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人力资本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指具备劳动技能的人员的人数与质量;二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投资,如教育、卫生和技能培训等,来培育人才;三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的品质。综合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概念,那就是: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个人身上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总和,它可以为个人创造或创造劳动的剩余价值。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概括为体现在个人身上的“人力”,而它又是利用它获取利润的“资本”。
为了对人力资本理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下文中,将对其产生的背景及产生过程展开一个较为详尽的介绍,并根据其所处时期的差异,将其划分为古典、新古典、现代及当代的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历史渊源:
20世纪中期,美国出现了一种叫做“人力资本”的新概念,这种概念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是因为传统经济理论无法对实际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解释。在此过程中,传统经济理论所不能解决或解释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也就使得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寻找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最后,人力资本理论成功地将以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都给顺利地解决了。
在经典的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被划分为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能力四大类。土地是一种物质,很好解释;劳动力是一种拥有劳动能力和技术的劳动者;而资金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劳动客体。在过去的经济中,人们总是把劳动力和资本看作是同质性的,也就是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和同样数量的资本可以带来同样数量的收益,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却会发现,事实往往与这一观点相反。相同的资金和不同的劳力组合,其增加值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劳力组合,其增加值也是不一样的。这与传统资本理论中的资本同质假设相违背,所以,传统资本理论就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和缺陷,它不能对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现象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从而引发了更多的疑问。
首先是关于“国民收入剩余价值之迷”,这一问题是关于国民所得增幅和总体生产要素增幅之间的对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复苏和长期的稳步发展,经济学家们也注意到了国民收入的增加速度比国内的财富增加速度更快。也就是说,国民收入的增速要比土地、劳动和资本三个要素增速之和要高,因此,我们不能找到多出来的那一部分与其相匹配的生产要素,也不能明确到底是哪些因素产生了这一部分的剩余价值。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是一筹莫展。
其次,关于“劳动者工资增长之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包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劳动者的工作时数虽然减少了,但工资的增加幅度仍然很大。然而这种增加幅度的来源并没有找到,而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又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可能与当时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但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深刻的经济学原理,需要经济学家去探究。
《里昂惕夫之迷》是关于里昂惕夫提出的一个不符合经济原理却无法被解答的难题。一般来说,在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中,我们都会遵循“出优进劣”的原则,也就是如果一国拥有较高水平的资本和技术,则会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来决定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同时进口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这是一种有利于其经济发展的贸易方式,也是一种“扬长避短”和“出优进劣”的方式。但是,里昂惕夫在年调查了美国的贸易因素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作为一个以资本为主、以汽车、钢铁等为代表的高成本国家,却与此背道而驰地进口了大量低成本、低技术含量、以农业为主导的产品。具体原因有待于经济学家们进一步分析。
从年至20世纪,人民的生活标准和人均寿命一直在增长,这一点值得我们去探究。这些疑问之迷呈现出了一定的时代特点,伴随着资本理论的持续进步,曾经存在的疑问之迷虽然被后续发展的人力资本理论一一解答,但是在那个时候,这些疑问之迷却是促进了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催化剂,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传统的人力资本学说:
威廉·配第的“人力资本”概念是最早把“人”视为“资本”的思想,他通过“资本”计量来衡量其“资本”的意义,催生了“资本”概念,也是“资本”概念的第一个运用者。威廉·配第在他的《赋税论》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劳动”这一概念,认为“劳动”是衡量不同价值、决定不同价值之间相互影响的依据,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则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劳动”的层次、范围、科学技术的发展。
此外,威廉·配第还在他的另一部名为《政治算术》的书中说:“人口的增长会对贫富差距产生影响,而贫富差距又会对人口增长产生反作用。”他把人类在其生产活动中获得的“技能”视为一种生产因素,通过教育、培训和健康等手段,可以使“技能”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因素。威廉·配第首先利用了土地估价的思想,把一国的人力视为一种资本,并对英国的“活着的资本”作出了估计。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27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