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作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充分融入创新创业的教学理念极具必要性。
立足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实际,着眼于实践性强的经济学知识,培养学生解释现实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双创”融合的理念出发,探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
并从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西方经济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路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业能力。
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及“双创”融合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课程以探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为主要研究内容,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大二上学期开设宏观经济学,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铺垫。
同时,该课程也是国内大多数院校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之一,可见其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课程有着大量的图形推导与公式推理,一般用图形来推导模型,用抽象数学符号分析理论框架,用公式或微积分计算相关经济变量,高度抽象的图形语言,课程理论性与逻辑性较强,诸多经济学公式推导计算还涉及大量的经济学术语。
如边际分析法、一般均衡分析法、IS-LM模型、AD-AS模型等,知识点密集且较为琐碎,如消费者理论与生产者理论的经济学原理相似,但表达术语不同,对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与数学计算能力要求较高。
且现阶段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多为各48课时的教学时间,课堂教学时间紧,知识点多,学生接受并理解课堂内容的难度较高,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现实经济中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为了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根本任务,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新时代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课程教育是践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手段,在课程教育中有效融入“双创”教育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西方经济学课程应强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基本规律以及方法论分析经济社会的具体经济现象、经济问题。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融入“双创”的教学理念极具必要性,这将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服务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融入创新创业理念也是课程与时俱进的要求。当前毕业生择业日趋多元化,特别在“互联网+”背景下,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未来择业的一种积极选择。
因此,在大一学生课程中积极深入探索创新创业理念,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推进经济学理论、创新创业实践、专业技能等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树立积极的创新创业的理念,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西方经济学融合“双创”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应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体现“应用”二字,多维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创业及就业的竞争力。
可以说,“双创”教育融入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契合新时代下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的趋势。
融入“双创”理念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方法设计
西方经济学课程逻辑性与理论性较强,这与其他具备较强技能性的课程不同,西方经济学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重在引导学生发现与分析经济社会的具体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对策,但西方经济学课程知识点多,综合性强,设计教学实践的难度较大。
基于以上原因,为融入“双创”理念,可以尝试设计理论+实践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理论内容的讲解通过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可通过校内实践、社会实践、校外导师等方式完成。
两种方式的结合,一方面,通过将经济学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好知识性基础;
另一方面,侧重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以后就业与创业打好技能性基础,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竞争力。
第一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西方经济学原理来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社会现象与问题,可以选取时效性与代表性较强的案例,并将所选案例与理论内容有机结合。
通过真实鲜活的案例增加教学趣味性,并有益于学生加深理解经济学理论内容。
案例讲解在总体上坚持开宗明义、学以致用,以文字、图片或视频为载体,通过案例及问题解析、拓展阅读、自主案例分析与讨论等形式,注重案例分析的开放性引导,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案例分析过程以开放性发问开始,引导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与思考。如在讲解生产要素时,分析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重新组织的概念,并以某一具体企业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的实例出发,分析创新对于企业稳定增效的重要性。
同时,强调案例分析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或者最佳答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
第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项目教学法侧重学生的独立学习与主动参与,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改善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的弊端,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梳理一些项目,如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关的居民消费、企业生产、GDP、宏观调控等主题相关的内容设计出若干项目,供学生参考并分组完成。
学生可通过文献阅读、网络查阅、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进行项目信息的收集整理,小组成员间进行交流与探索后,形成最终项目成果,最终成果的形式可为PPT演讲、创新创业计划、书面研究报告或调研报告分享等。
通过学生真实参与、独立思考完成,培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同时,通过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小组共同努力与合作,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配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三,校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方法。为了让经管类专业学生更好地满足产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通过行业前沿发展讲座、创新创业计划、参与教师教科研等形式构建起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多元化的创新型实践教学环节满足学生就业需求。
同时,与校外企业合作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根据课程教学安排与专业特点,鼓励或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实习实践等,丰富校外实践方式,实训教学让学生体验企事业生产经营过程,通过实习计划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情景、工作经历。
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探究性地理解相关经济学理论,进而提高“双创”能力。
“双创”视角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的路径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敏锐性,在课堂教学中以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在课程设计中增添课堂互动研讨环节。
在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方法中,均采用真实案例引入,由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回答,如分析探讨大商场平时为什么不延长营业时间?旅行社在旅游淡季如何经营?等等。
首先,老师通过课堂研讨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转变被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积极性。其次,多以启发方式梳理经济学观点,引导学生讨论经济学理论的假设、论证及观点,并以创新实例辅以论证。
积极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结果,引导学生抒发出对实践现象的独特认识,总结分析经济学问题的思路,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学生互动研讨环节的表现应成为课程考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包括学生参与程度、小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观点逻辑性等,其考核结果可由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组别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等构成,更加客观地体现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同时,该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改进,应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
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26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