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从来没学过物理,也一定听说过这四个字:万有引力。在多年前,牛顿就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让我们知道了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引力作用。
但如果你仅仅知道万物之间存在引力,显然是对引力作用很肤浅的认知。如果你了解了牛顿是如何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然后爱因斯坦如何诠释引力的本质,你就会对引力有更深刻的认知。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我看得比别人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没错,这句话就是牛顿说的,这句话其实也表明了一点:在牛顿之前,前辈们已经在深入探索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了,并且取得了不俗成果,而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万有引力,也可以看作“水到渠成”的结果。
让我们先从地心说开始。长期以来,古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实这种观点很正常,毕竟人们每天都会看到日月星辰围绕着地球运行。
不过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让“地心说”的支持者有极大的危机感。哥白尼认为,如果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天体的运动轨迹太复杂了。而如果天体都围绕着太阳运行,那么运动轨迹就简单多了。
于是,秉承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奥卡姆剃刀原理,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哥白尼被活活烧死。
但是,教会的残忍丝毫没有阻碍人们追求真理的信心,作为哥白尼的继承者,布鲁诺甚至提出了更激进的思想,认为宇宙是无限大的,而太阳只是无限恒星中的普通一颗而已。这种思想对于罗马教会来讲简直是“混账言论”,最终布鲁诺同他的前辈一样,被教会烧死。
之后一位占星师第谷的学生开普勒登场了,他继承了第谷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开普勒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太阳系所有行星的运行轨道都是椭圆形,而太阳就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速度并不固定,距离太阳近时速度就更快,不过单位时间里行星扫过太阳的面积是相等的。
第三定律: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三大定律为之后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以及牛顿运动第二定律,第三定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牛顿所说的“巨人”不仅仅有开普勒,还有伽利略。
伽利略对周围事物的运动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察觉到了万物一个非常重要的运动规律。如果一个物体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作用,那么该物体会永远保持最初的状态,要么永远静止,要么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其实就是惯性定律,只不过伽利略没有明确提出了。
接下来才是牛顿登场的时候,在开普勒三大定律以及伽利略的“惯性思想”,牛顿终于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思考的问题其实一点也不复杂,普通人都能想到这样的问题,只不过人们太习以为常了,早就被每天的所见束缚住了思维。牛顿思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地球的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运动,并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但是在太空运动的地球看起来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作用啊,也就是说,地球本应该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这说明地球肯定受到了某个外力作用。
这个外力作用到底来自哪里呢?是来自太阳吗?
而苹果落地的故事给了牛顿很大的启发,触发了他的灵感,大胆提出了外力作用来自太阳,万有引力定律呼之欲出。
牛顿认为,地球就像落地的苹果那样,也就是说,地球本应该也会落向太阳的,不用的是地球诞生之日起就有一个很大的初速度,这个初速度保证地球一直朝着太阳坠落,但并不会真的坠落到太阳上。
牛顿结合开普勒定律,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公式。
但是人们对于引力的认知,才刚刚开始。万有引力看上去确实很美,很简洁,但有一个更基本的问题摆在牛顿面前:引力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牛顿当然也知道如果不能解释这个问题,万有引力就有致命的缺陷。但是这个问题对于牛顿来讲太深奥了,没有人否定牛顿的伟大,但再伟大的人也无法突破时代的局限性。因此牛顿给出的答案就是:不知道,或者说“只有上帝才知道”。
牛顿本人当然不甘心,但这也没有办法。我们也不能强求一个人能思考出几百年以后的理论。
但正是这个问题,为广义相对论的创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就是老爱,也就是爱因斯坦同志登场了。
在爱因斯坦登场之前,还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牛顿对引力的深入思考。虽然不知道引力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但牛顿也深入思考过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思考过引力是如何传递的。
比如说,日常生活中,你要搬动任何东西,首先要接触到这个东西,比如说搬一张桌子,当然要接触这张桌子,才能对桌子施加力,你不可能“隔空取物”。也就是说,力的传递是需要介质的,搬桌子时,手就是介质。而你吹蜡烛时,空气就是介质。水的振动能影响到水面的物体,水就是介质。
也就是说,任何力的传递都需要介质,那么牛顿自然也认为引力的传递同样需要介质。
但是牛顿发现,浩瀚宇宙中两个天体如此遥远,两者之间的引力传递是靠什么介质呢?思来想去,最终牛顿还是借助了古人的思想,提出“以太”就是引力传递的介质,以太充满了整个宇宙,但是看不见摸不着。
而正是这个所谓的“以太”概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乎把整个物理学界搅得天翻地覆。
长话短说,在寻找“以太”证据的过程中,物理学家们发现以太根本就不存在。而既然以太不存在,就意味着引力就成了“超距作用”,也就是说,引力的传递是瞬间完成的,不需要任何时间,这样的结论恐怕牛顿本人也不愿意接受吧。
直到爱因斯坦提出伟大的广义相对论,用时空弯曲来诠释引力的本质,才彻底解决了引力的传递和介质问题。
按照时空弯曲理论,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引力和以太的概念,所谓的引力只是表象,时空弯曲才是本质。有质量的任何物体都会导致时空弯曲,但只有大质量天体对时空的弯曲才更明显,而物体在弯曲的时空中运动,自然就会沿着弯曲的时空做“测地线”运动,体现出来的就是引力。
对于时空弯曲,很多人会有误解,其实这种误解多半都是网络上的示意图造成的。网络上的示意图多半是这样描述时空弯曲的,就像弹簧床那样,把一个重物放在弹簧床上,就会发生弯曲,向下的弯曲。
于是很多人就会认为:看到了吧,弹簧床之所以弯曲,就是因为引力的存在。如果在太空中,弹簧床感受不到重物的引力,就不会弯曲。言外之外,很多人会认为是引力导致了时空弯曲,而不是时空弯曲导致了引力。
其实这是对时空弯曲的误解,网络上的示意图其实并不严谨,只是为了更通俗地让大家理解时空弯曲。实际上时空弯曲不可能是朝下的,因为太空中根本就不存在“上下”的概念,真正弯曲的方向是朝着物体的质心,也就是说,时空弯曲是四面八方同时弯曲的。
至于有质量的物体为什么会造成时空弯曲,我们并不清楚,爱因斯坦也不知道,只知道时空弯曲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只能等待后人的解答了,目前也只能像牛顿对于引力本质的描述那样:只有上帝知道!
#优质作者榜#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zz/26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