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曼昆经济学原理之从个体决策开始


上一篇分享(曼昆《经济学原理》之什么是经济学?)讲到,经济学用十大原理来总结社会经济活动中,个体行为、市场行为和整体经济决策三个方面的内容。那么这十大原理的具体含义如何,又能解释生活中什么样的现象呢?

今天给大家带来这本书的第2篇分享,从个体决策开始。

社会由个体组成,要研究社会整体的决策行为,就要先从个体的决策行为开始说起。

个体决策这个部分一共包含4个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我认为这4个原理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个体面临的客观事实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由于时间的不可逆、资源的稀缺等因素影响,人们总是面临得到一样东西就会失去另一样东西的情况,即是说总是面临权衡取舍的问题。

比如,学生时代时,如果将时间花在数学功课的复习上,那么用于英语阅读的时间就会减少;大学毕业,如果选择继续读研究生,就会失去获得全职工作带来的薪酬(至少在当时是这样)。

既然个体总是面临权衡取舍的问题,那么由个体组成的社会也总是遇到权衡取舍的问题。

在《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两个案例。

一个案例是经典的“黄油与大炮”问题。

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用大炮来代表国防建设,而将西方国家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食物黄油代表国内生活消费品,那么当一个国家将更多的支出用于大炮的生产,那么在黄油生产上的支出就减少了。

另一个案例是效率与平等。

这里的效率指的是“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获得最大利益的特性”;平等指的是“经济成果平均分配给社会成员的特性”。如果社会在某件事上选择提升效率,那么就会一定程度失去平等。

比如将成绩优异的学生集中起来,投入更完备的师资力量,虽然提升了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效率,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却是不平等的。

个体决策的工具

刚才讲到人们总是面临权衡取舍,经济学将为了得到某样东西所放弃的部分称为这样东西的成本。在进行决策时,只要比较一下为了得到某样东西付出的成本是否值得,便能够更好地做出判断。

但现实情况是成本的计算往往是模糊而困难的,而且很多时候需要进行的决策并不是非此即彼,比如是花钱买鞋还是买书,是吃火锅还是吃日料。

这时候需要再引入另外一样工具,那就是边际量,即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对比。“边际”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单位”,每多投入一单位的成本,额外带来的收益是否会大于这部分成本。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理性人,理性人总是会尽最大努力去获得最大利益。当面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时,理性人会通过比较做这件事的边际量来确认值不值得。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项目经理在管理项目时,有时为了加快项目进度,可能会采取一些赶工、快速跟进等技术。其中,赶工是指投入新的资源来加快项目进行速度。

投入资源即为增加成本,压缩项目进度是期望获得的收益。是不是投入的资源越多,进度就会提升得越快呢?

有时候投入资源来压缩进度是有效的,但当资源投入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投入并不能使项目速度加快,也就是说边际成本继续增加,并不能带来令人满意的边际收益,甚至于边际收益为零。

外界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由于理性人会比较边际量,那么外部环境就可以通过一些引导措施来影响边际量的比较结果。这种引导方式被称为“激励”,人们总是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比较常见的激励是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鼓励或者惩罚措施。同样举例来说明。

有一段时间某地政府为了鼓励农民养殖生猪,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很多农民受到这项政策的激励,认为养殖生猪有政策利好,虽然农田养殖带来的收入已经足够家庭开支,也认为养殖生猪获得更高的收益,于是在农田上改建了生猪场。

但实际上,虽然生猪比农作物价格高,但受到政策引导的农民变多,生猪供应增加,而原有农作物供应减少,可能会导致农作物价格上涨,而生猪价格下降,最终收益可能并不如预期。

最后总结一下,个体决策主要分为三方面四点,分别是:

个体面临的客观事实——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个体决策的工具——某种东西的成本使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外界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zz/194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