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问题提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前言

之所以要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因为发展和扩大资本,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坚持社会的主义性质、方向、道路和不脱离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发展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市场主体和完善社会的主义市场机制的需要。社会的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因为发展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展开平等竞争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制度安排.这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需要研究的理论问题。

一是确立社会的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因为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而生产力的发展又需要不断积累资本;因为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因而社会的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加深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还是有可能缓和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这是一个需要研究和回答的理论问题。如果社会的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能够缓和资本和劳动对立的矛盾,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形成资本积累,用于发展生产力,才有可能不加深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是绝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形成资本积累,还是相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形成资本积累,这是需要研究和回答上述理论问题的又一个方面。

二是社会的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是因为保证社会的主义性质、方向和道路以及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如果在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或者说,公有制和私有制不能和谐相处、共存共荣,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那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目标能不能实现就是需要认识的又一个理论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探讨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有没有条件能够促进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和谐相处,以及在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下能够促进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从而为社会的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符合马克思的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

三是社会的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为了发展多元化市场主体的需要,那么公有制的市场主体和私有制的市场主体获得的资本利润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就是一个需要辩证认识的问题。如果说公有制市场主体获得的资本利润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那么私有制市场主体获得的资本利润就没有取之于民和用之于民的说法。于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利润,形成资本积累,就是私有资本对劳动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具有剥削的性质,那么我们还需不需要确立社会的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体说,就是还要不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是一个需要研究和回答的理论问题。

下面,我们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不足以说明建立社会的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及其内在逻辑和理论依据的角度,揭示有必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的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道理。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发展生产力需要资本增加投入和资本创新投入,也就要求不断增加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由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而形成的,所以,资本的不断积累就会不断地提高资本对剩余价值无偿占有的程度。

在劳动价值量一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不断增加,就是必要价值的不断减少;剩余劳动时间的不断增加,就是必要劳动时间的不断减少;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就是劳动工资的不断减少。因此,生产力愈需要发展,资本积累就愈需要不断增加,资本就愈会加大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劳动者贫困的程度也就会更加提高。由这种传统的认识,及由这种认识推论出的结论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就会加重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就会提高劳动者的贫困程度。“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

相反,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马克思的意思是,生产力的发展降低商品的价值,商品价值的降低导致劳动力价值降低,从而使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剩余劳动时间增加,相对剩余价值形成,这是资本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对剩余价值无偿占有程度加重的原因。

传统政治经济学于是认为,要改变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加重资本对剩余劳动价值占有的情况,就必须以社会的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其中原因就是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将日益加重资本对剩余价值无偿占有的程度。社会的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会出现因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引起的资本与劳动相对立的社会矛盾,所以,把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作为建立社会的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一条理由,似乎不能认为是一条比较充分的理论依据。

如果要使发展生产力作为需要建立社会的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一条充足的理由,就需要通过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主义经济学原理,说清楚发展生产力不会加重资本与劳动对立关系的道理;说清楚发展生产力还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富裕程度,有利于缓和资本与劳动对立关系的道理。

人们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出发,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所以需要建立,是因为需要保证社会的主义的性质、方向和道路,是为了适应中国的基本国情的需要。社会的主义的性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只有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才能保证社会的主义的性质不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是中国社会的主义的基本国情。因此,需要调动一切力量,包括劳动的力量和资本的力量,为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努力。

其中,仅仅调动公有资本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把私有资本、境外的资本都充分地调动起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生产力的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为发展、扩大和调动不同类型的资本发展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然而,公有制与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能否共同发展呢?社会的主义计划经济是持否定态度的。

社会的主义计划经济之所以要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因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两种对立的制度安排,不可能共同发展。其中,最根本的分歧就是公有制一心为公,私有制唯利是图;公有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私有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己,二者的利益取向完全不同,因而不可能和谐共处。社会的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坚持斗私批修就是为了巩固公有制经济,消除私有制经济。

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扬弃传统的社会的主义计划经济,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变了,社会的主义的性质没有变,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不是对立的,或者是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理论上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界定,需要我们作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用马克思的主义经济学理论揭示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或者说二者是一种能够共同发展、共存共荣的关系的认识不多。

尽管在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公有制和私有制已经共同相处了几十年,但事实归事实,二者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论依据,人们的研究和探讨却不是很充分,而且也不够深入,基本上停留在传统的认识水平上。生产资料公有制企业因为长期在社会的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能否和其他的非公有制企业在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对等的市场地位,即成为权利对等的市场主体,这是社会的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的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研究和探讨的理论问题。

不能因为社会的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就可以忽视其他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地位;也不能因为要树立其他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地位而有意识地削弱公有制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在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可以不是主体经济成分,但不能没有市场主体地位。如果公有制以它的主体经济成分的地位,排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地位,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展开平等竞争,也就不可能发展为完善的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长期以来,公有制经济养尊处优,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只是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从国家得到的支持不多,这是一种不对等的市场地位。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不对等市场地位之所以形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导致的认识歧视和政策歧视。公有制资本的利润虽然也是由剩余价值转化形成的,但被认为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是说,公有制资本的利润上交国家,再由国家分配给人民,国家大力支持公有制经济有其正当的理由;私有制资本利润归己,国家不支持它也没有什么不对或者不妥的地方。

但是,这种支持或是不支持,就有可能做强公有制的市场地位,削弱私有制的市场地位,使二者成为权利不对等的市场主体。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进民退的现象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国家的支持或是不支持,使得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处在不对等的市场地位上。

结语

所以我们认为,在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似乎只有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权利对等的市场主体地位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形成、完善和发展起来。建立社会的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确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似乎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如何从理论上说清楚多元化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的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在逻辑的又一个理论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kb/252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