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智库荐读张文魁经济学家如何理解春江花月


小儿白癜风患者能不能服用丹芪偏瘫胶囊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5489.html

经济学家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

文|张文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

在人们对祥瑞的期盼中,《春江花月夜》的场景重来。不同的人对场景、对作品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但读到这首伟大诗篇,人们会不约而同地心旷神怡,可能又有些浩浩乎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知止。张若虚本人在历史上也虚以示人,他在《唐才子传》中并无牌位,且仅有两首诗流传下来。但这首《春江花月夜》,自清代至今备受推崇,文学家闻一多称颂“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在物质化和经济主义盛行的当今,经济学家会如何或应如何理解这首颇有超尘脱俗意韵的诗篇?

诚然,那么多种类的“学家”,有各自的视角,正如鲁迅所言,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革命家看见反清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但面对这首孤篇横绝之诗,经济学家会像洛克在《人类理解论》所描绘的那样,在观感中求得理解和把握规律,并获得思维的快乐呢?还是会像莱布尼茨在《人类理解新论》所阐释的那样,通过理性来认知优美精巧的规律和秩序,从而发现心灵和宇宙之间的和谐律动呢?抑或像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所声言的那样,透视古代诗人所虚构的古典黄金时代,经济学家不但需要建立严格的方法来研判事物,也需要建立对人的关切情怀,以使美丽憧憬得以持续呢?经济学家如上的可能视角,应当会使人产生兴趣。

一、时间之困窘

《春江花月夜》最打动人们的也许是其时间思绪。江流不息,无疑使人想到时间流逝。哲人孔子就曾临川浩叹,逝者如斯夫!王羲之在暮春之时与群贤会于兰亭,即便列座于细小的流觞曲水边,然而仰观宇宙之大,也慨叹许多事物俯仰之间即为陈迹。李白何等豪放飘逸,在春夜宴桃李园时,不禁生出“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伤。但是张若虚不一样,他在滟滟随波千万里的长江边,在皎皎空中孤月轮的花夜里,面对神奇的永恒,就像闻一多所说的那样,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思维所向,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是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的时间,其实就是世人的时间,张若虚的错愕,其实就是世人的错愕。不过他以诗化的流川孤月,将时间永刻于不息的水流与月光,塑造出诗词学家叶嘉莹所说的文化“语码”。而以世人的营生为研究对象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却陷入了时间之困窘而难以自拔。经济学在其萌芽阶段,就隐藏了时间意识淡漠的内在缺陷,斯密仅仅在论及物品积蓄和资本积累等少数议题时,简略地提到了时间因素。马歇尔的确指出过,由于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所以必须考虑人的生命时间,但他作为经济学的真正奠基人,并没能完成这个理论任务。米塞斯对经济学中的时间也高度重视,提出了“时间的经济”这个概念,强调了人类行为中,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凯恩斯曾精辟指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新剑桥学派的罗宾逊就对凯恩斯的“历史时间”赞不绝口,正因为此,凯恩斯强调短期经济景气是重要的,政府短期干预政策是必须的;而且我们应该理解,他本人并不会执着于什么宏观均衡理论,因为在“历史时间”中,哪有什么均衡。许多当代经济学家,如戴蒙得等人,也曾致力于给时间建模,但可惜的是,经济学成型之后,时间的轴线也只能算是聊胜于无。由于数学技术方面的原因,新古典综合学派并没有继承凯恩斯的时间思想,也没有借鉴奥地利学派的时间理念,其他各派经济学家要么对此视而不见,要么限于技术手段只好简而化之。贝克尔等人倒是在时间分析方面有些突破,但终究无法整合到主流经济学的体系中。

至今,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模型层出不穷,但对时间的考虑,主要还是以贴现率、变化的速率等方式来处理,生命周期动态分析、世代交叠模型已经是很先进的分析方法了。这些处理方式顶多只是给予时间一个线性的、可逆的地位,把经济活动中的时间流逝进行了匀质化处理,假定了每一个时段、每一个时点的价值完全一样,假定了这个人的时间跟那个人的时间可以相互替代。这完全不符合真实世界的情况。普通人都会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春宵一刻值千金;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就是说,老年十岁换不回少年十岁,下一代的福利不能置换这一代的福利,他时十刻也顶不上春宵一刻,别人的闲暇时光不能取代自己的劳碌分秒。不但对个人是这样,对企业、对国家、对整个人类社会也是这样,这是世人营生、人间经济的至真至要。主流经济学尽管已经开始引入异质性分析理念,并重新强调方法论个体主义思维,但至今为止,仍然未能有效处理好这个至真至要。所以,如果经济学家的某些分析让人感到比张若虚的诗篇还要更加脱离尘世现实,世人并不应奇怪。

完全可以说,现代经济学的重大困窘之一,就是如何把非匀质、非可逆的时间找回来,带回到分析框架中,整合到模型中。如果经济学能够走出时间困窘,也许经济学著作可以像诗歌名篇那样熠熠生辉。

二、有限之约束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有限”之学科。经济学的本意,就是认为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在这方面,经济学家非常“硬核”。而诗人却可以奇妙地兼有“硬核”和“软核”。晏殊不是吟咏“一向年光有限身”吗?但他也有“无穷无尽是离愁”的句子。苏子呢?在长江里,赤壁下,羡长江之无穷,耳得江上清风而为声,目遇山间明月而成色,故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但他对水与月也会作如此辩证的理解:逝者如水未尝往,盈虚如月莫消长,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而张若虚则是把有限和无限融合得最为天衣无缝的诗人。他的思绪,飞向明月共潮升处的浩淼沧海,飞向江天一色无尘的无垠苍穹,飞向白云悠然而去的乌有远乡,顷刻之际,又栖落到凡尘的青枫浦、妆镜台、捣衣砧,由无限路的碣石与潇湘,到有限春的可怜不还家,从无尽流的江水,到去欲尽的春天,有限有无限交织在一起,使人难以分辨。当经济学家看到他描述的这一切,如论如何“硬核”,禁不住也要拍案叫绝。但是张若虚,还有晏殊、苏轼他们,在诗化世界外,在现实世界中,又如何能够挣脱有限,寻得并归向他们的心灵故乡呢?那故乡是他们梦见的暖春桃源、玉宇琼楼?还是他们向往的宇宙秩序、永恒法则?或许,他们已然意识到,不如归去却又无法归去,因为张若虚在他的《春江花月夜》中,写得分明,“不知乘月几人归”,在他唯有的另一首诗《代答闺梦还》中,也写得晓畅,“风花瞑不归”。他仅存的两首诗,都以“归”收尾,是否因为,曰归曰归,却少有同路人,从而令他们如此寂寞,恰如范仲淹所喟然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

经济学家不可能以诗人手法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张力进行缓和,但的确已经引入了越来越多的有限性分析。经济学分析框架中,早已引入了有限竞争方面的分析、有限理性方面的分析。哈耶克还系统论述了知识的有限性。其实,古典时期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休谟,有一种世界不可及和不可知论思想,可谓是哈耶克的知识理论的先驱。随着学科的发展,斯蒂格勒、斯蒂格利茨以及菲尔普斯等人,认识到了信息的有限、不完整、不对称,认识到获取更真实更完整信息需要高昂成本,从而与其他经济学家一道,开创了信息经济学。更新近一些,哈特分析了合约的不完全性,泰勒等行为经济学家还强调人的自制力的有限性。这些关于“有限”和“不完全”的分析,不但丰富了经济学的内容,也使得经济学与现实世界更加贴近,使得人们从中能够感觉到尘世凡人的脉搏和体温,使得这门“硬核”学科增添了人的灵性和诗情的“软性”。正如萨缪尔森在他的传世之作《经济学》中所言,经济学是一门可以把科学的精确性和人文的诗意性兼于一身的学科。

通过这些理论上的努力,经济学似乎可以处理更多的有限约束。但是,现在经济学家们又开始畅游于信息资料和大数据的海洋之中,却对其所置身之处的无限性缺乏清醒认识。经济学许多模型依赖大量的数据采集作支撑,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又给了经济学家处理海量数据的可能。不知道是否有足够多的经济学家是否意识到,在宇宙运动面前,在人间经济面前,现在所有的海量数据,以及未来所有的海量N次方数据,永远都是有限的数据。如果我们看到一些模型尽管有着数以百计的参数,有着数以百万级的数据输入,而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形,并不要感到吃惊,因为无论发掘出多少数据和信息,都不过是沧海一浪而已,它可能告诉了我们这是一滴水,但并不一定能告诉我们这是哪片海。哲人庄子曾经看似无奈实则沉静的说过:知也无涯。无论科技如何发达,数据如何丰富,都无法改变这一点。所以,经济学当然不会成为一个对人类社会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的学术帝国。

三、判断之迷离

经济学家应该可以从《春江花月夜》之中理解到一种难以判断、欲此却彼的迷离,并将引起共鸣。这种迷离感可能是杰出诗人的普遍营造,特别是置身于浩瀚而朦明的场景之时。屈原如此展开《天问》: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李商隐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1972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