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经济学原理 > 经济学原理内容 > 0的员工都在无效工作,你的企业还能坚持
当前位置: 经济学原理 > 经济学原理内容 > 0的员工都在无效工作,你的企业还能坚持
多家温州中大型企业都已加入的平台——给力税务(包括正泰、天正、奥康、报喜鸟、青山钢铁、人本、巨一、晨泰、泰昌、兴乐、华仪、金龙、华通、长城、合兴、东铁、东蒙、红光、金田、长运、依特诺、豪中豪、红旭、五洲汽车、蜘蛛王、夏梦意杰、戈美其、卓诗尼、金投、交投、云天楼、百嘉乐、国技互联等知名企业)
请认真思考一下!
你的公司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普遍现象——
有5%~10%的公司员工,一上班就是来挑毛病、和你对着干的,所有的制度他都看不惯,所有政策他都有不同想法,而他不会去想自己做得如何;
有15%~20%的员工,他做出的东西就是不合格;
有20%的员工是蒙着做事,做得对与错,他都不知道为什么;
只有20%的员工的工作,是高绩效的。
也就是说公司中有60%的员工的工作没有正常产生绩效,这是多么大的浪费!
尽管管理者做出了很多努力,我们也学习过不少管理知识,尝试了很多管理制度,但是总是看不到理想的效果。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这是我10几年间对多家企业跟踪研究的发现。十数年来,正是这些问题深深地吸引住我持续迷恋、 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和人,交给不同的管理者进行管理,结果却相去甚远?
为什么这样多的人陷入了无效的、甚至毫无意义的工作中?
影响人们工作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人员为什么会流动?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组织并没有让他们发挥作用?
我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都是源于管理观。现就管理观与大家进行交流,并围绕着大家所熟知的重要管理命题(现象)展开:
1
用绩效说话: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现象一:功劳与苦劳
现在大家普遍知道,“苦劳”是对绩效没有帮助的。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有了“苦劳”之后,就会觉得已经很对得起公司了。其实我们也会接受这些看法,很多公司还是以苦劳为考量标准。这说明对管理的观念还是没有认识清楚。讲苦劳是对管理上的第一浪费。
现象二:能力和态度
(现场测试:分歧开始在这里产生。绝大部分人认为态度比能力重要。给出的理由是:有能力无态度,对绩效无用;能力强态度不对,会产生副作用;应该先端正态度,再发挥能力等)。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直接产生绩效的是能力,而不是态度。谁产生绩效,谁就最重要。当态度转化为能力,才有用。你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企业,你公司活得好的员工是谁?是不是能干的人累死,不干活的人活得很好?而通常是能干的人总是态度不那么好,不能干的人总是很讨好。那么你的管理就一定出问题了,你考核的是态度多,还是能力多?如果你50%的内容都是在考核态度,那你的公司能干的人就自然活得很累了——而这意味着如果有机会,他就会流走。这是对管理的第二大浪费。
现象三:才干和品德
(现场测试:大家的误解加深,普遍认为品德差、能力强的人,破坏力极大,坚决不能启用。)
品德只有在遇到重大挑战时才能评价,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去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是好还是坏,管理不能把赌注押在这里,而恰恰应该去设法解决它:管理要承担的责任就是没有机会让人去犯错误,让品德转化为才干,创造绩效。所以学管理,要看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
两点重要补充:何时“德”比“才”重要?
必须要说明的是:在两个时间点上,德比才重要。一是在招聘时;一是在提拔时。
①招聘时:德比才重要,是因为一个人大学毕业后,社会修炼基本完成、品格塑造也基本定型。这里的所说的“德”,是指社会的基本公德,如正向思维、乐观向上等。另有对公司价值理念的认同、团队与责任承担等。所以重要岗位面试很重要。
②在提拔时,德比才重要,因为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的能级原理(彼得原理)——人一定能提拔到他不能胜任的岗位之后不再提拔。通俗讲就是:高位的人都不胜任。这个时候“德”就会发挥作用——因为信任度高而被拥戴,得以发挥团队的力量、群体的力量制胜或解决问题。所以高管任命一定要是品格高尚的人。
2
等边分配法则:管理是一种分配
管理者一定要懂得把三样东西分成等边三角形:即权力、责任、利益三角对等。几乎所有管理出问题,都是因为三者的不对等。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分配,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这里分配的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权力。我们在管理中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分配权力。必须明确,权力分配的依据不是岗位,而是责任。
比如:如果完成绩效的责任分公司的责任最大,那么权力最大的就应该是分公司经理。但是现实中常常不是这样。我建议大家做两个重要观察:
①公司的总经理经常给谁开会?参加会议的人就是权力最大的人。他是经常给总部职能部门的人,如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开会?还是经常和分公司经理、一线经理开会?和总经理经常开会的人最有权做决定,只不过这个决定是通过总经理部署下去。
②公司头衔的设计,是一线人员的称谓高,还是公司职能部门的称谓高?称谓具有象征意义,权力常常在岗位的称谓中就分配了。
你会发现,总经理的会议室里多是职能部门的人,而二线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称谓都比分公司、一线岗位的称谓高。你又如何让一个人力资源总监去为一个小小的一线经理服务?彼此见面一打招呼,上下心态就立刻拉开了。这样的分配就不是基于责任的分配,管理效力自然大打折扣。
3
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也是谈得最多的话题。其中含有两个重要的认识:
第一,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决定;
第二,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
为什么管理做什么要由经营确定?在一个公司中,“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管理是要把事情做对。逻辑关系非常明显。比如通常情况下,薄利多销经营,对应规模化和成本管理;一分价钱一分货经营,对应品质和品牌管理;服务化经营对应流程管理;定制化经营对应柔性化管理等。
为什么管理不能大于经营?因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能力大于经营能力的话,那常常意味着亏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公司制度很健全、文化理念很先进、人才很优秀,但就是经营不景气的原因。虽然你很懂管理,但是你的管理观有问题。
你不妨看看,你公司最优秀的人是在做经营,还是在做管理?你开内部会议多,还是开外部会议多?如果你的高管团队每一次都是开内部会议,每天看到的都是他的下属,那么你的管理就大过了经营。
这就是杰克·韦尔奇为什么说:
不好的管理者,上午最重要的时间都在开内部会议,下午不重要的时间见客户;
好的管理者,上午最重要的时间都在见客户;下午尽量少的时间开内部会议。
从时间的分配上就可以知道,你是经营大,还是管理大。
你有没有想过,努力工作并不必然是一种智慧?
事实上,时常放下工作,什么也不做、让大脑“停止运转”,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孵化创新想法、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延展我们的想象力等等。
繁忙≠效率
我们的生活变得异常忙碌。无论是在火车站、咖啡厅,还是行走在大街上,总能看见身边的人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手机或平板电脑。
前不久,我问一位上过我的辅导课的高管一天会收到多少封邮件。“封”,她竟然答道,“但是,我一封也不会看。如果真看的话,那我就别想做自己的工作了。”
她说她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如何获取信息,而是如何不被海量信息淹没,留出充足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她的助理会帮其查看所有的邮件,她每周只花几个小时与助理讨论一些必须由其解决的邮件。“公司花钱雇用我不是让我做类似处理邮件这种事情的,”她解释道,“如果我整天忙于做一些别人希望我做的事情,那我就没有时间做我应该做的事情了。”
“在繁忙的网络世界中,你是没法做创造性工作的。”海伦有一个观点,也是我亲身体验出来的,那就是,如果你做得少一点,而思考多一点,你会过得更轻松。
然而,“什么也不做”是不容易办到的,也是不被接受的,因为那样我们会被视为不负责。事实也同样如此,如果什么也不做的话,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内疚。可是,我们更常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忙起来就没完没了,永无止境。诸如不断查看邮件这种分散注意力的事情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使我们兴奋得难以停止。
切断联系,我们就会面临与世隔绝的危险。可是如果从不间断地保持互联,听之任之,那么就很难实现自我完善,洞察世事,创新点子也不会闪现。
无聊是想象力的前奏
正如我在最近的研究论文《什么也不做与无事可做:空闲时间与无聊的潜在价值》中所述,“什么也不做”(todonothing)与无聊紧密交织。尽管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多数人很难容忍无聊,但它是发现某些重要事情的前奏,还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聊可被视为一种阈限空间,是我们探索未知领域的重要资源。
但是,在网络时代,各种娱乐应有尽有,注意力不断地被分散,“信息”无孔不入,而“无聊”难以进入。我们极易处于一种不断忙碌的状态,很少有什么也不做的时候。
网络空间是一个多重任务处理和极度活跃的世界,我们对它的狂热行为会带来自我蒙蔽,以为自己真的很高效、多产。事实上,社交媒体激发的只是一种“反应式思维”,而非“自创式思维”。它反而会限制人的创造性,并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平衡行动与反思,迟早会产生倦怠心理。
不幸的是,现在各个公司的工作狂都会受到支持甚至奖励。出现危险的狂躁防卫通常不会遭到反对,因为这种行为有利于企业发展。而且公司还存在一种这样的心态,“我给那家伙发那么多钱,他怎么不给我多干活?”
努力地工作与聪明地工作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
事实上,快节奏超负荷的工作环境会导致严重的个人心理问题,包括士气低落、沮丧、药物滥用、职场性骚扰、人际关系紧张以及频繁旷工。
而真正最高效的管理人员思行两不误,随时能够从繁忙的工作中脱身。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紧张带来“创可贴式的解决方案”
“什么也不做”是开启潜意识的最佳时机。潜意识对我们强大的信息库进行关联搜索后,通过无意识思考进行信息整合。在这种思维状态下,我们很少受限于常规模式。相对于专注地解决某一问题的状态,潜意识状态下更有可能出现创新想法。
潜意识成果通常不会立即转化为有意识的想法,可能需要一个孵化过程。什么也不做或彻底放松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可能还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最佳方式。
问题解决达人在停止有意识工作后,仍然会无意识地 试想一下,如果你在高度紧张连续工作9小时后,接着去参加一个会议。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你在会议上得出的方案只是一种创可贴式的解决方案。脱离又专注当下的状态在各个企业中越来越受欢迎,许多高管会通过正念冥想制定决策、解决问题。每天留有一定空闲时间的人,相对于连午休时间都被工作占据的人来说效率反而会更高。
意大利画家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Vasari)总结道,“有时工作越少,收获越大。”
有很多广为人知的天才想法都是“突然冒出来的”,如阿基米德在浴室中发现阿基米德定律、牛顿在林肯郡花园中发现地心引力、保罗·麦卡特尼某天早晨醒来后谱写了睡梦中出现的“Yesterday”旋律;诸如3M、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谷歌、推特、脸谱网等公司都将“断联时间”作为其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
当发现自己永远有做不完的工作时,通常会更加努力地干活而不是聪明处之。我们总是自欺欺人地认为,完成下一个任务后就可以放松一下了。但待办事项在不断地增加,而我们还总想把事情做得更漂亮一些,这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如果陷入这样的漩涡,是时候摆脱单调乏味的工作休息一下了。
令人惊奇的是,当我们放下某一问题,通常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豁然开朗,原来办法就摆在眼前。
赢取空闲时间的三种方式
1、维护人际关系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有意义的沟通,避免自己脱离尘俗。要想维护人际关系,我们就需要与他人交流、参加各种活动,多花时间出去走走。
2、学会说“不”
学会说“不”是我们必备的技能之一。说“不”并不一定是自私的表现,对所有要求都点头答应并不是好现象。只有对并不那么重要的要求说“不”,你才能赢取时间做更重要的事情。
3、管理好睡眠习惯
每晚最好能睡足八小时。充足的睡眠是保证个人成长、发挥创造力的必然条件。睡眠习惯不好说明我们还没有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22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