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刘兴亮双11背后的10个经济学原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非主流的光棍节到主流的购物节,双11不仅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顶级的经营套路,也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放眼全球各国,没有任何电商能在短短一日内刮起如此巨大的消费狂风。任何人都无法设想,当初一个小小idea,如今变成了轰动全世界的节日。双11已经超过西方传统购物节日黑色星期五,成为全球最大的购物节。

当然,这背后伴随着的是中国经济体量的巨大增长,以及中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要知道,在老一辈人的眼里,有了钱首先是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的,这是习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80、90后的年轻一代,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活经验中充满了买不完的商品,有了钱,必须买买买。这无疑促成了双11这样的营销奇迹。那这个经济现象背后,又隐藏着哪些经济学原理呢?我们来一一盘点:

1、需求原理。

这是经济学最基本原理之一,在通常情况下,对于普通商品而言,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即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人类占便宜的小心理是商家亘古不变的依据。纵观这些年来看,「低价」、「打折」、「满送」,这些让消费者觉得便宜的词语,已经成为了双11的代名词。对于以「五折促销」起家的天猫双11而言,迎来销量的大幅度增加也就不足为奇。

毕竟,这种在特殊时期的折扣大多是货真价实的,过了这天,再买同样的东西,还真就没这价了。比如买书,平时很贵,都加入购物车攒着,到了促销日,一次买回来,那便宜的可不是一丁半点。省下来的钱,还能买好多东西呢。何乐而不为。

2、价格歧视。

先说一下什么是价格歧视,就是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商品。很明显,双11其实就是一种二级价格歧视的具体体现。按照销售量定价,即通过对相同货物或服务的不同消费量索取不同的价格来实施。

看起来有些不地道。但有其道理在里边。

双11商品降价可以带来更多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购买,而等双11之后恢复原价主要的面向群体则改为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

虽然价格普遍下降了,但是通过扩大产量和实现较大的规模经济,较低的单位成本仍能增加商家的利润,且低价格能吸引客户,带来回头客、促进二次消费等。

其实这背后就是经济学中最常见的边际效益原理在起作用。当一个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并且能卖出去,就会出现一道坎,过了这个坎,卖的越多,单个商品的利润越薄。怎么办,那就少生产点。想一想,这是不是价格歧视的原理。很正常。

3、注意力经济。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分配稀缺资源以生产各种商品和如何分配商品的科学。在当今信息经济中,人们的注意力也变成了亟待分配的稀缺资源或者说变成了亟待分配的商品。这意味着吸引公众注意力本身就能够创造财富,也就是通俗意义上说的「眼球经济」。要不然,就不会有广告这个庞大的产业了。

因为酒香真怕巷子深,这是信息流通在永远无法对称的状态下,必然出现的状况。天猫双11历来重视宣传的强大作用,且亮点不断推陈出新。这几年的一大亮点就是和电视台合作电视购物晚会。影视歌,相声小品明星轮番出场轰炸,结合与时尚、消费相关的话题出节目,不引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zz/2405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