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雨珊会客厅她经济时代,如何做理财女王


现在的女性不仅撑起了职场半边天,更是家庭的首席财务官,从柴米油盐到子女教育养老规划,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女性掌管的财富规模正在以每年10.4%的速度增长,预计年将突破百万亿元。但另一方面,近来存款利率不断下降,资本市场剧烈波动,让大家很困惑,怎么做理财规划才能实现家庭财富的保值增值,怎么选择产品才不会掉进坑里?本期《雨珊会客厅》特邀请财富管理行业三位颜值与智慧并存的“掌门人”:北银理财董事长步艳红、杭银理财董事长王晓莉、喜岳投资董事长周欣,一起聊聊女性该如何做好财富管理。

栏目简介:

新金融联盟打造的高端人物访谈栏目,主要针对国内外金融市场热点事件、前沿话题,邀请金融界资深专家,分享真知灼见。

本期嘉宾:

北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步艳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高级经济师。曾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中邮理财执行董事、总经理,中邮证券董事、总经理,现任北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莉

浙江大学金融学硕士,高级经济师。杭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杭州市拱墅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资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金融从业年限24年,先后任杭州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杭银理财总经理等职务。

上海喜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欣

杜兰大学博士,武汉大学学士。年加入知名的量化资产管理公司(巴克莱全球投资者BGI和AQR),从事alpha模型的核心研发工作。年创办喜岳投资,带领Alpha策略的研发。曾受聘于加州伯克利大学商学院给金融工程硕士讲授投资课程。多次受邀在美国金融年会,欧洲金融年会及美国会计年会演讲,并获多项荣誉。现任上海高金学院、深圳资本市场学院、中国社科院、浙大、清华等高校特聘讲师。

主持人:

新金融联盟秘书长、金融城CEO吴雨珊

年创办金融城,年担任新金融联盟秘书长,致力于金融政策研究、行业交流与知识传播。曾就职于国内顶尖财经媒体,历任高级记者、金融版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观察和研究,公开出版相关文章及书籍逾万字。曾出版著作《变革二十年——交通银行与中国银行业嬗变》《开发性金融创世记》。

“她经济时代”,如何做理财女王?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雨珊会客厅》,我是主持人吴雨珊,欢迎收看女神节特别策划节目《“她经济”时代,如何做理财女王?》。现在的女性不仅撑起了职场半边天,更是家庭的首席财务官,从柴米油盐到子女教育、养老规划,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女性掌管的财富规模正在以每年10.4%的速度增长,预计年将突破百万亿元。但另一方面,近来存款利率不断下降,资本市场剧烈波动,让大家很困惑,怎么做理财规划才能实现家庭财富的保值增值,怎么选择产品才不会掉进坑里?今天我们特别高兴邀请到了三位颜值与智慧并存的掌门人深度交流女性如何做好财富管理。她们是北银理财董事长步艳红,杭银理财董事长王晓莉、喜岳投资董事长周欣,欢迎三位。

女性投资者的三个特点

主持人:女性在财富管理市场上是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就你们的观察来看,女性财富管理的需求和偏好有什么特点吗?

王晓莉:作为一名女性,也结合行业的一些数据,我们看到女性在财富方面第一是比较稳健,第二是比较稳定的。从比例来看,理财差不多6成是女性,4成是男性,但公募基金的个人投资就4成是女性,6成是男性。从这个角度就能看得出来,理财还是相对更稳健一点。包括R1、R2的比例,基本上女性的投资人也能够占到96%以上,这是从稳健的角度。那么从稳定性的角度,一是中长期理财的占比也是女性偏高,然后从理财的沉淀率来讲也是女性偏高。差不多高十几个点,不是很多,但是能够看到女性在财富管理上面这种情绪稳定,包括逻辑稳定。步董是跟我是一个行业,周总是量化,我觉得量化还是高风险,是不是也呈现这样的一个特点?

周欣:我一直很抗拒把任何问题分成男女来聊,但是今天我们吃饭的时候已经在讨论穿什么衣服、配什么头发,就可以知道男女确实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不去否认这个问题。我从事的量化,大家也有非常多的误解。其实量化是一个不分性别的投资工具,它也不像刚刚王总讲的,一定要冒风险的,量化就是一个科学工具,你拿着科学工具做什么事情,跟量化本身没有必然的关系。确实这个行业男性占了主导地位,但是购买量化产品我觉得男女区别并不大。

投资中男女不管是从购买方还是从提供方来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刚刚王总讲的很对,购买方女性是偏稳健,她的出发点往往是比男性要稳健很多,作为母亲也好妻子也好,她总想守住家庭的最后一块阵地。所以从提供方来讲,不管是杭银、北银还是像喜岳,可能我们提供的产品有没有为女性这个需求去真正的思考过,是我们整个行业需要去想的一个问题。

步艳红:对,刚才周总其实提到了,女性作为家庭首席财务官这个角色在财富管理这方面可能会起更多的作用。从投资人比例分析来看,确实银行理财中家庭女性理财的这种角色更加突出,以家庭为单元进行财富管理,更体现出女性在财富管理中的稳定性、稳健性和风险偏好更加趋于保守这样的一个趋势。她是站在家庭的角度去为孩子教育、父母养老,以及为自己未来家庭更长期的投资有全面的规划和考虑。

主持人:我们刚才聊的是已婚女性,其实现在单身经济也很发达。单身女性好多都是高收入、高素质、高学历,她们在财富管理中或者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点?

周欣:单身高收入高学历这一部分女性已经占了中国理财市场或者是财富管理市场非常大一块。她们的特点跟已婚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单身的女性在规划上会为自己是不是一直单身或者已婚这两个路径,她会比男性要想的多一点。

女性投资者理性亦感性

主持人:巴菲特曾说要像女性一样投资,好几位全球闻名的投资大师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身上具有女性的特质。那么在你们看来,女性投资者有什么优势或者劣势吗?

步艳红:从优势来讲,依然是更体现出理性的一方面,或者说更长期主义一些。那么它的反面可能会更趋于保守。我们也看到了过去这几年,随着储蓄利率下行,在下行过程中,反倒过去4年的储蓄存款的规模增长的是非常快的。一方面是房贷有一个还贷潮,大家不愿意通过负债,然后再放杠杆去投资,这是一个社会现象。同时,过去4年58.4万亿的储蓄增长,可能超过了前10年的总量,也体现出女性在财富投资时相对保守的特征。

王晓莉:刚才步总讲的是女性的优点,理性的一面。我想讲的是对于财富积累最多的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女性来讲,她可能考虑自己的更少一点。单身女性我觉得自由度更高,她可能虽然有老,但是不一定有小,她可以考虑自己更多。对于有子女的,她要考虑子女教育,这方面现在成本也很高。有老人的,她要考虑在整个财富布局中,如何兼顾子女兼顾老人,在兼顾的过程当中可能考虑自己就会少一点,这个可能是这一代人。但是再往后,比如90后00后会不会更进步一点,考虑自己更多一点,自由度更高一点,因为毕竟可能房产不再成为限制她们财富的一个很重要的成本和因素,这个也未可知。

主持人:周总有什么看法?

周欣:巴菲特如果能说出这样的话,就是要像女人一样投资或者女性投资,我还是很surprise的。因为当年我在BGI工作的时候,一层大概个投研发人员,我和前台秘书是唯一的两个女性。我从来没想过跟他们说,你们都得向我们学习。

他们也做过一个调查,我觉得这个调查非常有意思,是一个社会实验。问三岁的孩子觉得你身边哪个人最聪明,答案里一半是男孩子,一半是女孩子。同样的孩子每隔一年或者隔几年再去问同样的问题,慢慢的答案偏向男性多了。说明女性不管是在金融行业、投资行业还是社会的各个行业,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对女性整个群体的认知已经有些固化了,女性适合在家,女性适合做什么事情。特别理工科,会定义成男性的行业。到底金融投资属于理工科还是文科,其实在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定义不大一样。

当然在我从事的量化里面,肯定是个理工科。所以我更能感受到像女性一样投资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当你在一个完全理工科思维的环境里去思考投资的时候,和你在一个文科环境思考投资而得出来的结论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主持人:或许他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我已经具有男性的思维优势,需要再叠加一点女性的优势,做一个加法。

周欣:但是当你说出男女性优势的时候,已经给性别在做定义,什么叫男性的优势,什么叫女性的优势,其实男女性的优势应该有不同,做出了一个定义。所以社会调查我看完以后,我觉得真的很有意思,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社会的影响思维和受过社会影响的思维是非常不一样的。

不同人生阶段如何做财富规划?

主持人:刚才各位提到,大部分女性都会经历求学、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养老这么几个重要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要想拥有比较坚实、稳定的财务基础,到底应该怎样做财务规划,请几位专家给我们支支招?

步艳红:刚才咱们讨论了很多为家庭考虑做财务规划,如果再往前女孩子刚刚毕业,她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我觉得有很多选择。从一开始的投资来看,我觉得肯定还是要选择比较好的受教育的机会,这样为一生的规划打下很好的基础,再到进入职场以后,无论是为家庭还是为了自己,养老规划应该越早规划越好。

我们原来做过一个养老金融的宣传片,20岁到70岁不同年龄段的人请过去,问问她们在看待养老这个事情的时候怎么考虑的,怎么去做规划。每一个年龄段事实上都会考虑这个问题,也是非常理性的。

主持人:您觉得大家养老规划的意识这么强了吗?我去年访问一些嘉宾,他们还觉得大家这个意识还在沉睡的状态,好多人觉得50岁以后才要去做(养老规划)。

步艳红:放到特定的场合想的时候,大家都还是会考虑的。只是真正要做财务规划的时候,可能路径不是特别清晰。我们应该有一个类似于像养老计算器的一个东西,在每一个阶段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收入情况,和未来退休以后做一个关联。

王晓莉:刚才雨珊提到的是人的生命周期财富如何规划,其实年轻的时候大概率是没钱的,但这个时候财富也是要规划的。这个时候是更侧重于多种尝试,什么样都要去投一点,往往是在钱少的时候要多去尝试,是为了什么都要懂一点,知道各种产品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但是你想指望这个时候很少的本金获得特别大的财富,概率也不是很高。

当然结婚有小孩后,这段时间可能都是支出为主了,要买房子、养小孩。随着人职业的发展、积累,30~50岁时已经是财富积累的一个上升期了,这个时候我觉得品类可能就不是很重要了,风险等级很重要。

比如在前面积累的这些经验值里面,到底用多少的比例去投低风险的、高风险的。一旦投高风险,就要想清楚30%~50%可能是没有的,甚至更多没有。比如到我50岁的时候,我把30%~50%投到了高风险资产,这里面的高风险资产如果有50%以上没有了,至少不要影响我现有的生活的质量,不要影响小孩的教育,包括未来的养老都不能影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甄别的点。

所以在这个阶段,财富积累的阶段,风险等级的判断是很重要的,比例的分配也是很重要的。但是50岁以后,尤其是退休以后,职业带来的这种稳定的现金流是递减的,这个时候前面投资的到退休以后,还能不能获得稳定的现金流。50岁以后进行的财富的投资,回收的比例可能是它重要的衡量基础。这个时候你不能再投特别高风险的投资了,甚至不能投期限特别长的投资。这个时候如何保证一些定期的现金流的回流,分红也好或者本金的回流,那就很重要。所以我觉得可能一个人的财富有多有少,但是在哪个阶段干什么样的事情,还是要把握住的。

步艳红:对,因为刚才晓莉董事长提到的不同年龄阶段,如果她有一定的现金或者财富进行配置,在中年的时候,她的风险偏好理论上讲会更高一些,到了年龄段更大一些容忍度就低了。周总刚才谈到了很多量化的理念,是不是不同需求客群的风险偏好也能在量化投资或者量化策略里面体现出来?

周欣:对,确实是。我觉得刚刚两位有一个矛盾的点,就是步总觉得养老规划已经大家都在做了,雨珊觉得好像还没开始。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在宏观层面,过去20年能够给中国居民带来财富增长的资产类别,其实只有房地产。

所以做财富规划或者养老规划的时候,所有的居民都面临着一个问题,我投什么?从投什么的角度上来讲,投资宝典都讲了,分散是唯一的免费午餐。在中国的投资市场里面做到有效分散非常的难,因为它投资的大品种类别比较少。保守的不管是债也好,还是理财也好,似乎实现不了我养老更高的需求,那么如果投股票,过去20年波动又这么大,所以去做规划的时候无从下手。

其实量化投资它不是一个投资理念,它是一种投资方式。它可以根据客户也好,我们养老需求也好,去定能承受的风险是多少,期望的回报是多少,然后通过一些方式倒推过来。当我想承受的风险是5的时候,就不要期望年化40%或者30%;当你期望年化6%的时候,承受的风险可能就只有1和2,所以这些都是对等的,都是通过科学的方式去计算出来。

每个人的养老需求可能不一样,有些人觉得我现在没钱,我老了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有些人觉得我现在钱还是不错的,想让它更上一个台阶。这两类人的养老需求或者是对财富规划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年龄阶段不同,你对未来的期望不同,你能承受的风险不同,每一个人倒推出来的配置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时候确实量化是可以去实现的,它背后承载的并不是一个神奇的投资方式,它是加入每个人风险偏好,能够配置的资产类别,这样对等去做。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不同资产量级的人都可以买量化产品吗?在我印象中买量化产品都得是挺有钱的人,因为投资起点很高

周欣:没有,理财的背后可以有量化,公募基金背后也可以有量化,它的投资起点也不高。所以当你的投资,比如需要50%-60%(年化收益)你就要承受可能跌30%-40%,你不要抱怨,因为你的风险偏好很高。当你期待5%和6%(年化收益)的时候,你的波动就应该控制在1%和2%左右。

做理财其实非常辛苦,因为它把每一份对等的风险到底能带来多少回报算得很清楚。对期望收益不一样的客户,就可以在不同的产品中去选择自己对应的产品风险等级,量化只是一种方式去替它实现而已。

步艳红:对,其实投资的很多品种像量化这样的,投资人并没有很清楚背后的逻辑。比如前年大家认为投资债券怎么能赔钱。很简单的一个逻辑,但是我们并没有给投资人普及,也导致了(很多人)认为理财不应该是有确定收益的吗,怎么能够赔钱,颠覆了银行理财客户常规的认知。量化可能我们认为门槛很高,好像亏钱是很正常的,但是理财产品亏钱,她们觉得这个不正常,理解不了。

陪伴让投资者赚到长钱

主持人:您深入的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下跌,甚至跌破1元,这个情况其实在去年和前年已经发生了。

王晓莉:跌破1的其实不多,主要还是收益上的影响。我们也统计过开放式产品,基本上三个月以上产品,持有两个周期,基本上本金是没问题的,收益可能会有点影响。6个月以上的封闭式产品破1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除非是R3~R4等级往上的会有,R1、R2的基本上都还是比较稳妥的。但社会舆情把这个放得很大,跟基金的波动相比,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可能和大家对于理财本身的定位还是有关系的,定位是存款的替代,也没有择时的能力,也不能指望理财的投资人有择时能力。对于我们来说,怎么做好底层资产的一些解释,包括帮助客户做好资源的多元配置和择时,是对我们管理人的要求,我们不能对投资人过多的要求。

步艳红:对,尽量还是站在投资人角度去看这个事儿。我们这一年多讨论的更多的已经不是说如何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更多的是我们如何能够贴近客户,去帮助她们解答疑惑。

不光是因为投诉多的问题,而是确实很多人是用脚投票,导致规模大幅的在收缩。第二在很多短期限的产品瞬间跌破净值的时候,她就会用脚投票,把浮亏变成了实亏。这些其实都需要我们更多的做工作,让她们能够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心态。事实上像前年很极端的这种情况下,多拿一个月,是不可能出现亏钱的这种情况的。

王晓莉:投资者陪伴确实也很重要。我们刚才看到数字,女性投资人这种中长期比例,沉淀率更高。但我举个例子,一个封闭式产品,一开始的时候如果是期限匹配的,需要前面计提一部分准备金,它的净值有一个比较低的点,然后通过一定的时间才能积累过来,这完全是一个会计处理的逻辑,但投资人不理解,虽然这个产品的时间是一年甚至是以上,但是客户看净值的时候,几乎是每天在看的。

所以这个时候陪伴还是很重要,我们怎么把底层的一些相对专业的逻辑用简单直白的话能够让客户理解,她理解了也不会给你更大的压力。所以对我们的要求更多的还是要陪伴,要跟她解释清楚。

步艳红:对,可能原来我们不是特别重视,然后经过这次市场其实也教育了我们,除了做投资以外,还要做好投资人的陪伴。

主持人:当市场下行带来产品净值大幅波动的时候,女性投资者有没有体现出比男性投资者更的焦虑,又或者更加稳定?

步艳红:我碰到过一些极端的情况,可能确实出现两类比较突出,一个是年龄比较大的,一个就是女性比较突出。

刚才您说的这种情况,她肯定是会焦虑的,因为没有人跟她讲清背后的逻辑的情况下,这么大一笔钱居然没有赚钱还赔了钱了。本金损失这个是非常极端的,理财在前年最极端情况下,我们统计全市场也就不到10%的产品,也就是那一周比较突出,过去以后事实上就平安无事了。但是女性会有这种相对感性的因素,那么她承受这种波动的能力就会弱。

所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264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