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生娃经济学


治疗白癜风的偏方 http://m.39.net/pf/a_4790103.html

经济学的本质,是帮助决策者做出性价比最优的选择。大到国家,小到家庭,生养孩子这件事,其实都是一笔“经济账”。最近,我尝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读历史,终于对当下的人口问题豁然开朗。当社会生产力水平追不上人口增长速度,即有限的资源无法分配给无限的人口,必然会引发剧烈的动态再平衡过程,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革命或者战争。但凡李闯王能在陕北军队混口白米饭吃,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京城消灭崇祯帝;但凡欧洲诸国能遏制住恶性通胀或者恶性通缩,就不会引发两次惨烈无比的世界大战。

也许是核威慑的缘故,世界已维持了70余年的表面和平。与此同时,科技驱动生产力不断提升,养活了地球上的70多亿人口。尽管人类不再为温饱问题而制造大规模的流血事件,但新的问题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人们开始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然而,优质的房产、教育、医疗、养老等毕竟是稀缺资源,不可能实现平均分配,于是人们只能用钱投票,形成了越买越贵、越贵越买的恶性循环。再加上全球央行无底线的货币宽松政策,加剧了贫富分化程度,导致了资源分配进一步失衡。所以,动态再平衡程序又启动了:被“三座大山”压垮的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原地躺平”,用这种非暴力不合作行为,来消极抵抗自己身为“廉价干电池”的宿命。当无数个体的同一选择形成群体效应之后,整个社会又不得不面临加速老龄化的困局。我以东北亚地狱级别的内卷型社会模式为例。时间回到年,我在韩国留学,身边的同学几乎都出身于最为传统的二胎家庭。韩国从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每个家庭至多被允许生养两个孩子。然而在年,整个韩国社会已经在广泛而严肃地讨论老龄化问题,并推出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配套措施。我在韩国生活的一年时间里,只遇到过一个在家排行老三的小女孩,她教会了我一个韩语中的汉字词——惠泽。还记得她笑着告诉我,因为自己是父母生的第三胎,所以韩国政府送给她家一个“惠泽”——减免她本人的所有学杂费。我的韩国导师出身于边远农村,早年凭借苦读在日本拿下博士学位,回国后顺利获得了体面的教授职称。有一次他在食堂里请我吃晚餐时提到,自己的月薪足够买下一辆现代牌小轿车。然而,他只有一个儿子,理由是两口子都是大学教授,实在是太忙了,真没空再生一个。后来,有一个韩国双职工家庭邀请我去体验生活,并向我提出唯一的请求——给两个女儿尽量多讲中文和英文。7岁的姐姐,每天定时被补习班的校车接走,2岁的妹妹则呆在家,奶声奶气地模仿我说“苹果”或者“Apple”。很久之后,我才理解了老父亲的用心良苦——韩国夹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艰难求生存,所以孩子们不得不从小就开始学习中英文,未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赢得安身立命的资本。我在校园里认识的大龄欧巴们,不是在考公务员,就在考公务员的路上。在他们看来,只有端上了铁饭碗,才有资格获得交配权。30岁就结婚?那是不敢想象的。26岁之前能从本科顺利毕业,30岁之前能顺利考入正式编制,就已经是人生莫大的幸运了。去年我在家独自观看了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发现韩国的育儿“惠泽”与16年前相比,已是大幅提升,比如父母亲共享育儿假和高额补贴,政府免费提供托儿所等。然而,韩国的总和生育率仍然涨不回1%,且长期在全球主要国家/地区中排名垫底。

再看看我最近几年常去的日本,一个在我看来最接近社会主义气质的资本主义国家。仅仅作为一名普通的游客,我也能常常体会到日本社会对育儿家庭的友好氛围。小儿子刚出生5个月,我们一家就飞去冲绳旅行。母婴室随处可见,设施一应俱全,无论是喂奶还是换尿不湿,我都毫无压力。景点门口都可以免费借用婴儿车,只需要签个名,留个电话号码即可,推着婴儿车还能享受绿色通道特权,不必跟其他游客一起排队。

无论是本国公民,还是在日长住的外国人,都能享受同样的社会福利。比如,孕期检查和生产费用由政府买单,孩子出生后的育儿补贴由政府买单,从托儿所到公立大学的学费由政府买单,14岁以下的医疗费由政府买单,14岁以上的医疗费无论公立私立一律报销70%。即便福利优越到如此境地,日本人口依然保持连年负增长的记录。唯一能令安倍君略感欣慰的是,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勉强维持在1.4%附近,竟然在东北亚三国中排名第一。

在韩国留学期间,我曾跟随导师从事中日韩文化比较研究。东北亚三国一衣带水,同属汉字文化圈,彼此融合最深的是儒教文化。而儒教文化的核心是重视血脉传承,崇尚多子多福。为什么历史上最爱生孩子的中日韩三国,如今会沦落到严重少子化的困境?中国和韩国的鸡娃模式,想必大家早已了然,本人不再累述。然而,看起来与(很)世(少)无(鸡)争(娃)的日本,为啥年轻人甚至连恋爱都懒得谈一场?

归根结底,还是得算一笔经济账。据“黑哥在日本”微博上发布的视频专题《日本人为何越来越穷》中提到:在过去的30年里,日本企业的销售总额几乎保持不变,而销售利润却增长了4倍,但日本人的工资增幅仅仅只有个位数。换而言之,企业盈利来源主要靠的是压榨人工成本。30年前的企业普遍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而现在有将近4成的劳动力都是临时工。再加上劳动收入的扣税比例高于资本利得。因此,富人完全可以通过给自己发放低工资,但领取企业高分红的模式来合理避税。穷人只能老老实实给富人打工,勤勤恳恳给国家交税。即便有良好的社会福利兜底,普通人也很难摆脱“高级干电池”的宿命。

日本这一社会现象只是整个世界经济运行模式的缩影。在当前的分工与分配模式之下,穷人只能靠出卖劳动,勉强养家糊口,富人则有央妈撑腰,靠无底线放水轻松实现资产增值。穷人没钱不消费和富人有钱就投资都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加剧社会产能过剩,所以央行放水不仅不能对抗恶性通缩,反而会强化贫富差距,最终出现越放水越通缩的“流动性陷阱”。

有研究机构指出,当前美国社会贫富差距已经与年大萧条发生之前持平。年之后发生了什么?学过世界史的人应该都很清楚。回到前文提到过的案例,去年在美国兴起的“黑人命也是命”运动,何尝不是下一次“法国大革命”的预演呢?

在货币政策完全失效,财政政策部分有效的现状之下,唯有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才是破局之道。中国政府打出的口号是“推翻三座大山”,并雷厉风行地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比如冻结二手房贷、清查房产中介、严厉打击学区房、禁止开展学科类培训、加大医疗/医药的集采力度等。一句话总结,就是从的激进发展,回归到的保守主义。

至于这套“组合拳”究竟能不能有效提高总和生育率,我个人持保留意见。平心而论,以日韩德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用尽激励措施都没能达成目标,底子本就薄弱的新兴国家就更别指望会出现什么奇迹。从存量上看,各国其实并不缺乏劳动力,缺乏的只是增量上的年轻劳动力。如果不能优化人口结构,现有的养老金制度最终会因入不敷出而变相破产。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与相对稀缺的资源之间,本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是社会内卷的源头之所在。

不断恶化的人口结构,只能催生出一个低增长、高负债的通缩型社会。当下的亡羊补牢,至多延缓趋势发展的节奏,并不改变趋势发展的方向。也许只有等到人口自然缩减到一定程度,与资源达成再平衡关系,才会实现触底反弹。

下一篇文章,我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继续借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没有“三座大山”压顶的我,为什么依然不会生三胎?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理性讨论,谢绝恶意反驳。

张美奈

码字不易,且看且珍惜。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224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