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无聊?专业术语太多?跟你无关?恰恰相反。如果你看到了一本很无聊的经济学的书或者听到了老师讲的经济学很没意思,专业术语多,不好理解,跟自己好像没关系,那基本可以确定这本书或者这个老师在故意装X,在误人子弟。
如果初中或高中就开始学经济学,相信会让很多人少走很多弯路的,希望有那么一天。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让我们看到大众视而不见的制度安排,并理解其内在的经济逻辑,从而启发我们将同样的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权衡一个观点,标准往往不是对或错,而是高或低、轻或重。
经济学能为我带来什么好处?
当我们面对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时,能带给我们多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今天分享一个经济学里有意思也挺常见的一个悖论
破窗理论说的是:一个顽童把窗户打破了,窗户的主人就要去买玻璃,这将刺激玻璃的生成。制造玻璃的工人完成订单后,有了钱,就可以买面包,面包工人又可以去买衣服。等等,推动一连串的生产。破窗理论的核心是:有破坏才有发展,破坏促进发展。这个理论的支持者中不乏有些“坏”的经济学家或者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是不是觉得很荒谬?但似乎又无法反驳他们?其实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下,如果窗户没被打破,这户主人所拥有的财富可以从事其他生产,可以产生更多的财富。事实上上面的例子其实就是把窗户的主人的财富分给了窗户工人,窗户工人又把钱分给了面包工人等等。窗户工人、面包工人等多出的财富其实是从窗户主人那获得的。社会的总资产并没有增加,反而浪费了时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学的思维来反驳破窗理论是一个悖论。
学会了这种思维方式,下面看几个破窗理论的变种:
比如:1、德国经历二战、日本遭到原子弹轰炸,后来都发展的很快很好,所以有破坏更促进发展;2、如果机器太好的话,机器就会替代工人,工人就会没工作可做;3、老人不早点退休,不把职位让出来,年轻人就不会有工作;电灯的出现,蜡烛工人的工作减少了。4、很多环保主义者反对用大量的塑料来包装食物,因为这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如果上面的问题,你都能很好的反驳并说的有理有据,恭喜你,说明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经济学思维了。
试着回答上面的几个问题:1、换一个角度,如果其他国家也想像德国、日本那么高速的发展,是不是也得经历一次二战、或者先挨几个原子弹?当然不是了,听起来就很荒谬,所以破坏不是繁荣的必要条件,这两个国家如果不遭遇那些灾难,资本会积累的更丰富,经济基础会更好。可能有人会说没这样沉重的教训,可能不会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经济等发展中去。试想:这样的破坏和教训带来的经济发展真的比没破坏的情况下正常发展来的快吗,积累是财富更多吗?退一万步来说,即便真的如此,也不是破坏本身导致的发展,而是吸取教训的功劳,那么完全可以从别的地方,别的国家,别的事情上吸取教训呀,非要以那么沉重的代价来促进发展吗?2、目前有先进的挖土机等机器,假设我们不用这些机器,改用人工挖土,那么社会会变得更富裕,还是更贫穷?答案显而易见。3、蜡烛工人可以去干其他的工作,他们不会永远失业,老人不退休,年轻人也可以去干别的工作,工作是干不完的。这样整个社会积累的财富只能更多,而不是更少。但是其它的工作是什么?没人能说出来,这得靠想象。4、如果多用塑料袋是会造成塑料的浪费,但是不用的话会造成食物的浪费、食物保存时间的缩短。孰轻孰重?
简简单单一个理论就可以套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后会分享更多的经济学案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24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