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曼昆经济学原理课的过去与未来


编者语:

经济学原理课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在本文中,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曼昆梳理了经济学原理课的发展历程:既回顾了19世纪中期哈佛开设的经济学原理课的状况,又展望了随着教学工具、社会面临新挑战的变化以及各学科的融合,未来经济学原理课可能出现的新变化。敬请阅读。

文/曼昆(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

经济学原理课,通常被称为“经济学”,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年我刚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的时候,对经济学一无所知,也不打算主修经济学或从事经济学类的工作。但在那一年,我修习了哈维·罗森(HarveyRosen)的微观经济学入门课程和伯顿·马尔基尔(BurtonMalkiel)的宏观经济学入门课程,两位都是出色的老师。大学第一年结束时,我的职业抱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的注意力从数学和自然科学转移到了社会科学。

年我加入哈佛大学时,最初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开设经济学原理课,在哈佛叫作“Ec10”。这门课程为期一年,秋季班讲授微观知识,春季班讲授宏观知识。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Feldstein)是课程负责人。经济学原理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校内最大的课程。当时,大部分教材都是在20—25名学生组成的小班里教授。我负责其中一个小班。

几年后,我开始从事教科书事业,年出版了我的中级宏观教材,年出版了教科书《经济学原理》。我的《经济学原理》问世时,马丁是首批采用者之一。我的书很适合经济学原理课教程,这不是巧合。鉴于我在马丁的领导下教过一部分经济学原理课,我的书在许多方面折射了他对经济学的看法。

年,马丁准备移交经济学原理课程负责人的指挥棒。作为这门课程教科书的作者,我自然成为他的接班人。当系主任让我承担这项任务时,我欣然接受。在接下来的14年里,我管理经济学原理课程,监督一支小班负责人不断更换的队伍,并向大约1万名学生传授经济学知识。

我首先讲述这段个人经历,是为了解释我对本文主题——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迷恋。经济学原理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像我这样的人来说,第一次窥探这个领域就可以激发一生的学习。而对于更多的人,他们只是借此了解这个领域。这门课程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无论是作为经济参与者还是作为社会公民。

身为一名教师和教科书作者,我自然对经济学原理课程应该如何发展兴趣盎然。但是,当我们展望未来时,务必铭记过去。所以,在思考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未来之前,先让我谈谈经济学教育的历史。

年前后的经济学原理课程

在我执教哈佛大学的30年里,经济学一直是最受欢迎的本科专业。当然,考虑到经济学是一个年轻的领域以及大学的历史,经济学在大学中并不总是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哈佛大学建于年,比亚当·斯密出生大约早一个世纪。美国经济学会(AEA)成立于年。一年后,第一本英语经济学学术期刊出版了第一期,这本期刊就是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

然而,哈佛为学生开设的第一门经济学课程还在美国经济学会成立和《经济学季刊》创刊之前。早在年,哈佛的高年级学生已经有机会学习当时所谓的政治经济学课程。19世纪中叶,讲授该课程的常常是一位名叫弗朗西斯·鲍恩(FrancisBowen)的教授。鲍恩不是经济学系的教员,因为当时还没有经济学系。他其实在哲学系工作;他的头衔是自然宗教、道德哲学和公民政治学(CivilPolity)阿尔福德(Alford)讲席教授。

如果有一梭时光机把我们带回到19世纪50年代,去看看鲍恩教授的经济学入门课程是什么样子,那该多美妙。很幸运,我们确实拥有这样的“时光机”——那就是一本书。

年,鲍恩出版了一本教科书《政治经济学原理》。去年夏天,我花大量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我的目的是了解美国最古老大学之一的经济学教育的起源。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最先注意到它的风格与现代教科书迥然不同。里面几乎没有使用哪怕是最简单的数学。这本足足页厚的书里只出现了一张图表(在第—页),今天的经济学家恐怕都不认识它。(如果您好奇,可以用它来解释李嘉图租金定律。具体而言,鲍恩解释了随着人口的增加,贫瘠的土地也开始用于农业生产,已经使用的较肥沃的土地如何享受不断增加的租金。这个观点没有错,但鲍恩的图表无法真正帮助读者理解它。)

鲍恩的书里也只有一个方程式(在第页)。这个方程式乍一看可能有点陌生,但结合上下文,会发现它显然是货币数量论的一个变体,而货币数量论是大多数现代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强调的一种思想。

今天,学习经济学入门课程的学生听到鲍恩的教科书几乎没有数学知识,可能会忍不住得出结论:那时学习经济学的要求肯定很低。但事实绝非如此。

鲍恩的书并不好读。某种程度上,这个说法反映了我作为读者的主观判断。但另有一种更客观的方法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衡量阅读难度的一个常用标准是Flesch-Kincaid等级,这个等级可以用微软Word软件计算。它以所用单词和句子的长度为依据。为了让你对这个等级体系有个概念,我要指出的是,学术论文写作通常在12年级水平左右,而在美国,大约只有1/8的成年人能够应付。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写作水平是9年级,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写作水平是8年级,斯蒂芬·金的是6年级,欧内斯特·海明威的是4年级。当我把自己的《经济学原理》的前几段放进等级测算器,它们的等级水平是8.9。

而当我往等级测算器输入鲍恩的书的前几段时,它的等级水平竟然达到14.6。鲍恩的教科书达到如此高的等级,不是因为他使用难懂的长单词(鲍恩和我的书使用的单词长度都差不多),而是因为他写的句子很长。我的教科书平均一句话有15.4个单词,鲍恩的教科书平均一句话有42.3个单词,几乎是我的3倍。

容我引述鲍恩书里的一句话,让你们领略一下他的写作风格。在第3页,为了给接下来的研究铺垫,他写道:

政治经济学始于这样的假设:人倾向于积累远超满足其需求必需的财富,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倾向其实是无限的;人的劳动倾向主要受这种欲望的控制;为了获得财富,他不断与同伴竞争;他有足够的智慧,能看到哪些行业最有利可图,并渴望参与其中,因此竞争往往会使工资、利润和价格达到某个水平。

这个带着一大串单词的句子又长又拗口。你根本不会在现代教科书上读到这样的文字。其中的宽泛概念——稀缺性、资本积累、自利、优化、进入和竞争等,大家都很熟悉。然而你很难准确地理解这句话,因为它同时抛出了太多的基本思想。

事实上,鲍恩的教科书中有许多现代经济学家熟知的观点,尽管它们的表达方式比较生僻。例如鲍恩问道:

是什么构成交换价值,为什么各种物品的交换价值比例如此不平等?答案是,可交换的价值由两个要素组成——效用和获得的难度。有价值的物品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有用的……然而,如果获得该效用的过程没有任何困难,譬如像空气、水、阳光那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对全世界开放,那么它就没有交换价值了。(第32页)

现代学生或许熟悉这一逻辑。价格取决于消费者支付意愿和生产者成本的均衡。鲍恩没有使用供需曲线来表达这种推理,而供需曲线是如今大多数经济学入门课程的基础,但这些曲线背后的理念肯定是存在的。

鲍恩对长期经济增长的理解同样预见了许多现代主题。例如,最近主要由保罗·罗默(PaulRomer)提倡的某些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技术知识是一种公共品。鲍恩引用了苏格兰经济学家约翰·雷姆塞·麦克库洛赫(JohnRamsayMcCulloch)的话:

对数的发明、滚轴旋转的方式和牛痘的发现一经公布,它们就是永不磨灭的,人人都能从中获利。再也没有必要求助于其作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公共财产,赋予每个人新的权力,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第37页)

这句话很好地描述了知识作为公共品的作用。

一些研究经济增长的现代经济学家,特别是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Acemoglu),强调制度在解释全球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作用。鲍恩也没有忽略这一方面,他甚至在书名中加入了“制度”一词。他写道:“我不太相信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天然优点,但我对盎格鲁—撒克逊制度的后天优势充满信心。”他解释说,这些制度培养了“勤劳、勇敢和节俭的性格”(第77页)。鲍恩列举了墨西哥和大部分南美洲国家,指出其糟糕的政府制度阻碍了经济发展,声称这些国家均受到“无政府状态和暴政的困扰”(第79页)。

鲍恩的教科书里突出的另一个现代问题是对经济不平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js/194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