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从销量成本利润的关系来看,量本利分


重庆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9.html

引言

寻找盈亏平衡点是量本利分析的重点所在,即通过量本利分析确定企业保持盈亏平衡的销量。其计算公式如下:总销售收入=销量×产品销售单价。总成本=销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那么这些公式到底有啥内涵呢?

第一,若销售单价一定,则盈亏平衡点(销量)高低取决于单位变动成本的高低。单位变动成本越高,盈亏平衡点越高;单位变动成本越低,盈亏平衡点越低。

第二,若单位变动成本一定,则盈亏平衡点高低取决于产品销售单价的高低。销售单价越高,盈亏平衡点越低;反之,盈亏平衡点越高。

第三,若盈亏平衡点一定,则销售量越大,企业实现的利润便越多(或亏损越少);销售量越小,企业实现的利润越少(或亏损越多)。

第四,若销售量一定,则盈亏平衡点越低,企业实现的利润会越多(或亏损越少);盈亏平衡点越高,企业实现的利润会越少(或亏损越多)。

仅从销量、成本、利润的数量关系来看,上面确定“保本销量”的公式可谓无懈可击,而且作为一种分析盈亏平衡的方法,在计划经济时期也曾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如果我们将“量本利分析”放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看,其分析得出的结论却用处不大,甚至可能误导生产者的决策。

量本利分析的核心意思是,一个企业出现亏损,原因是生产规模(产量)不够大,只要扩大生产规模,企业便可实现盈亏平衡。并且生产规模越大,企业实现的利润就会越多。不知读者怎么看?我认为这是典型的“短缺经济”时代的思维。若商品供不应求,企业扩大生产确实能够增加利润。然而市场经济的常态是“供给过剩”,当市场需求普遍不足时,单单扩大产量往往会弄巧成拙,令“亏损”雪上加霜。

有事实为证。近些年,国内有些企业出现亏损,大多并不是产量不够大。恰恰相反,是因为生产过剩造成了产品严重的库存。所以中央三令五申要求企业“去产能、去库存”。也许有读者会说,“量本利分析”中的量是指“销量”而不是“产量”,“销量”是已卖出的产品,不会形成库存。

现在的教科书讲量本利分析时,的确用的是“销量”,当年我读大学时的教材用的却是“产量”,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教材编写者才将“产量”改成了“销量”。其实,当年用“产量”是对的,后来反而改错了。我们知道,量本利分析是一种事前分析,目的是为企业确定未来的生产规模(产量)提供依据。既然是事前分析,怎么能确定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那个“量”,就一定是能全部卖出去的“销量”呢?

更严重的是,量本利分析将固定成本当作成本,还可能误导企业片面追求扩大产量,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提升产品质量上。比如根据上文的公式,固定成本越高,所需要的保本“产量”就越大。我们在第三章讲过,固定成本中的折旧费是“沉没成本”,覆水难收,是不应该再当成本看的。若将折旧计入成本,固定成本加大,保本“产量”也会随之提高。

再则,量本利分析在确定保本产量时,假定产品销售单价不变,这说明量本利分析只是一种短期分析。长期来看,产品价格不可能不变。产量扩大,市场供给增加,产品价格怎么会不变呢?问题就在这里:量本利分析假定销售单价不变,而事实上价格却在变,请问由此计算出的“保本产量”到底有何实际意义呢?

由此可见,量本利分析存在诸多缺陷。究其原因,主要是它的前提假设既不符合实际,也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如果要说它有某些用处,那也是在过去“国家统购包销”的体制下可以有一些作用。时过境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量本利分析已明显不合时宜。

进行成本收益分析,重点是对行为选择进行边际分析。边际分析的哲学基础是量变质变规律,即人的行为选择存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变,则没有质变。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古诺和德国学者戈森等人曾用数学微分原理对此做过论证。可惜戈森的《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一书在年出版后,无人问津,只卖出了几本,戈森一气之下将剩下的书全部焚毁。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出版《经济学原理》后,发现“边际分析”最早由戈森提出,后来再版时,杰文斯将边际分析归功于戈森,戈森的名字这才为人所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一个经典的问题:对人的生存来说,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水却不值钱;相比而言,钻石对人的生存无足轻重,但却十分昂贵。于是斯密问:“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会存在这种现象?”要是不借助边际分析,我们很难对此得出科学的解释。

中国民间也有个传说。话说很久以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没了村庄,一个财主和乞丐爬上房顶求生。财主有一包金条,乞丐只有几个烧饼。早餐时财主饥肠辘辘,提出用一根金条换乞丐一个烧饼,乞丐同意了;到了中午,财主希望继续交换,可乞丐要求用两根金条换一个烧饼;而到了晚上,乞丐剩最后一个烧饼,财主愿意用剩下全部的金条换一个烧饼,但乞丐却不换了,因为在边际上,烧饼的效用比所有金条都大。

从边际上分析,也可回答上面斯密的提问。水的效用是止渴,钻石的效用是炫富,由于平日里水不稀缺而钻石是稀缺品,故水的价格便宜,钻石更贵。假若我们换一个场景,在某个夏日炎炎的中午,一个人带着钻石,另一个人带着一瓶矿泉水,他们一起在沙漠里赶路,口干舌燥而四处无水。试想一下,在这种性命攸关的时候,你认为钻石还会比矿泉水贵吗?绝对不会。可能的情况是,一颗钻石却换不来一瓶矿泉水。

通过这两个例子,读者应该明白经济学为何强调推断人的行为选择要从边际上看。需求定律讲成本与收益约束人的行为选择,其实就是指“边际”约束。或者更明确地说,只要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不变,人的行为选择就不会变。而人的行为选择一旦改变,就一定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有了变化,至少在两者中有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

古诺、戈森、杰文斯等经济学家曾用数学严格证明,如果将“产量”定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点上,企业就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这一“产量”即为“最佳生产规模”。后来经过无数经济学者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其结论皆无出其右。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为何是最佳生产规模呢?经济学的解释是:若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说明还有潜在利润没有得到,企业不会停留在现有产量上,会继续扩大生产。反之,若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说明企业生产已经亏本,必然会减少生产,一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为止。只要将产量控制在这个点上,企业把能赚到的利润都赚到,对企业就是最有利的。故“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也被称为“利润最大化原则”。

需要指出的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经济学分析行为选择的一种思维方式,而不能简单地用这个等式计算企业最佳生产规模。教师给学生讲“最佳生产规模”,可以用假定的数字向学生演示,但企业在决定生产规模前,并不知道真实的成本与收益会怎样变化,更不可能知道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具体是多少。市场瞬息万变,谁能够料事如神呢?

时下不少学者热衷于用历史面板数据和回归模型预测未来。我不反对经济学用数学,也不反对做预测。历史可以昭示未来,但我认为,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通过研究大量历史数据发现,短期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成反比,且比值为1:2,即经济增长率每提高2%,失业率则会下降1%。学界称此为“奥肯定律”。假若用此定律预测中国经济,结果将会是错误的。

从历史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然而未来具有不确定性,预测未来不能完全依靠历史数据。中国近40年来经济保持高增长,按照GDP(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谁能够预测出年第一季度GDP会负增长6.8%?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球卫生机构皆措手不及,恐怕经济学者无论用什么高深的数学模型也预测不出。我的看法是经济预测可以做,但决策者要深入分析。

记得读研究生时,有位学长教我做预测的秘籍:当经济处于通缩时,就大胆预测经济会出现通胀,只要坚持不改口,总有一天会出现通胀。我认为这不是预测,而是用经济学逻辑推测。通缩后经济会负增长,为救经济,央行必放松银根,由于货币供应与价格变化有时滞,央行不知道货币放多少合适,而货币一旦投放过多,则通胀在所难免。我不用数学模型,也能推出此结果。

言归正传,让我们继续分析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数据事前不可预知,但并不等于不能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推断行为选择。我们知道,市场配置资源本身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企业家只要懂得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便可通过市场试错确定企业最佳生产规模。

年,我赴宁波调研,座谈会上博高国贸的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公司从事的既非第二产业,也非第三产业,而是介于“二产”与“三产”之间的“2.5产业”。细问究竟:原来,博高国贸之前是一家外贸公司,年利润下滑,次年他们将公司业务从“三产”拓展到了“二产”(自己生产产品出口),员工不到80人,当年销售收入近2亿元,赚得盆满钵满。

博高国贸的成功,用经济学术语说是得益于“产业融合”。宁波搞“产业融合”的企业为数不少,不只是“三产”与“二产”融合,也有“二产”内不同行业的融合。创立于年的得力集团是典型代表。得力最初只生产各种笔品,后来产业转向融合,今天产品已覆盖12大品类,传真机、打印机、点钞机等一应俱全。

这无疑是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亚当·斯密当年写《国富论》,开篇就讲分工可提高效率。并举例说制针共有十八道工序,如果一个人独立作业,一天恐难完成一枚。但如果分工,让某人专事某道工序,每天则可完成枚。从劳动分工到产业分工,道理相通。种植业与纺织业分工,便出现了“一产”与“二产”。“二产”内部的钢铁、汽车制造等分工,又形成了不同产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分工能提高效率。

应该追问的是,既然分工可以提高效率,那么为何会出现产业融合呢?比如博高国贸为何将“三产”融入“二产”?而得力为何将不同制造业加以融合?这种产业融合是怎样发生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借助“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解释。

第一,从交换角度看“产业分工”。就产业分工来说,没有交换,则没有分工。比如甲、乙两人,甲专门种粮食,乙专门织布,若两人分工后不能互通有无,那么甲会没衣服穿,乙会没粮食吃,这样一来甲、乙就不会形成产业分工。

第二,从交易成本看“边际成本递增”。分工需要交换,而交换会产生交易成本。而且产业分工越细,交易环节越多,交易成本就会越高。比如早期的纺织厂,纺纱、织布、印染是企业的三个车间。但后来分工了,三个车间成了三个独立的企业,所以织布厂与纺纱厂要交换,印染厂与织布厂也要交换。交易成本升高,即便生产成本不变,边际成本也会增加。

第三,从“边际收益递减”看产业融合。分工会增加交易成本,从而推高边际成本,而边际收益递减是规律。企业家虽不知道企业最佳产量是多少,但他知道存在最佳规模,若产量超出最佳规模,企业会得不偿失。

结语

当我们发现生产其他产品可节省企业目前的交易成本,并且比生产现有产品有更高收益时,便会选择产业融合。我姑且称之为“产业融合定理”。所以从销量、成本、利润的关系来看,“量本利分析”非常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js/2455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