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劳动力流动理论的发展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年为节点,对人口迁移理论的发展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划分。对比来看,二战之前的人口迁移理论是从比较经济利益驱动论、“人口迁移六原则”,这一时期的理论大多还停留在经验观察阶段。

第二阶段(二战后-年)的人口迁移理论主要代表有“二元经济模型”,“刘易,这一时期的理论进入了实证研究阶段。

从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率水平、就业概率、区域倾斜政策等视角展开了对人口迁移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第三阶段的人口迁移理论主要代表有”“新经济迁移理论(家庭视角)”、“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地缘经济理论”,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理论突出特点是对早期的迁移理论提出质疑,例如“新经济迁移理论”对“古典迁移理论”中绝对收入影响迁移决策的假设存疑,提出预期收入和风险是更为重要的人口迁移决策影响因素。

再如“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对托达罗模型的存疑,提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与内生的劳动力需求是引致人口迁入的重要因素”。

我们重点看以下三个代表性的劳动力流动理论。

1.发展经济学框架下的劳动力流动理论

发展经济学关于人口流动的理论主要围绕刘易斯的“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式”进行补充和完善的。从“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城市非农业部门转移直至城乡边际生产率相同”两个观点。

在此基础上,将其拓展为“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三阶段模型”,根据该模型,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向城市非农部门流动过程存在两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短缺点”和“刘易斯临界点”,前者是边际产出为0的临界点,后者是两部门工资水平差距为0的临界点。

这两个转折点又将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处于第一阶段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农村劳动人口减少不影响农业产出水平以及两部门工资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流向城市非农部门直至刘易斯短缺点;

进入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伴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业产出水平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供给,于是农业部门工资水平上升,两部门工资差距不断缩小直至差距为0即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基本形成;

达到第二个转折点进入第三个段,意味着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彻底吸纳完成,经济结束二元经济状态进入一元经济状态。

2.新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力流动理论

该理论是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城市大规模失业引发对“传统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关于城市充分就业”设定的质疑,托达罗思考了“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三阶段”模型中处于二三阶段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动因,用以解决当时农村劳动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引发的失业潮问题。

从“欠发达国家劳动力迁移与城市失业模型”来看,预期收入差距(贴现后)的大小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转移规模的正相关函数。

但是托达罗模型不能解释在区域收入差距稳定以及其他控制变量相同的条件下,劳动人口个体迁移决策差异的原因所在。

于是,经济学家舒尔茨分析了转移劳动人口的个体差异,提出人力资本迁移理论,将劳动人口流动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方面,指出流动本身不改变人力资本存量,但改变了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进而提升了产出水平。

此后又由“成本——收益”法拓展,指出净收益是劳动力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进步在于,一方面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zz/255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