几个版本都内容不全,只能互相补充。从前我不知道谁是查理·芒格,论投资我想地球人都知道巴菲特。题外话,在我学习基金定投的时候无数的营销号拿着巴菲特的一句指数投资来疯狂忽悠,断章取义脱离语境,这也是我对很多所谓名人名言不太相信的原因,人只喜欢自己喜欢的,因此常常摘录那么一句而不管语境,比如常年被黑的鲁迅先生,一句牛羊结伴,猛兽独行和叔本华的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被数不清的人代入和自我洗脑。脱离语境都是耍流氓,要么蠢要么坏。再回到查理·芒格,序言和译者一句巴菲特的几十年老搭档,和股神一起创建了传奇公司伯克希尔,好的,无知的我知道这位什么咖位了。我看豆瓣评论,早年的不少评论戾气很重,觉得要么罗嗦要么混子骗人,我觉得看完书有想法了再去看评论真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因为没有看过和思考的基础被带着走的概率大得多。我持从《如何阅读一本书》学到的观点,不要轻易对一本书下结论。我繁杂的摘要足有百多页word,打开的时候我的小破电脑因为飙升的cpu哗哗响。十一篇演讲加上老长的译者话和出版社还是谁排版的查理语句摘抄,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以下几点:
要不断地学习形成自己的跨学科知识体系。
芒格的跨学科体系出现多次,在年4月14日在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讲稿《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及其与投资管理和商业的关系》、年4月19日在斯坦福法学院讲稿《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修正稿)》以及年4月24日在哈佛法学院毕业50周年聚会上的讲话《需要多元学科技能教育》等,二十几年前查理·芒格就在倡导和呼吁如今依旧很火热的跨学科概念。
你们需要的是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由各种思维模型构成的框架,然后将你们的实际经验和间接经验(通过阅读等手段得来的经验)悬挂在这个强大的思维模型架上。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们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现实的认知。
芒格说一个人大约要掌握各个学科最重要的模型加起来差不多八九十个,
思维模型是什么呢?这么说吧,第一条规则是,你必须拥有多元思维模型——因为如果你只能使用一两个,研究人性的心理学表明,你将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你的思维模型,或者至少到你认为它符合你的模型为止。
这些模型必须来自各个不同的学科——因为你们不可能在一个小小的院系里面发现人世间全部的智慧。
在第二讲中芒格说了好些学科以及模型,包括:
数学,比如复利原理、排列组合原理、定量分析方法即决策树理论等
会计学,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以便知道它的局限,漂亮的数字不代表对实际情况的真正掌握;
工程学,比如质量控制理论、后备系统、断裂点理论
统计学,不需要精通但得知道大概
物理学,比如临界质量概念,
生物学,其中很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能帮助我们了解人的感知器官和认知功能
心理学,比如社会认同,巴普洛夫联想
微观经济学,比如规模优势,或者有时候也可以成为信息优势、专利权、商标权、特许经营权、寡头垄断优势、
政府职员保险公司/癌症手术模型:他们望着这团乱麻,看是否把某些业务砍掉,剩下的健康业务会值得保留下来。如果他们发现确实有,就会把其他的都砍掉。当然,如果这种方法行不通,他们就会让该企业破产。但它往往是奏效的。
冲浪模型
一个使用工具的人应该了解它的局限,同样道理,一个使用认知工具的人也应该了解它的局限。顺便说一声,这种知识可以用来操控和激励别人。
同时,芒格在他的多篇演讲中以实际例子讲了不同的学科或者模型是怎么期待帮助的,比如在第二讲里面的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伟大意义在于让人能够辨别什么时候技术将会帮助你,什么时候它将会摧毁你。大多数人并没有想通这个问题。但像巴菲特这样的家伙就想通了。
例如,以前我们做过纺织品生意,那是个非常糟糕的无特性商品行业,我们当时生产的是低端的纺织品——那是真正的无特性商品。有一天,有个人对沃伦说:“有人发明了一种新的纺织机,我们认为它的效率是旧纺织机的两倍。”沃伦说:“天哪,我希望这种新机器没这么厉害——因为如果它确实这么厉害的话,我就要把工厂关掉了。”他并不是在开玩笑。
他是怎么想的呢?他的想法是这样的:“这是很糟糕的生意。我们的利润率很低,我们让它开着,是为了照顾那些年纪大的工人。但我们不会再投入巨额的资本给一家糟糕的企业了。”他知道,更好的机器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但最终受益的是那些购买纺织品的人。厂家什么好处也得不到。
这个道理很浅显——有好些各式新发明虽然很棒,但只会让你们花冤枉钱,你们的企业就算采用了它们也改变不了江河日下的命运。因为钱不会落到你手里。改善生产带来的所有好处都流向消费者了。
总之,那些推销机器的人——甚至是企业内部那些催促你购买设备的员工会跟你说使用新技术将会为你节省多少成本。然而,他们并没有进行第二步分析——也就是弄清楚有多少钱会落在你手里,多少钱会流向消费者。我从来没有见到有哪个人提出过这第二步分析。我总是遇到这些人,他们总是说:“你只要购买这些新技术,三年之内就能把成本收回来。
所以你不断地购买一些三年内可以收回成本的新玩意,这么做了20年之后,你获得的年均回报率只有不到4%。这就是纺织业。并不是说那些机器不好,只是节省下来的钱没有落到你手里。成本确实降低了,但那个购买设备的家伙并没有得到成本降低带来的好处。这个道理很简单,很初级,可是却经常被人忘记。
这里其实我没有弄明白,购买机器→提升效率等等→降低成本→利润增加,这感觉是技术升级的一个普遍路线。
是不是后面的利润没有变化所以导致购买设备没不能使得自己获得直接好处?要么超限了,我没有想明白,要么说这个例子,有问题。
还有个微观经济学的例子,
微观经济学里面还有个模型我也觉得非常有趣。在现代文明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所以出现了一种我称之为竞争性毁灭的现象。假设你拥有一家最好的马鞭厂,突然之间,社会上出现了不用马的汽车。过不了几年,你的马鞭生意就完蛋了。你要么去做另外一种不同的生意,要么从此关门大吉——你被摧毁了。这种事情总是反复地发生。
收款机是对文明社会的重大贡献。当新的行业出现时,先行者会获得巨大的优势。如果你是先行者,你会遇到一种我称之为“冲浪”的模型——当冲浪者顺利冲上浪尖,并停留在那里,他能够冲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但如果他没冲上去,就会被海浪吞没。但帕特森是个聪明人,他并没有想:“这对我的零售店有帮助。”他的想法是:“我要做收款机的生意。”自然,他创办了国民收款机公司。
他冲上了浪尖。他拥有最好的销售系统,最多的专利,其他一切也都是最好的。他狂热地致力于一切与此有关的技术改进。我的档案里还有一份早年国民收款机公司的年报,帕特森在年报中阐述了他的经营方法和目标。
竞争性毁灭可太常见了,以前是落后就要挨打,现在是落后就要淘汰。
这里我想到的就是诺基亚,在知道诺基亚出了安卓智能手机之后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19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