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读后感社会中个体的奋斗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上一篇回顾了微观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两个部分对我印象最深,一个是垄断竞争市场中留存企业利润为零,还有一个是解释收入差异的均衡工资理论。从这两个理论出发,引发了对社会中个体的奋斗这个话题的思考,为了更好的理论连贯性,先从作为书中第一部分的分工与效率谈起。

分工与效率

分工协作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进行生产活动最根本的方式,漫长的生产进化史都是在不断提高分工以及分工之后协作的效率。回到我们所处的21世纪,从任何角度来讲,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巅峰的时代,生产关系的变革、金融的变革、技术的变革、管理的变革都极大的提高了整体的生产力,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分工程度越来越细,参与生产的个体越来越专。最能体现这个结论的经典案例就是福特公司在上世纪造车时的“流水线”作业,很多工人已经细化到负责流水线上的拧螺丝钉工作。

当然,科技的发展早已不需要这种无聊的拧螺丝钉分工,然而分工越来越细的本质趋势没有变化。因此,在社会大生产的分工系统中,选择自己的分工是必然的。分工的必然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个体的奋斗往往是在某个领域走“专业化”的路线上不断的提升,才能够最大化自己的生产效率。否则,如果个体经常改变自己的“分工”,分散精力造成的结果就是在每个分工领域的积累不深,从而生产效率必然要低于绝大多真正专注的人的平均效率。

均衡工资与边际产值既然每个个体都处于某个细小的分工里面,每个人干的活都完全不一样,谁来决定分工后的劳动分配所得呢?以现代中国为例,为什么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薪资水平很高,而普通制造业的工人薪资收入会相对低很多呢,而农民的收入又更是长期位于最低水平呢?

在微观经济学里,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一个理论就是均衡工资理论,即劳动者的收入取决于他的边际产值。所以,作为个体想要提高劳动收入,意味着我们要不断提高边际产值。用简化的模型来估计,边际产量为MR=P*MPL,即取决于你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和你生产的效率。用分工的视角看,公式里的价格P由你选择分工的行业决定,公式里的MPL由分工后的个体生产效率决定。

以我们国家两种典型的体力劳动者为例,同样一个农民,即使劳动力和生产的时间一样,从事建筑行业的收入要远高于从事普通的务农,因为建筑行业的边际产值更高,这是由所在行业特性不同所决定的。但如果放在另一个情形如美国,由于农业都是高科技大规模集中化生产,效率很高,而且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那么农民的边际产值则会高于普通的建筑工人。

农民的行业选择说明了一个道理,能力素质相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行业所得到的收入回报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对于个体在社会的奋斗而言,你的回报多少除了取决于你不断的努力,还取决于你所选择的行业,而且行业选择的影响往往更重要更具有决定性。有一句职场鸡汤叫“选择大于努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行业与职业因此,对个体而言,我们要真正理解行业和职业的关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没有一个行业会长久的繁荣,永远是在不断的交替变更。以我国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解决长期压抑的消费需求的贸易行业,随便做点什么生意的回报都是非常可观的。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房地产行业高涨,同样也让该行业各个环节的企业和个体赚的盆满钵满。21世纪第二个十年,互联网和金融投资的浪潮,同样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够积累相比其他行业更多的财富。

结论很明显,身处繁荣行业的人们通常劳动回报都会很高。相反,有些行业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衰败,而身处这个行业的人则会面临非常痛苦的裁员降薪等等,如果不能顺利向其他行业进行流转,那么将会导致个人收入的不断下降,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解释就是边际产值不断降低。好消息是,对现代的社会分工而言,很多专业岗位在不同的行业都是相通的,比如财务、程序员等等。因此,为了个体奋斗收入的更好,我们可以在坚持自己的专业岗位不断提高能力的同时,选择向更好的行业进行流动。当然,对于还处于选择专业岗位早期阶段的人而言,比如大学生,排除个人天赋和喜好的影响,提前对行业繁荣的发展有个分析判断,然后选择最有边际产值的专业是非常有助于将来个体的发展和回报的。最后,虽然在一段长期积累后更换专业岗位难度太高,但如果更换后的回报很高,那依然值得做出选择,比如在前几年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期,我就亲身见过非常多的原先身处各个行业不同岗位的人从零开始转型程序员的案例。

职业与创业前面谈了职业回报与行业选择的问题,但很多人会问了,创业不是回报更多吗?确实是的,成功企业家的回报是非常大的。创业的回报同样可以用前面的公式来解释,那就是企业家的边际生产值更高。

为什么企业家的边际产值会更高呢,高到有些企业家的年收入是普通人的1万倍、10万倍?如果用智商、情商等维度来评价人的生产能力,你很难想象一个人会是另一个人的1万倍,因此似乎有些奇妙。但是如果用生产的角度去评价企业家的“生产能力”,那么则确实是有这么大的差距,可以说,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就是被科学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推动的。比如福特汽车创始人,通过改良汽车的车型,并引入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让普通人都能消费得起汽车,其创造的社会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意味着他的边际产值是巨大的。

用竞争的角度去分析企业家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因为如果企业家的回报这么高,基于这种强大的激励那么人人都会想去做企业,但在竞争的环境里,每个行业领域只有那些最成功的的企业才能生存,其规模越来越大,产品质量越来越好,成本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在“企业家”这个岗位上,那些淘汰了99%的竞争者的成功企业家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边际产值是远超别人。

前几年,移动互联网浪潮高涨,投资同样非常火热时,总理提了一个概念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一种鼓励国人创新创业的政策,从社会意义而言是很有价值的,很多年轻人也都勇敢的进行创业,推动了社会各个行业各个细分领域的效率提升。但很显然现实是艰难的,社会的竞争不会容许“大众创业”,而只会留下那些“万众创新”中真正的创新者,他们通过创新创造了自己的垄断市场模型,并在后期依然保持寡头模型的地位,创造价值,赚取利润。而没有创新或伪创新的创业者都会陷入到微观经济学里提到的垄断竞争模型的困境,即市场上留存企业的利润都为零,而其他绝大多数企业则会被淘汰出局。

创业与人生从职业谈到创业,其实想说的是个体的奋斗都是朝着边际产值变高而努力的,而不是单纯的的创业比职业好这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整个社会经济生产的游戏规则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回报最高位置,再努力,再调整位置,不断提升自己的边际产值以及随之而来的收入。

社会经济生产的游戏规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行业趋势永远会在变,对于互联网行业而言,《浪潮之巅》这本书讲的非常激奋人心。那些洞察到趋势的创业者如Yahoo、Google等,成功抓住了机遇,站在时代的大浪上,而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成功跟随这些创业者的方向积累了扎实专业能力的普通人,也同样可以获得新兴行业繁荣崛起的超额回报。而那些缺乏格局视野缺乏转型能力的人,则会被远远被甩在浪花后面。

所以,时代是永远在变,当一波浪潮起势时,你可能年纪太轻或缺乏准备而错过,但下一波浪潮来临时,我们最好不要再让它溜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行业洞察力,不断更深刻的理解这个社会的规则,不断积累起自己各方面的专业能力和资源。也就是说,就人生而言,目光要放长远,不要只在意短期的岗位与收入,要持续的坚持去做能够在长远产生更高边际产值的个人成长的努力。

当然,人生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提升边际产值,而是为了获得快乐和幸福,但边际产值提高带来的收入提高确实是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一个重要支撑。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都是创业者,一个在整个人生历程里不断打造更好的自己的创业者。

总结个体奋斗的话题是很多人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1866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