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哪家医院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306206.html今天咱们读的这本书来头有点大,作者叫理查德·塞勒。他在年因为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和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同时也是美国经济学会主席,赛勒被认为是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开创者。
行为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人在经济行为决策中的心理,认知,情感方面的问题,例如人的不理智经济行为,以及导致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
咱们交易者从事的金融交易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行为,今天要讲的这本书的书名就叫《错误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研究书中错误的经济学案例,以及形成这些错误行为的成因,来找到我们交易中的问题。
这本书还是挺有意思的,很多观点与我们的常识不同,可以拓宽我们的认知,帮助我们对交易产生更客观的理解。
文章比较长,建议收藏阅读,觉得有收获可以给文章点个赞,感谢。
1、人永远只能有限地理性。
开始今天的内容之前,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先简单讲一下传统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传统经济学中,假设人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作出决策时,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总会做出最优的选择。
例如做投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人总是会对风险,回报做理性的判断,投资的行为也总是理性正确的。
其实做过交易的朋友都知道,在投资交易中,人根本做不到完全理性,甚至是理性的另一面,“疯狂地不理智”。
本书的作者塞勒也发现了这个经济人假设的漏洞,由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做决策时的冲动,直觉,个人偏好,都会影响决策的理性程度,人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另外行为是由大脑的神经系统作出判断和决定,但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都不完美,更不可能完全理性。
总之,理性之上,总有更理性的决定。
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局限性的,说白了就是能力范围有限,只能做到有限的理性。
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之后,你就不会想从金融市场赚到无限多的钱,而是在自己的理性范围内,赚到自己能赚得到的钱。
意识到这点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保持理性的边界在哪里,盈利的边界在哪里,而边界之外,就是自己不理智的万丈深渊。
这也是为什么我从早期的无头绪交易,到后续的坚持交易系统交易,就是因为交易系统就是约束自己的规则,在自己的理性边界范围内,赚自己应该赚的钱。
认识自己的欲望,了解自己的理性边界,才能对盈利有合理的预期,也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和行为。
2、聊几个常见的不理性行为。
比如在商场里买东西,一件全价,两件8折,你是否就会为了这个折扣多买一件不需要的东西,宁愿放着也要拿到这个折扣?
再比如我们在非常饥饿的状态去逛超市,或者去餐厅点菜,是否就会买超出自己真正所需的数量?
一段行情明明不在自己的交易计划之内,但是走势看起来非常完美,是否就会忍不住做一单?
到了止损位,就是舍不得止损,反而逆势加仓,觉得行情只要回调自己就不会亏钱,这种侥幸心理是否也存在?
自己明明没有多少本金,不惜去借债,甚至贷款来做交易,就像在饥饿的状态下去逛超市,对于食物的渴望远超温饱状态,那么这种不理智的状态,只会让你更疯狂地消费,导致金钱的损失。
这些都是生活和交易中,常见的不理性行为,我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
接下来的内容,我就会聊塞勒行为经济学中的三个重要理论,说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不理性行为,以及如何做出改变。
3、塞勒关于行为经济学的3个著名理论。
塞勒在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中,总结出三个著名的经济理论,分别是:禀赋效应,心理账户,以及自我控制。
这三个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同时也是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研究成果,这三个理论影响着我们在经济行为中做出的决策。
一、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指,当人拥有了某个东西或者资产以后,对自己拥有的物品的价值评估,要大于还没有得到这个物品之前。
关于禀赋效应,塞勒做了非常经典的马克杯实验。
22名实验人员分别作为买家和卖家,进行了4次买卖的过程,具体实验的过程比较复杂我就不详细说了,我讲一下实验的结果。
拥有马克杯的实验人员,愿意卖出马克杯的平均价格是5.25美元;而实验中没有马克杯的买家,愿意买入马克杯的平均价格是卖价的一半。之后他又用圆珠笔做过实验,卖价和买价也差不多是2:1。
由于厌恶损失的原因,拥有马克杯的人认为杯子是自己的,卖掉意味着一种失去和损失。之后塞勒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结论,失去的痛苦大约是得到快乐的两倍。
禀赋效应在交易者身上也是相同的体现。在交易当中有这样一句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总有人做不好出场,因为平仓意味着失去自己拥有的东西,心理压力会更大,对于平仓的订单,大家会更患得患失。
大家想想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受,一段大的趋势走出来,你赚了块,但你并不因此感到快乐,而是在惋惜,如果再坚持持仓就好了,就可以赚块,你觉得你失去了,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中,忘记了自己的交易结果是盈利的,下一次交易果断破坏规则,加大仓位,加大持仓时间,结果行情这次没有走出趋势,造成亏损。
又或者,原本账户是盈利的,你正心满意足,这时候行情开始回调,账户逐渐亏损,已经到了止损位,你却实在下不了手止损,觉得明明原来是盈利的,怎么又要亏损,心里痛苦不堪,最终亏得更多。
因为厌恶失去,对失去耿耿于怀,才会一次又一次地破坏自己的心理极限,让自己貌似心里舒坦了,却失去了更多的金钱,从而带来更多的痛苦,造成恶性循环。
禀赋效应在我们交易者身上是很常见的,或者说在我们人的身上是很常见的,也是很致命的一件事,就像你谈恋爱,你明明已经过得很痛苦,很折磨了,因为害怕失去这个人,还是苦苦坚持,但其实只是在自我消耗,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及时止损,懂得止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二、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指,人们会把不同来源的收入划归到不同的账户里。
举个例子,我们辛苦赚来的工资,我们会更愿意放到储蓄账户;获得了年终奖,我们会更愿意冲动地买一个新手机,买一件新衣服奖励自己;如果是买彩票得来的钱,我们就会更加肆意妄为地挥霍,因为钱来得太过容易。
同样是自己的钱,钱的本质没有任何区别,我们却因为它的不同来源,用不同的心理账户来存放,这也导致了我们在消耗金钱的过程中,采取了很多不理智的方式。
心理账户在交易中也非常普遍。
我经常在交易中说这么一句话,当一个新手进入交易这个行业,一上来就盈利,而且是大幅盈利,可能这并不是上天的眷顾,而是恶魔的礼物。
就像一个人去赌场,一上来就让他尝到了以小博大的滋味,一下子让他赢得了很多钱,那么他对金钱的感官就会被完全颠覆。
他会觉得金钱来得太容易,不像现实生活中,需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需要经历很多的痛苦才能得到。
从此以后,他会挥霍金钱,下注的手笔会越来越大。切换到交易中,如果交易者一上来就大幅盈利,那么他以后对仓位,对交易收益的预期,一定会完全扭曲,而且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怎么也走不出来。
而如果你在交易中先是经历了一些挫折,或者小的亏损,你对交易的风险认知则会更加客观,知道在交易中赚钱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轻仓,需要小心谨慎。
还有一些情形,比如账户中有盈利的时候,交易者就会更倾向于不止损,觉得赌一把亏了也不会损失本金。
比如持有两个订单,一个盈利,一个亏损,按照交易系统的规则,盈利订单应该继续持有,亏损订单应该及时止损,但很多时候我们就会在两个订单达到盈亏平衡的时候,就直接全部平掉,这也是我们的心理账户在作祟。
很多交易者只要已做到盈利,接着就会进入亏损阶段,这就像是交易者的宿命一样,很神奇。
因此我常常提醒大家,如果交易的账户中有盈利,可以先取一部分出来,这样可以收收心冷静一下,不要因为账户中的钱够多而产生不理智的交易行为。
另外大家要正确认识金钱的价值,不管是盈利的钱,还是亏损掉的钱,都是自己的钱,它们本质没有任何区别,我们应该把它们放到同一个心理账户中,才会去认真地对待它们。
三、自我控制理论。
自我控制理论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人会为将来的收益而牺牲眼前的利益,就像我们会交养老保险,而不是将这些钱现在就花掉。
但自我控制的难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塞勒提出了计划者和行动者模型。在人的内心世界有一个计划者和一个行动者,两者彼此在一直打架。
计划者是理性的,做好了规划,懂得延迟享受,忍受当下,换取更大的收益。
行动者是不理性的,喜欢及时享受,随心所欲,甚至喜怒无常。
这个计划者和行动者模型在每个交易者的头脑中都有,交易者的头脑中有两个小人在一直打架。
而交易又是一个必须延迟满足的行为,例如订单盈利了,但行情刚刚启动,距离盈利目标还有很远,而且根据交易系统,必须坚持持仓才能盈利。
在理性的计划者看来,必须坚持持仓,不理性的行动者想要马上平仓,体验平仓获利的快感。
又或者我们明明知道,交易的收益是按年为单位计算的,只有实现整体的盈利才算盈利,我们还是忍不住去在意每一笔交易的盈亏结果。
我们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很挣扎,其实我们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却无法实现自我控制。
书中也给出了解决的方案。
书中讲了年,有一篇关于动物延迟满足的文章,给动物两个选择,如果想要即时满足,就会获得小奖励;如果选择延迟满足,则可以得到大奖励,对它们进行训练。
经过长期的训练,动物们都选择得到更多的食物,做出延迟满足的选择。
其实我们做交易想做到延迟满足,也可以通过训练实现。
比如说我们前边提到的,行动者想要快速平仓落袋为安,计划者则可以坚持持仓,选择延迟满足,我们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坚持持仓呢?
通过大量的复盘,或者模拟盘练习。我们可以同时启用两种复盘方式,一个是用行动者的思维模式,一个是用计划者的思维模式,获得两种不同的结果。
在两种不同的行情里,大量地去感受行情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以及对比最终的结果,那么这个结果,还有交易的操作,会深深刻在你的脑海里,和你的肌肉记忆里。
你就会更明白延迟满足的意义,这也就能做到交易中的自我控制。
也有人会说,我不复盘也知道交易中坚持延迟满足才能赚钱,道理都懂,只是做不到。
就这么说吧,我曾经有两年的时间没有做实盘,只是复盘+模拟盘,基本上到后来的状态就是,止损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大刺激了,顶多是针扎的小电流,我可以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去执行我的交易系统,对于不属于交易系统的机会毫无欲望,并且持仓永远不早不晚,严格执行。
道理都懂,自我训练也很重要。
咱们做事情,不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再说书中两个有意思的点。
书里的内容还是挺丰富挺有意思的,由于今天的篇幅有限,我不能全部展开讲,我是建议你们自己去阅读一下原著。
一、由于厌恶损失的特性,尽量少查看自己的投资账户。
这也是我经常讲的,想做好交易,你要同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
很多人喜欢频繁地盯盘,当你每天盯着那些k线,和你账户里的余额看的时候,一点点的价格波动,账户的盈亏变化,都会对你产生很大的心理影响。
由于咱们作为人类厌恶损失的特性,看到盈利的金额比之前小了,有轻微的回落,都会造成心理的波动,改变不了还不能躲吗?
所以在盯盘这件事上,咱们还是懒一点,反而更好。
二、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指人在面对损失时,更倾向于追求风险。
书中讲了赌马的例子,在一天中的最后一场比赛,多数亏损的人会在最后一场压注到风险最高,赔率最高赛马上,意味着亏损的赌马人为了能够翻本或者挽回损失,选择了高风险。
交易实战中这样的现象非常多,很多交易者一旦账户出现亏损,就会开始赌行情,把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崩溃了,甚至会一把梭哈,越亏损仓位越重,最后导致爆仓。
虽然很痛苦,但现实就是如此。
在大家都疯狂的时候,我们要理智;在大家都亏损的时候,我们要稳住;在大家都贪婪的时候,我们要谨慎,这就是盈利的不二法宝。
最后用书中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文章吧。
我们要记住:人们在面临巨大损失时,如果有翻本机会,即使他们通常是厌恶风险的,此时一般也都会愿意承担风险。所以,你要小心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24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