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需求曲线的推导


尽管我特别欣赏张五常经济学,但是我不得不承认的是,他在对于需求曲线的解释上是没有给大家说明白的,结果他误导了一批人。

需求定律是指价格升高,需求降低。

然而这个定律需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假定,那就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但是这个其他条件具体是什么呢?需要我们进一步详细的分析。

通过消费者选择理论,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消费者若想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它需要将自己的最后一分钱的效用和购买其他商品所增加的效用保持一致。

也就是说货币的边际效用应该是等于各个商品的边际效用除以他们的价格。

然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一个很含糊的语句。马歇尔想表达的意思不是一个人所持有的货币存量的边际效用,而是每单位时间,比如说一天或者一周,他的货币收入流量的边际效用。

也就是说马歇尔所说的边际效用并不是静态的给定了多少货币存量进行的选择所对应的效用,而是指在现实生活之中,这一段时间之内的货币流量的效用。

让我们假定消费者达到了均衡条件,随着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马上这种等式会变为不等式。那么为了恢复均衡,必须要购买更多的商品来减少购买这种商品带来的边际效用,因为购买越多的商品就会随着边际效用递减而减少边际效用。

然而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假定必须要说清楚的是,我们必须要在这里假定的是货币的边际效用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

也就是说,他需要假定的是随着价格的下降,个人实际收入并没有发生一点儿的变化。

在这种前提之下,我们才能够说价格降低,需求增加。

——————

然而如果按照我们的分析来看,随着一种价格发生了降低,那么一般物价水平肯定是要发生变动的,如果我们的假设条件也就是其他条件是要求货币收入不发生变动的话,那么需求曲线是无法成立的。

因而应该是做出这样一种假设,那就是说假设的随着价格降低,个人的实际收入不发生变化,这样的话随着价格降低,需求增加。

这是弗里德曼所提出的一个很好解释需求曲线的方式。

相反,马歇尔却并没有选择用这种方式来解释需求曲线。马歇尔的方式也极其有意思,他认为随着价格降低,一般物价水平肯定会发生变化,但是由于单种商品的价格降低,对于一般物价水平完全可以说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说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忽略掉,直接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那样进行分析就可以了。

这样的话,两者其实都是认为需求曲线应该是包含着只有一种效应,那就是替代效应,也就是说随着实际收入不发生改变,只会发生商品之间的替换,而不会由于实际收入变化而产生什么别的效应。

——————

接下来我们再说的就是以欧洲大陆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他们对于需求曲线的处理。在这其中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斯卢斯基和希克斯。

斯卢茨基是通过序数效用理论进行推导的,而不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基数效用理论。

在这里我就不再介绍无差异曲线以及它的推导方式了(因为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先讲帕累托),我们着重说一下,他是如何分解需求曲线的?

随着价格降低,会产生了两个效应,第一点就是商品之间发生了替代关系,第二点就是个人的实际收入随着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而实现了增加。前者是替代效应,后者是收入效应。而需求曲线所做出的这种分解,我们称之为斯卢茨基—希克斯分解。

替代效应就是佛里德曼和马歇尔他们的需求曲线所描绘的那样随着价格升高而发生的需求降低。

而收入效应的则是强调随着收入增加而使需求增加的一个正向关系。

那么当这两种效应同时发生作用的时候,是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说:

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让我们实际收入增加的时候,我们并不能保证所有商品都在更大数量上被消费,如果这种商品与另外一种商品有替代性关系,那么另外一种商品的数量增加,不仅会减少另外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也会减少原来那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

那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很可能下降的如此之多,以至于原来那种商品的数量必须减少到最初数量之下,才能够满足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这样的前提假定需要我们假设原来商品和另外一种商品是有着很强替代性的。当另外一种商品消费增加的时候,会急剧的降低原来商品的边际效用。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吉芬商品,他存在于一种极其特定的条件之下,在那种情况下,个人偏好呈现出一种很独特的分布状况,也就是说无差异曲线,它是极其的偏向于一个坐标轴的。在那种情况下才能够出现对于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能够极速降低。

这样的话,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并没有发生多么严重的替代效应,反而是一个强大的收入效应在起作用,这就使得出现了一种价格升高,需求增加的情况。

现实上来看,吉芬商品的案例其实非常罕见,它只有在一种极其特定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因为他需要的是个人的消费者偏好,出现一种很独特的现象。像爱尔兰饥荒之所以能够出现这种情况,他也是因为由于饥荒的存在使得人们对于土豆有着极其强烈的生存需求。以至于随着土豆价格增加,人们也不得不来购买更多的土豆,而不能是买那些其他别的商品,因为别的商品根本无法让人活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等边际效用。

——————

总之,吉芬商品并不是说一个现实之中看不到的情况,因为恰恰是因为先有了这个现实案例才有了这个名称。

那为什么在张五常,弗里德曼看来这种商品不能够存在呢?其中一种原因是因为在他们的理论中时只有替代效应,而不存在收入效应的。

这也是我们所说的芝加哥的一个特点,它相较于我们的正统新古典经济学来说,更加偏向于马歇尔。

所以在马歇尔和弗里德曼这些人看来,收入效应其实是没有必要去研究的。

————

这个问题像芝加哥学派他们要这样分析呢,我认为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弗里德曼的论文《马歇尔需求曲线》。

他在最后一段用了很简短的一句说明了原因。我之前也没有看懂那最后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想明白了:

理论中来解释现实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并不要认为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多么的贴近于现实,也不是要对现实做出多么精致完美的描述,相反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是理论的研究内容。

这样的研究内容决定了我们的需求曲线是应该只包含替代效应的,它讲述的是市场机制所运行的作用,而并没有考虑货币理论问题。

你把这一点理解了,你就明白为什么弗里德曼是经济分析的大师了,他的手法要比希克斯(不过我很欣赏晚年的希克斯)他们高明太多了。

当然这样的批评也是有的,我觉得林毅夫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批评,他认为张五常的所有理论都是只考虑了替代效应,还没有考虑收入效应的,是因为他们的理论是一个静态理论。

(从需求曲线上看,张五常明显是跟弗里德曼那里学的。)

总之,如果说一个人他的微观经济学要能够学明白的话,他应该更加能够明白的一些大师们,他们是怎么处理问题的。

所以说学习微观经济学,一定要着重的去研究杰文斯,马歇尔,瓦尔拉斯,希克斯,萨缪尔森他们的著作。

你可能觉得他们的东西看起来是那么的基础,但里面的内涵真的太多太多了。

若你不去研究经济思想史,你是根本无法理解微观经济学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zz/2422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