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理论金融化理论与金融脆弱性理论对经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25518.html

一、金融化理论

(一)金融自由化理论

二战后至八十年代初期,一批西方经济学家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欠发达性”出发,发现当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监管不完善与政府对金融过多干预的现象,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进行金融深化。

之后以一些学者在总结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金融自由化理论的隐含假设是市场有效率,如果政府部门不对信贷市场加以干预,那么储蓄永远与投资保持平衡;只有当政府干预利率,通过设定利率上限时,储蓄与投资才不会自动出清。

实际上,这一假设在理论上受到了批评。一方面市场不一定能自我平衡,这也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尤其是在金融市场,即使在没有政府干预的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依然存在金融抑制和信贷配给。以不完全信息为特征的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通常不受帕累托最优约束,不具有帕累托效率。

金融市场与其他市场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异,这些差异表明,尽管存在一种假设,即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增进福利,但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很可能并非如此;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理论忽视了制度、金融中介在经济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其一般均衡理论中,制度、金融中介往往视为通过诱导寻租行为发挥了消极作用。金融自由化理论认为,中介机构基本不存在或者不发挥作用,市场参与者视为独立参与个体,其接触主要发生在市场中。众多经济学家对此提出了批评和挑战,认为这种情况与实际经济活动相悖。实际经济金融活动中,包括国家、企业、金融机构等组织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这些机构在收集信息和减少不确定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发展理论

如何使用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是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金融发展理论一方面考察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如何使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适配度达到帕累托最优,继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怎样合理利用金融资源最终使金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来源于RonaldMckinnon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EdwardShaw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书。金融发展理论被分为“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这两种理论问世后,引起经济学界的学者广泛讨论,被认为是货币金融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金融抑制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货币的汇率和利率进行大量的限制,导致该国家的货币市场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国家的资金和外汇的供求关系。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管制会减少货币的利用率,同时,利率管制还会加剧金融市场的垄断与分割,使得银行业的风险承担机制难以建立,从而影响银行业的稳健运营。

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应根据确定的准则制定其监管的范畴和规范,采用间接控制机制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一九九七年,金融抑制论发展为金融约束理论。金融约束是指政府为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出台一连串金融政策,减少金融压抑的危害。政府的金融政策可以鼓励银行积极开拓新市场,进而使金融进一步深化。

金融深化论是指发展中国家要想经济得到发展,需要推行金融自由化,最终达到经济发展与金融系统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利用居民的储蓄金,将其用于实体投资,以达到促进经济进步的结果。发达的经济则能够增加居民与企业的收入,进而增加经济主体对金融业务的需要,最终达到拉动金融业发展的目的。

金融深化的动态发展一般表现在金融增长、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不断优化、金融市场机制或市场秩序逐步完善三个层面。成熟的金融环境可以形成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的良性循环。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良性循环。该模型放弃了储蓄倾向不变的假设。

结果表明,资产组合效应会对储蓄产生影响,储蓄倾向与经济增长率成正比。与此同时,储蓄受到许多其他变量的影响,例如所持货币的实际收益率。解除金融抑制可以通过增加储蓄倾向直接增加储蓄,从而达到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因此,实施金融改革与解除金融抑制是实现经济进步与金融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

二、金融脆弱性理论

(一)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

Minsky从经济周期与借贷性质的角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做出了解释。他认为市场中有三类企业:抵补性的借款企业、投机性的借款企业与庞氏借款企业。其中抵补性的借款企业的财务风险最小,抵补性的借款企业的每一期的预期收入均大于当期的应还债务本金与利息。这种企业的现金流能完全偿还债务。

投机性的借款企业承担不确定性风险,这一类型公司的总现金流超过了债务总数,但在项目刚起步的阶段时,其当期收入无法偿还当期债务本金与利息的。在这个时期,投机类企业面临着债务敞口,企业必须通过重组债务结构、出售资产等方式偿还债务。因此,该类企业通常持续地滚转其债务,或利用其债务实现资金再融通。

最后,庞氏借款企业是指短期内无法偿还应付利息的公司,其长期收益也容易受到外部冲击产生波动,只有在较为理想的状况下,这类企业才能够偿还其累积的债务。通常来说,这类企业必须不断地增加借款,才能够支付到期的本息。

金融不稳定假说将系统性金融危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经济处在繁荣期,大多数投资项目利润均能够覆盖债务本息,高额的利润进一步煽动投资者增加债务,银行也会提供更宽松的金融环境,主动满足投资者的融资需求,以达到增加利息收入的目的。此时,抵补性借款将占主导。

第二阶段,投机性借款将占主导。随着经济繁荣和信贷扩张,资产价格上升将吸引更多债务投资者,但债务积累和杠杆率上升需要更多利润才能覆盖本息。此时市场已经陷入非理性阶段,较多投资者主要目的是从出售资产中获利,而非获取实体项目经营的现金流,经济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明显下降。

在第三阶段中,庞氏融资将占主导。随着投机性繁荣的持续,利率上升或债务过重将导致项目现金流难以支付利息,大批债务人只能依靠借新还旧维持现状。最终将出现部分投资者为支付债务只好抛售资产的情况,此时如果出现外部冲击,将引发市场恐慌性抛售,导致资产价格巨幅下降,进而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虽然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深刻地描述了金融危机发生的过程,但明斯基在学术上属于后凯恩斯主义,其理论假设与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相悖。因此,明斯基的理论成果并不被主流经济学界所认可。但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为过度债务引发金融危机提供了逻辑支撑。

(二)安全边界说

Kregel在金融不稳定假说的基础上,提出“安全边界说”,此理论从银行的角度说明了明斯基的脆弱性理论。安全边界的主导思想是为未来不确定性加上保险,防止未来出现违约记录。一般来说,借贷双方详尽地对投资项目计划进行研究是确定安全边界的至关重要的一步。虽然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判断整体市场环境,但其对以后市场前景的判断依然是有局限性的,银行仍然存在难以收回贷款的风险。

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还是根据借款人过去的信用历史记录。但凯恩斯提出借款人的历史信贷记录无法完全预测借款人未来的行为。他在文章中宣称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只是依照过去形成的惯例,以及同业银行的近期贷款行为。

在经济繁荣时期,经济扩张、安全边界与信用记录权重会使商业银行的决策者变得过度自信,难以察觉信用风险敞口的增大,因此孕育了金融脆弱性,即那些不易察觉、过度自信产生的行为逐渐对安全边界进行侵蚀,由此产生金融脆弱性。当安全边界被削弱到最低限度时,即使经济现实仅仅略微偏离预期,借款公司也必须更改其投资计划,以防止违约。

也就是说企业只有通过拖延支付和另找贷款的方式实现承诺,如果无法实现对资金方面的承诺,企业则只能推延其资金使用方案,甚至变卖其部分财产。企业将进入费雪提出的债务-紧缩过程。凯恩斯认为,假设未来无法被准确预测,那么最为理性的选择则是假定未来会重复过去。因此,摩根规则侧重于过去的信用记录有其合理性,也可以认为金融脆弱性是与生俱来的。即使借款人与银行都倾尽全力,金融脆弱性依然存在,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理性运作的自然结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2502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