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治疗白癜风需多少费用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41108/4513569.html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持续提高,经济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理论也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国际贸易理论从最初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阶段发展到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阶段、新贸易理论阶段,直至跨越到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阶段。今天着重整理推荐的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论体系,主要包括要素禀赋论(H-O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里昂惕夫之谜(悖论)、罗勃金斯基定理等经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论理论体系则详细阐述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产生是由于产品的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源自于成本差异,成本差异产生于生产要素的丰裕度。

国际贸易场景

01要素禀赋论(H-O模型)

伊·菲·赫克歇尔戈特哈德·贝蒂·俄林

伊·菲·赫克歇尔在年发表的《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现代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他运用了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其主要观点为:要素绝对价格的平均化是国际贸易的必然结果。

年,戈特哈德·贝蒂·俄林在其博士资格预选论文中,就首次提出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初步大纲。年,俄林则在其博士论文及答辩中,第一次较完整地阐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区际和国际分工贸易理论体系。年,其发表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则最终形成俄林贸易理论体系。

要素禀赋论最早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俩提出,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加以完善。要素禀赋论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它从各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解释了生产成本差异的原因,从而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本性原因,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理论启示:如果一个国家劳动丰裕,资本稀缺,则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劳动稀缺,资本丰裕,则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02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

保罗·萨缪尔森

斯托尔珀与萨缪尔森在年发表的《保护主义与实际工资》中,首次提出关于关税对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或国内收入分配影响的一种西方经济学理论,即“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主要观点:实行保护主义会提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

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故被称为H-O-S定理。

主要内容: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生产要素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要素报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理论启示: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

03里昂惕夫之谜(悖论)

里昂惕夫

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苏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据H-O理论,用美国年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分析原理: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这样的观点下,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足,但劳动力相对不足(高工资率)的国家,因此,美国在生产、出口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具有相对优势,进口的则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主要结论: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进行经验检验,得出资本资源充裕的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多于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又大于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论严重违背了要素禀赋论,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也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理论影响:对原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发了对国际贸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动了二战后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

04罗勃金斯基定理

塔德乌什·罗伯金斯基(英籍波兰经济学家,TadeuszRybczynski),在年发表的《要素禀赋与相对商品价格》中,首次提出罗伯津斯基定理——要素禀赋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主要内容: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核心观点:罗勃金斯基定理只适用于国际贸易中的“小国”。对于开放条件下的大国,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

理论启示: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易条件改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对方国家贸易条件恶化。

共同理论基础:要素禀赋论(H-O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里昂惕夫之谜(悖论)、罗勃金斯基定理的共同理论基础: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下,进行研究分析。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zz/2544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