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试点与实验社会实验法及其对试点机制的启


要想真正读懂中国当代政治及经济改革的逻辑,理解“试点”(pilot)及其机制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相关文献,从不同层面解释试点成败的研究不少;但能将实践中的试点做法与社会科学中的实验方法(即“社会实验法”)相联系,并通过对社会实验法的介绍来反思试点机制的有效性,深入浅出地讲透试点与实验的异同,首推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刘军强教授等发表在政治学中文顶刊《政治学研究》年第四期的《试点与实验:社会实验法及其对试点机制的启示》一文。虽已过去两年,但对于CBPAers而言,无论是从学习实验法的角度,还是欲弄清试点的本质,进而思考如何用实验来改进试点的研究设计,都大有裨益。值得一提的是,该文新近荣获了中国政治学会的“青年政治学优秀成果奖”。

本期“前沿论著”特别推送全文。希望能够看到来自CBPA的试点论文。

CBPA

试点与实验:社会实验法及其

对试点机制的启示

刘军强1,2,胡国鹏2,3,李振4

(1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2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4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试点是中国政策创新与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机制。试点有助于在可控范围内降低政策创新和制度变迁的风险,但对试点效果的评估容易受到选择性偏差和霍桑效应的影响。社会实验技术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改善的可能性,它比自然实验设计和统计控制分析方法对观察数据的处理更能有效地减少各类偏误的影响。本文在讨论社会科学偏误类型和控制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实验法的分类、设计原则、实施程序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社会实验可以对偶然因素、偏误和混淆因素实现有效控制,为政策评估和因果推理提供可靠依据。当然,社会实验在适用范围和实施方面也面临很多限制和挑战。从实践层面看,试点机制如果能吸收社会实验法的相关要素,可以将政策创新与制度建设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之上。关键词:随机控制实验,因果关系,政策评估,偏差,统计控制

一、作为治理机制的试点:优势与局限①

①一些英文文献将试点翻译为experiment是不严谨的,其对应的英文术语应该是pilot或demonstration,因为实验(experiment)往往需要有严格的随机分组,但大多数试点并不具备这个要素。近年来,试验或试点作为一种治理机制,成为众多中国研究学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zz/240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