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解读经济学理论,开始锋芒毕露的理性预期理


引言

在就理性预期理论进行辩论之前,让我们先理解其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意义。请记住,理性行为人会持续地更新他们的经济模型。因此,理性预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是:计量经济模型过时了,因为它们建立在以往数据的基础上,统计模型也不能预测政府新政策的实施效果。

例如,如果政府发现在棒球赛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个稳定的、历史性的关系,因此尝试通过增加棒球赛的次数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经济行为人会把这一政策看作新的信息,继而改善他们的模型。因此,他们过去的行为无法为新政策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基础。这被称为“卢卡斯的批判”。

卢卡斯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事实证明他是讲授理性预期再合适不过的老师。当位于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年10月宣布他获奖的消息时,他前妻的律师透露,她早就预见到他获奖的可能。早在7年以前,她就在他俩的离婚协议中添加了一个条款,如果卢卡斯得奖,她将有权索要半数的奖金。她根据理性预期添加的这一条款价值50万美元。

遵循卢卡斯的批判,罗伯特·霍尔指出,依赖过去的收入、财富、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建立起来的主流消费模型无法预测未来,这一点与只有两个因素(前一年的消费和随机变量)的简单模型是一样的。霍尔认为,下一年和今年的消费水平之间的不同只能用随机的出人意料来解释,即新信息的出现。

理性预期的第二堂课是将政府的稳定政策视为垃圾:只有政策出人意料才会有效果。假设经济陷入以高失业率为标志的严重衰退中。主流经济学家可能会主张实行扩张政策。根据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较高的总需求会导致较高的产出和更多的用工招聘,促使经济从低谷中爬出来。在理性预期理论研究者看来,事情并不是这样的。他们认为,行为人知道联邦政府总是会紧急行动起来,通过扩大内需来挽救衰退。

因此,厂商仅仅会提高价格,而不是任由他们的价格在衰退期间下跌或是增加产出。他们能够预料到政府将要采取的政策。因为较高的需求即将来临,他们已经知道不需要让价格在衰退期间下跌。这就好比是政府通过一项法律,只要失业率达到7%,美联储就会踩下货币供给的油门。作为支持他们主张的一个证据,理性预期理论研究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经济衰退时期物价都是下跌的,而在战后的经济衰退时期,因对需求方的反应有所预期,物价较为稳定。

保证最大就业率的《年就业法案》差不多是在通知厂商,“山姆大叔”总会前来救援的。总而言之,如果“山姆大叔”做了人们预料之中的事,结果等于他什么都没做。只有出人意料的举动才会对产出水平产生影响。想象一下理性预期理论让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感到多么震惊。因为这个理论让他们的政策建议显得毫无价值,就像喜剧女演员格蕾西·艾伦要求解决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边界争端的提议一样荒唐。还有让人震惊的。

如果理性预期理论是正确的,美联储会发现轻而易举就可以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什么呢?根据主流经济学的方法,紧缩政策首先会造成经济衰退,并且最终减轻通货膨胀。然而,按照理性预期的理论,如果信守承诺的美联储宣布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为零,人们将自动地预期会有较低的物价,他们的工资也会降低,而且基于美联储的政策,人们会自动地接受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因为他们不是适应性预期,也就不需要在调低对价格的预期之前先经历一段让人揪心的经济衰退。既然理性预期理论已经彻底羞辱了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我们再简略地看看他们射向公共选择学派经济学家的那支带刺的利箭。詹姆斯·布坎南坚持认为,政客们鼓励赤字开支,是对我们后代的掠夺。另一位公共选择学派经济学家布鲁诺·弗雷则主张政治周期存在于民主国家,为了赢得选举,政客们不惜操纵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这两项主张与理性预期理论冲突。首先了解一下政治周期,假设政客们为了提高赢得选举的胜算而试图玩弄政策工具。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选民会在政客第一次试图耍花招后看透他们,人们会琢磨出:选举之年的经济繁荣预示着高通货膨胀。因为明白了政府会在选举之后很快踩下货币供给的刹车踏板,他们会采取毁掉这种虚假繁荣的行动。

这种解释有道理,它可能还可以解释为什么政治周期理论没有获得十分有力的证据支持。至于持续性的预算赤字,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指出:投资者和储蓄者会把对未来的预期计入长期利率。较高的长期利率一定会影响目前的经济表现。因此,未来的抱负和预期实际上已经在当今的资本市场上反映出来了。巴罗的主张实际上源自李嘉图,李嘉图注意到发行公债和征税的效果十分相似,因为理性的人们知道公债肯定有偿还的那一天,而且方法是提高税收。

因此,为财政支出融资的政府债券改变了人们对于税收的未来预期。布坎南做出了回应,因为他注意到,即使我们的后代在债券市场上可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但他们没有政治发言权。毕竟,布坎南将这一议题既看成一个道德问题,也看成一个经济问题。顺便说一句,理性预期理论研究者能够搜集到人们看穿政客在选举时耍弄花招的证据。

想想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她信誓旦旦要削减英国的预算赤字,甚至为了兑现承诺,她不惜在经济衰退期间增加税收。她再次赢得选举,是否说明英国人理解且拒绝了老工党随心所欲的政策呢?在现实世界中,理性预期学派的教授们得到了“债券市场自卫队员”的帮助。

这个听起来声名狼藉的群体是些什么人?他们并不带枪,也不带刀,却让一个国家的财政部长心惊肉跳。债券市场自卫队员是些交易商和投资商,基于对国家经济的表现和展望的了解,他们买卖政府债券。他们在惩戒政府方面大有作为。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债券经纪人和外汇交易商盯上了瑞典,他们看到其经济薄弱、贸易赤字庞大、政府机构臃肿,而且货币坚挺使得瑞典的出口商无力与外商展开竞争。

几年之后,瑞典的公共债务增加了1倍,赤字以10倍的速度增加。瑞典正在摇摇欲坠。自卫队的交易商们预见到了这个国家正在向着未来飞奔,只不过这是一个没有能力偿付债务的未来。瑞典大型金融企业斯堪地亚公司宣布:“鉴于创纪录的预算赤字和快速增加的债务,它正考虑拒绝购买政府债券。”瑞典之外的债券经纪人和外汇交易商开始低价抛售瑞典资产,迫使利率上升,并且威胁瑞典政府对其金融体系进行重组。

面理性预期就是个自命不凡的新贵,几乎每一位经济学家都受到了它的羞辱。我们首先探讨一些理论性的难题,之后转入真实的经济事件。理性预期理论研究者可能是咄咄逼人,让与他们争论的人倍感沮丧的一群人。就像伊斯兰教基本教义什叶派一样,他们对任何问题都有一个直截了当且坚定的回答。他们的著作中包含了许多捉摸不定的假设,比如立即调整市场和吸收信息的超级能力。如果我们认同这些假设,理性预期理论似乎就固若金汤了。

我们又该从哪里下手攻击呢?要推翻一个经济模型,我们只是嘲笑它那不切实际的假设可不行。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追随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佩尔)指出的那样,对一个经济模型真正的考验在于它的预测,而不在于对真实经济所作的严谨而又忠实的描述。理性预期理论预言,政府的宽松政策不会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政府的紧缩政策也不会伤害到经济。

我们从后者开始谈起。年10.6%的失业率听起来感觉如何?紧跟在年和年的货币紧缩政策之后,经济骤然陷入衰退。紧随着年相似的财政紧缩之后,经济也同样滑坡。这两个时期都利用了极高的失业率才将通货膨胀的预期压下来。卢卡斯和他的支持者可能会把货币崩溃当成一个“意外”来作为回应。他们可能会问:“谁知道美联储是不是能够坚持其紧缩银根的打算呢?”

结语

你认为政府刺激经济,会怎么样?如果理性预期理论研究者是正确的,减税政策在实施时就不会影响到消费水平。一旦减税的法案签署,即便是几年之后才会实施,人们也会调整他们的消费开支。但是,肯尼迪和里根在宣布减税时,却显示消费稳定,在政策实施之后消费才开始增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zz/250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