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又快又好的偏方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66445.html昨天去超市买货,结账时,排在我前面是一对老年夫妻,大约六十来岁,头发花白,行动迟缓。他们付钱时收银柜显示68元,老太太付了63元,可能眼神不好看错了,收银员提醒她:“68元。”声音稍大但没有不恭敬,老太太迟疑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而后仿佛智商受到了侮辱,一脸怒色,低头又去掏钱的同时,嘴上念叨:“那么大的声音,把我吓一跳。”收银员面带微笑说:“周围太吵,怕你听不见。”这时,跟老太太一起的老头儿冲了过来,对准收银员劈头盖脸一阵吼骂:“闭嘴,说你两句不准解释,做你的事,你算个啥…………”收银员便只顾做事再不言语,老头儿带着脏话不依不饶的骂了好一阵,补齐5元钱后才边骂边走了。后来收银员对旁边其他的顾客抱怨:“顾客是上帝,你们怎么都是对的,怎么骂我们都是对的。”但眼神憋屈。旁人多数不以为然,仿佛认为理所应当。
由此,我想到两个问题:顾客究竟应不应是上帝?我们该如何理解顾客是上帝这句话?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里,商品的供给者为了销售量,要求服务人员尽最大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所以,顾客是上帝这句话最早是商家提出来的,它是商家对服务人员的要求,或者说服务从业人员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而对自己的要求。它并不是国家、社会、法律的规定,也不在传统道德的范围。普通顾客并不能拿这句话作为准则去苛求服务人员。
本来,商家与顾客都是平等的人,顾客出让资金,而商家提供商品与服务,并没有谁比谁高一等。但是,总有人有这种想法:顾客花钱在商家消费,商家就应该事事顺从,甚至活该受气。我经常在一些餐厅吃饭时,见一些顾客对服务员大呼小叫,稍有不满就百般刁难,没有一点尊重!如果服务人员稍有争辩,便不依不饶,拍桌子打板凳,找老板,老板不能得罪客人,往往自打三百大板息事宁人。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尊重没有了,平等关系被打破,久而久之,惯坏了一帮子顾客,也许是他们平时工作、生活中不如意,所以总在服务人员面前趾高气昂,以此彰显自己的价值,何其可悲!”
另外,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有人可能觉得,某些类型的商家服务质量比商品本身更重要。海底捞火锅就是一个例子,海底捞火锅的口味实在不算特别出众,但它抓住服务质量需求高的人群,变态的搞好服务,所以成功。
从经济学原理来讲,在商品物资紧缺的地区,或者是具有垄断资源的商家,或者是计划经济时代,会有人把顾客当作是上帝吗?显然不会。供给大于需求,顾客是上帝;需求大于供给,商家就是上帝;供需给与需求平衡,则皆大欢喜,大家都是上帝。
所以,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一起回答:顾客是商家眼中的上帝,但顾客千万别把自己当上帝。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是理解与尊重,脱离了这点,那就不能称之为文明社会的现代人,细想起来,在现代,普世的价值观下,无论任何职业,身份,地位的人,都应该是谦和知理的!对待任何人都没有趾高气昂的理由,哪怕是你的儿孙,下属……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25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