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多长时间能治愈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50421/4612144.html引言
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相关的理论有哪些?本文将阐述个人观点。
1.国际收支相关理论
最早的国际收支理论是始于年的价格-铸币流动理论,休谟认为,国际收支在金本位制度下可以实现自我调节。在金本位制度下,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就会使黄金出口量增加,那么相应的国内黄金储备量就会减少,货币供应量也随之减少,国内物价水平因此下跌,导致本国出口增加,国际收支逆差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反之,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也能得到自我调节,黄金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内储备量减少货币供给增加,物价水平上升,进口增加,顺差逐渐变小。
2.弹性收支法
二十世纪是四十年代,最主流的研究国际收支、调节某国贸易收支的方法是国际收支弹性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固定条件下,汇率波动会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以改善贸易不平衡。在对该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中,得到了重要的马歇尔-勒纳条件,也就是当进口需求弹性和出口价格需求各自的绝对值之合大于一时,本国汇率上升货币贬值可以有效缓解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不平衡。
该条件基于三点固定假设,分别是一国初始的贸易收支状态是平衡的,贸易商品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只研究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并且这里所说的国际收支是指贸易收支,也就是贸易收支等于国际收支。除此之外还在弹性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了J曲线效应,该效应是指在马歇尔-勒纳的固定条件下,货币贬值对经常账户的缓解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并不是及时的。
.吸收分析法
在二战之后,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弹性分析法已经不能满足当时国际收支的需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基于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理论的吸收分析法出现。吸收分析法基于国内价格不变的前提条件研究国民收入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认为国际收支的变化最终都会体现为进出口之间的变动。主要的公式内容是国民收入减去支出总量等于国际收支,当国际收支大于零时则是顺差,反之逆差,等于零则国际收支平衡。适度的货币贬值配合其他经济政策的辅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国际收支状态。
4.货币分析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国际收支货币理论的货币分析法盛行,具体内容为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货币供求不平衡。国际上某些商品的需相对较高,对该种商品的购买量也增大,价格无法按照供需进行波动,而是被倒逼为统一的商品价格。这种国际收支里的货币分析法主要是通过规避价差引起的供需问题,对一国收入和支出进行浮动调节,如果一国的货币需求量小于货币供给量,则会引起国际收支赤字。
5.结构分析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球货币紧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呈现出大规模的赤字状态,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只是简单的从一国的国民收入来判断国际收支情况是不够的,于是学者开始对内部经济结构进行研究,从全新的视角分析发展中国家出现国际收支逆差的原因。利用结构分析法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之所以不平衡,是国内经济落后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因素造成的,这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符。
以往对于国际收支失衡的研究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zz/25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