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张维迎市场没有失灵,是市场理论失灵了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主流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市场的有效性。但是,上了经济学课以后,很多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倒不一定是市场如何有效,而是市场可能失灵,需要政府干预。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是想告诉你一个女孩子是如何漂亮、温柔,但最后的结论是女孩子只有睡着的时候才是妩媚的。一旦醒来,开始行动,就满脸疙瘩,奇丑无比,而且脾气暴躁,胡作非为。于是就建议要给她整容,要捆住她的手脚,要管教她。结果是,越整容变得越丑,越丑越需要整容!      市场失灵,还是市场理论失灵?   传统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有三个重要的失灵:   第一是由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   第二是由所谓的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第三是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可以说市场的失灵无处不在,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何干预都有充分的理由。按照传统经济学对于垄断的定义,现实中的每一个生产者都是垄断者,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生产者面临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甚至一个居民区的小杂货店,它也是一个局部的垄断者。并且,每一种经济活动都有外部性。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穿衣打扮都会给人带来愉悦,或者是使人感到不舒服,也就是经济学讲的正的或者负的外部性。而且,每一种交易活动都是信息不对称的,因为卖的人拥有的产品知识总是比买的人多。所以说,按照传统经济学的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方面对市场进行干预。为什么传统经济学能得出这样的市场失灵的理论?我认为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传统经济学的范式。简单来说,这个范式就是完全竞争模型(perfect   每个人是同等、完全理性的;   技术、资源、偏好是已知的;   规模报酬是递减的;   每个企业都很小,每个行业有无穷多个企业;   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   未来是确定的;   经济活动没有外部性;   所有的变化都是外生的;时间关系,我只能罗列这些完全竞争模型隐含的基本假设。所有这些假设都是不现实的。基于这些不现实的假设证明市场的有效性,就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现实的市场一定会失灵!而我要讲的是:市场本来不需要这些假设,是我们经济学家需要这些假设;市场的有效性不依赖于这些假设。所谓市场失灵,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是市场理论的失灵。但是,人们很容易把新古典市场理论的失灵当成了市场失灵。   完全竞争等于没有竞争首先看垄断。垄断是相对于竞争而言。在传统经济学中,最高水平的竞争叫完全竞争:每一个行业都有无穷多个企业,每一个企业都非常小,所有的企业都生产完全一样的产品,都只能索取相同的价格,没有任何企业有定价权。完全竞争的英文是perfect   外部性是个产权问题再看一下外部性问题。按照传统经济学的定义,如果一种生产或交易活动给第三方带来正的或负的影响时,我们说这种活动具有外部性。此时,个人最优和社会最优不一样,市场就会失灵!我们来看看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举的外部性的例子:正的外部性,比如你院子里养花,别人看了也赏心悦目;负的外部性,包括环境污染、噪音等等。而我要说,这样的外部性无处不在。比如我前面说的,每个人的衣着打扮都有外部性,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市场竞争本质上是优胜劣汰,意味着赢家总要影响输家的利益。当年亨利·福特生产廉价的汽车,打垮了美国的马车行业。按照传统经济学的定义,这应该是负的外部性。那么福特要不要补偿马车夫呢?腾讯的   市场是一双隐形的眼再看信息不对称。所谓信息不对称,简单地说,就是一部分人知道,另一部分不知道。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说法,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实际上,市场的特征是什么?就是信息不对称。因为,市场的前提是分工和专业化,不同的人做不一样的事情。隔行如隔山,分工和专业化一定会导致信息不对称。我们当老师的,历史系老师知道的东西,我们经济学老师可能并不知道。搞出版的人知道的东西,我们写作的人并不知道。所以信息不对称无处不在。按照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市场失灵,如果这样,市场根本就不会存在。现实中完全不是这样。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市场之所以失灵,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会带来逆向选择:坏的东西能卖出去,好的东西反倒卖不出去。但是,我们调查现实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哪样好东西卖不出去,而坏东西卖出去了?现实情况恰恰是坏东西不好卖,好东西是最好卖的。按照传统经济学的理解,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出现逆向选择了,就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但我们仔细看看现实情况,现实的情况是哪一个国家政府监管越多、政府干预越多,哪一个国家的逆向选择就越严重。中国和美国相比,中国市场上存在的逆向选择,也就是劣胜优汰现象,比美国市场严重得多。所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并不能得出政府应该干预市场的结论。为什么理论和现实有这么大的差异?最重要的是传统经济学忽略了市场的声誉机制。我们只把市场当作看不见的手,没有把市场当作一双隐形的眼睛。市场不仅是看不见的手,也是隐形的眼睛。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就是市场经济,干了坏事一定会得到惩罚,做了好事一定会得到好报。我们看不到一个真正的自由市场中有多少人可以靠坑蒙拐骗持续发财。如果坑蒙拐骗,最后等待你的一定是破产,甚至坐牢。传统经济学把企业是当作生产函数,其实企业本身也是声誉的载体。科斯把企业当作市场替代物,其实企业是市场的运行方式。在传统的理解当中,市场像汪洋大海,企业是海上的岛屿。这个比喻是有问题的。大海可以离开岛屿,但市场不可以离开企业。如果没有真正的企业,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经济。为什么企业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因为企业本身承担着连带责任。这个连带责任首先是对企业内部员工的连带责任。如果你是老板,意味着你要对所有员工犯的错误承担责任。企业也要对价值链上上游企业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好比一个汽车公司,要对所有零部件企业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零部件的质量差导致的交通事故,也是汽车公司的责任。所以大的企业,通过声誉机制,承担着维持市场有效运的责任。传统经济学把企业只当作一个生产函数,对大企业持敌视态度。亚当·斯密这样伟大的经济学家,也对大企业持有敌视态度。但现实中,如果没有大企业,陌生人之间能不能信任?我觉得很难信任。这就是说,没有大企业,大规模的市场交易根本不会存在,更不要谈全球市场。刚刚讲到《反垄断法》的问题,《反垄断法》是反大企业,甚至要解散大企业,实际上是反市场本身。假如牛奶市场上不是那么几家大企业在主导,而是按照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模型,有数万家牛奶厂商给我们提供牛奶,我们敢喝哪一种牛奶?我想哪一种牛奶也不敢喝,只能自己煮粥喝!这是我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如果我们不能理解什么是企业,就不能理解什么是市场;如果不能理解企业怎么帮助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人们可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交易,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分工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发达,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   企业家是市场的灵魂除了上面讲到的这三个市场失灵之外,传统经济学还有一些重要的缺陷,其中之一是企业家角色的缺失。市场当中最重要的人物是企业家。企业家是市场的灵魂,是他们在制定决策,在组织生产,在进行创新。企业家的能力决定了社会的财富和财富的分配。假如在企业家能力高的企业工作,可以拿到更高的报酬。如果你在企业家能力很低的企业工作,就只能拿很低的报酬,甚至会失去工作。但在传统经济学里,没有企业家的角色,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的索引里面都看不到企业家三个字。因为传统经济学假定资源、偏好、技术都是给定的,未来都是确定的,并且所有经济活动参与人一样聪明,这就把企业家赶出了市场,市场不再需要企业家。但事实上,没有了企业家,市场不可能有效运作,经济也不可能真正发展。传统经济学把经济理解为一个循环运转的体系。事实上,市场经济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体系。熊彼特讲过这样的话:一个静态的封建主义还是封建主义,一个静态的社会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但一个静态的资本主义,就是自相矛盾的。它是资本主义,就不可能是静态的;它是静态的,就不可能是资本主义。而我们传统经济学,其实是用中世纪的眼光看待中世纪之后出现的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这也影响到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的看法。传统经济学假定市场中没有企业家,每一个人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完全是盲目地行动。而盲目行动的结果,市场就会出现危机。怎么解决危机呢?就需要政府出面,政府要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纠正市场的危机。但现实中,宏观政策导致的是更频繁、更剧烈的经济的波动,而不是熨平经济波动。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包括利率政策等,严重扰乱了企业家的预期,误导企业家犯错误。当我们看到一个国家在用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时候,这个国家就会出现企业家扎堆犯错误,经济就会一会儿高涨,一会儿衰落,形成所谓的商业周期。经济学范式需要突破:从资源配置理论走向合作理论所以,我觉得经济学的范式需要重新思考,需要有所突破。我最近出版的《经济学原理》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当然,我不能说这本书有多么巨大的突破,但我试图纠正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存在的一些错误的结论。我认为我们应该尝试走出完全竞争的范式。如果不走出这个范式,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市场经济是如何运作的。经济学应该从资源配置理论走向合作理论。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给定的资源怎么去配置。人类是自利的个体,但我们又是合作的物种。我们关心自己的利益,但也知道,只有我们合作,才能给所有人带来共同利益。这种合作是怎么出现的?理性的人、自利的人为什么要替别人着想?为什么要为别人创造价值?为什么要跟别人合作?这应该是经济学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zz/1930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