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新时代女性生存指北


北京看酒渣鼻的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05.html

这篇文章本来的名字叫做“新时代女性生存指南”,开车回家的路上,这个标题突然跳进了我的脑海,占据了我的心灵,我就赶紧在手机上存下这几个字。到家了,给娃安排了一个电影,他自己在客厅看电影,我奔到小房间,趁着灵感还没跑走,赶紧记录下来!

打开电脑,当手指敲击键盘时,忽又想,不如就叫“指北”,因为我写的可能不是寻常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一篇文章,而是一篇发乎怼/止乎怼的文章,可能我目的在于指北,但是聪慧的读者能从中找到南,那就没白写一场。

回到灵感最初击中我的地方吧,故事是这样的:

我早上六点起床,作为家委会的打工人,联系和协调各位家长催收材料;

娃七点半醒了,给娃做早餐,一起吃饭;

陪娃做英语课外班的视频打卡作业和检查他的抄写作业,测试他的拼读,在明知他在翻书偷看的时候没有揭穿他;

一边听他拼读,一边做学习苑(班级小组)活动策划的完善和修改;

开车带他去上课,出发前给自己带了笔本和书;他主动提出要带两把伞,我说谢谢你,你替咱们操心了一些事,这样很好;

雨中,尝试侧方停车失败之后,在后车的滴滴嘟嘟抗议声中,换了个位子停,其实最多耽误了他1-2分钟的等候(停车场路太窄,我侧方的时候,后车无法通行);

撑伞带娃去上英语课(课程1.5小时);

送完娃,撑伞去旁边星巴克,继续思考学习苑(班级小组)活动策划,忽然想到应该多做一个方案,一共做两个,让大家有得选;

事情多,有点心烦,读书,唐宋词选,抄了几首词,稍稍平复一点点;

期间继续回复和查看家委会和学习苑的各种消息;想到自己下周可能要来例假了,有些计划要做的事就要延迟做,又多了一点点焦虑;

一看时间,娃还有十分钟下课,赶紧再抄一首词,抓紧时间撑伞走出星巴克;

接到下课的娃娃,雨很大,他说去吃西贝莜面村,半路上顺便把装书本的袋子(比较沉)放到车里了;

到了西贝,要点菜,发现手机在装书的袋子里,把娃托付给点菜的服务员,再次撑伞去车里取手机;

点好菜,用手机又收发了几条消息,娃看到我“在玩手机”有点眼红,要玩手机,他很耐心地等我3分钟,我处理了手边的消息,手机给了他;

菜来了,他还在玩,我又等了一会儿,才提醒他:可以吃饭了我三分钟后要回收手机,他还是很配合的,没有跳起来(因为我也没有因为叫了好几遍“小哥哥”他没理我而不耐烦,我还是好好地跟他说)--所以他也好好地在三分钟之后,把手机主动递过来了,我及时感谢了他的这个行为;

吃饭......吃完了,他要沙棘汁(因为我每次饭前都会打预防针:为了避免你喝了果汁不要吃饭,所以要等你吃完了我才会给你下单果汁。),他的要求很合理,虽然我本来已经准备打包买单走人了,但是心里又多出一点“不妨听他的”的耐心,听他的,给他加单,然后静静地等沙棘汁;

他喝完了,要上店里的2楼上厕所,我说好的,自己去吧,不要理陌生人,我在位子这里等你;

然后我们撑伞走出餐厅,上车,出发回家,路上我们嫌动感话太多广告太多,我俩一致决定:听车里的光盘《五月天》的某张碟,然后到了熟悉的部分,很默契地一起跟着唱了起来;

车窗起雾了,他提醒我开除雾的冷风,我开了,我俩冻得瑟瑟发抖,高兴得哈哈大笑;

开车回家的路上,唱着歌的时候,调转雨刷频率的时候,我开始感觉心安静下来,慢慢放松了,甚至有点开心,是的,这就对了,我喜欢和他一起不用赶时间地做事;

他说,假设我有珍珠魔法(昨天看的芭比海洋公主的电影,芭比会珍珠魔法),我是樊小米(他听的故事里的一个人物),现在你的发型已经做好了,上面有很多珍珠,你觉得怎么样?我说,谢谢你,让我变美丽;

他说,我是樊小米,我的职业是美发师造型师,你呢?我说,我叫关关(他经常让我扮演的角色,关关是樊小米的朋友),我的职业呢,不知道你了解不了解,我现在是个财务,也是一个活动策划和执行人员。他说他不太了解,我说没关系,等你长大一点以后就知道了。我说,我喜欢读书,虽然这不是一个职业,但我想让你知道......

我停好车,他说我拿装打包盒的袋子,你拿装书和水杯的袋子好嘛?我说好。

他说,你去过我家吗?关关?我说,你邀请我去你家吗?好的呀,我愿意接受邀请。然后我俩假模假样的,他是主人,我是客人,我们一起到了“他的家”。

他想让我陪他一起看电影,我说我有很重要的事要处理,你自己看吧,他同意了,电影是他以前看过的《夏日大作战》,我来到小房间,打开了我的电脑;

现在是下午三点,如果事无巨细地记录我们的早上到现在,可能篇幅还要加倍,我已经省略了一些:

比如早上他听他的艾尔法蛋讲成语故事,我取出洗衣机里烘干的衣服,邀请他一起叠,被他无情拒绝了,于是我自己叠了。

比如还有十分钟就要出发了,我叫他赶紧刷牙洗脸(彼时我刚关了电脑,活动策划方案暂时告一段落,给保存了),我喊了三遍快去洗脸刷牙(比正常音量稍大些),他没听见还在听故事,

比如他终于来洗手间了,又开始在玩泡泡水--还是没开始刷牙......

我那时差点就要爆炸了,就说,气死我得了,我就再也不用操心一切事情了(我没忍住,话说出来了,但是我还好没有很大声。我知道我不该说这样的话)。

一个母亲和孩子相处的一上午,就可以拍一部话剧了。真实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充满了琐碎和细节,难以详说,没有人有耐心听你碎碎念,没有人知道你短短半天就已经过山车了好几个来回,就已经经历了不亚于地狱边缘的小崩溃和不亚于天堂之上的幸福平静时刻。

只有这位做了母亲的女性,一个时常要面临独自教养娃娃的情境的人,一个记性还行内心时刻有觉察力的人,她深深浅浅地多多少少地每天浸染着这些琐碎。她和孩子的每一次对话和过招,组成了他们共同的生活经历,编织了爱恨交错的复杂情感(99.99%都是爱)。

我废了一大堆话,新时代的女性生存指北是什么呢?

让我再提纲挈领一下,就知道了。

最好是晚一点进入婚姻和家庭,晚一点做妈妈(当然也可以不进去婚姻,不做妈妈,这样就很方便了)。多晚呢?可能28-35这个阶段不错,因为相比于22或25岁的你,你肯定更成熟,有魄力,有胸怀,可以装得下琐碎,可以通关两性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等重重考验。相信我(你也可以不信),你30+都解决不了的难题,你的20+处理得一定更糟糕,对自己,对对方,都是如此。

最好具备生活的一切技能。包括但不限:比如开车,做饭,换灯泡,讲故事,唱催眠曲,统筹规划,迅速整理东西,不太会丢三落四,力气不要太小,体质不太羸弱。缺什么,就补什么,就去学什么。相信我(你也可以不信),如果你很多事情不能自己搞定,你就必然依附上一辈或者你伴侣,也就不能拒绝他们对你生活的指手画脚,谁帮你忙了,谁就有评价的资格。不要做一株依附于大树的藤曼,做一棵慢慢长大的小树。

可以掌控自己的情绪,及时觉察自己,及时安慰自己,减少爆发次数。情绪这个东西,可以拯救一切,也可以毁灭一切。做它的主人,当你觉得自己快要不行的时候(即便身边没有人可以暂时帮你接住担子),可以自己给自己按下暂停键或切换键,及时修复及时充电(自己给自己充,或者找到可以给你充电的人或事)。

不企图控制和改造任何人,尤其是伴侣和孩子。人只能改变自己,不要奢望控制别人,否则大家一起痛苦。无关原则的事儿,可以经常妥协,向一个年幼的孩子一个不太过分的小要求妥协,多走几步路多花点时间允许他听不见你说话,没什么大不了。

不论哪个年纪,不要放弃读书和自我成长。自己想成为什么的人,自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切都在你的每一步路里,在你的每一滴汗水里,在你的每一次畏难却还是选择迎上去的时候。“我没时间读书”,“我看不进去书”,这些都是借口。如果你不读书,凭什么指望你的孩子能爱上阅读?凭什么觉得平凡如我们能通过使劲鸡娃获得一个龙凤娃(大概率我们都是平凡平庸,大概率我们的娃都是鸡不成牛娃的,毕竟这是个概率问题)?自己先活成榜样吧,鸡自己,才能心甘情愿,才是耕种了对的那块田地,跑好一辈子的马拉松,不会比把所有力气都用在头十几年来跑得更近吧,应该是跑得更远,那么,跑得久(活得久)也是一种胜利。

不要持续地抱怨和吐槽,不要做个弱者,除了廉价的同情,什么都得不到。要么去大力推动改变(粉身碎骨也去抗争到底,争取自己的主权,最好是一战成名,从此划分了地盘,免了内忧外患),要么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吞(忍到时过境迁问题自然消失)。

磨练和练习,直到自己有好口才。可以多看看奇葩说和高校辩论赛,这样你不仅知道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百个角度去看待去分析,可以知道你的“对手”或者你认为的“异类”有可能是如何思考的,知道比你年轻很多的/比你年老很多的人们,他们是怎么思考和理解世界的,你会发现,世界确实有很多种不同的模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理解,一个蛋糕会有多少人觊觎和从不同环节去瓜分。这样,在你办了正常的事儿之后,无辜被人恶毒评价了的时候,你可以理解并同情并释怀,迅速moveon(翻篇儿)。

多一点耐心(知道不确定性和事与愿违才是生活的本质),对自己,对孩子,对伴侣,对朋友。做个自律的人。是的,很难,每一天的一点点努力,有时候就是容易松懈,刷手机看抖yin多爽。少刷5分钟手机,多看5分钟的书,恭喜你,比昨天的你,进步了一点点,你还可以更棒的,你觉得呢?成年人/女性/宝妈们......

健康的身体很重要,接纳自己的体型。太瘦太胖不可取,在两个极端之间的都是好的。A美女,经常玩手机,不爱运动。B美女,经常锻炼经常户外运动,偶尔玩手机。你说谁得肌腱炎的概率高?是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所以我就牙疼头疼胳膊疼,做个娇弱多病的美女吧,等着我的王子来拯救我。

及早中断一段低质量的关系,恋人关系或者朋友关系,远离消耗你能量的人,亲近发光发热的能量体,努力让自己也能变成一个小太阳。定期不定期地,断一些朋友,交些新朋友,这不是无情,不是薄情,是因为我们在往前走,没法带动别人,就先自救吧。改变别人,真的太TM难了,如果不是因为你要给他发工资,尽量少给他人提意见(主动或者被动)。

除了徒步旅行,也可以读读优质的儿童读物,从中获得安慰成年人柔嫩心灵的力量。比如《窗边的小豆豆》,给我这个36岁的人的安慰可能远远多于给7岁的孩子的,教我做个温柔的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疗效不比听经典音乐差。

不要轻易下结论,尽量做个有科学精神的理性人。不能因为你家娃遇到的一个老师很凶,就说这个学校的老师都不行吧?不能因为你家娃的公办学校的班主任不行,就否定所有公办学校/觉得只有换到民办学校才行吧?不能因为你前面三十年人生坎坷就说苦都吃完了/以后的人生只剩下坦途了吧(也许更坎坷呢)......不能因为你婆婆没给你带孩子你很辛苦就觉得如果婆婆来了日子会更轻松了(也许更苦难了),有些时候,硬币的A面和B面都没有幸福(你现在有的和你渴望而未得到的都不是正确答案),只有硬币立起来了可能才会解决大部分问题。所以不要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寄希望于外界环境的不同/投胎的技术,只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能力在很常见的逆境中生存下来。活着,开心地活着,才可能有未来。记得初中生物实验课嘛?咱们需要收集足够多的样本和案例,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情况下,才能得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你们说呢?

(旁白有意见了,说:嘿,你这不就是在试图给别人建议吗?)

(我是给建议的呀,可我不是主动给别人意见的,是他们非要点进来看的嘛,他们进来看八卦看笑话来了,才不是来接受建议的呢)---诡辩的能力,你看到了嘛?

最后,实话实说,我感觉这篇文章只写了80分,没有达到我心目中分的程度,但是为什么我就收手了呢?因为薛兆丰教授说,人类追求的是总体效用最大化,比如一个大学生,他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把每一门课的分数考到80-90分,总分最高,可能还花点时间做点实习或者课题啥的,是符合经济学的。但是如果他是一个花了无穷的努力才把经济学这一门课考到了分,而其他课程没时间没精力了都只有60-70分,他就是忽略了总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学基本原理,不是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学生。(因为要把一门课考到80-90,没有那么难,但是要拿最后的10分,是要付出不同寻常的精力和时间才做得到的)。

再举个例子,我有块钱,我不会都拿来买包子或者水(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我知道你知道),我可能花10块买包子,10块买水,10块买水果,20块买磁带......这样的我获得的总效用才是最大化。

所以我为什么写一篇80分的文章,因为我没有时间/精力/能力在今天让它变成分,我要把剩下的时间用来做我没做完的学习苑的策划案,履行家委会职责收集整理六一节目清单,陪孩子读书,找我的好朋友聊聊天或者自己静静待一会儿......这样我这几天的总效用才会最高。

以上。---再次论证了辨论才能多么重要(高质量的吵架很重要,你能把对方辩友说服,你牛)。

我多读书,多参加各类活动,多交朋友,多写活动策划,多写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zz/2233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