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字。文章较长,建议先收藏再阅读。
目录
一、的概念定义
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
三、支付加班费的是个伪命题
四、的合理化
五、收入的三个来源
六、一切租皆来源于权力
七、快速致富的唯一途径
八、一个三层架构的简明政治经济学框架
九、三层架构的两个现实案例
十、乌合之众的囚徒困境
十一、通往囚徒困境之路A:精神焦虑
十二、通往囚徒困境之路B:内在成就动机
十三、机会成本和边际效用原理
十四、通往囚徒困境之路C:信用货币和债务危机
十五、作为一种牺牲
十六、智猪博弈
尾声、国富之路
一、的概念定义
要讨论问题,需要先定义清楚核心概念。不然,便必然出现“偷换概念”和“稻草人攻击”等诡辩。
所谓的严格定义,或者狭义定义,是工作者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时间从早9点到晚9点,并且未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对超出8小时工作制之外的加班时间获得加班费补偿。注意后半句不依法支付加班费必须是狭义定义的要件,否则就是个伪命题,稍后我们将证明这一点。
为了更加全面和充分地论证,我们还将推广的定义,假设其可以合法化,在此种情况下,进一步讨论其合理性。
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
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对严格定义下的必须不依法支付加班费这一点避而不谈。不过我们马上就要证明,只有不依法支付加班费的才是真正的,才是支持者所想要支持的。一旦依法支付加班费,这个原命题就不存在讨论的必要了。
要证明这一点很简单,只需要了解一个简单的经济学知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
李嘉图是一位英国的经济学家。在他出版于年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他发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学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把你的工作分给一个即使是各方面都不如你的人,也可以同时增加你们双方的福利。这个道理就叫做比较优势原理。
举个例子。你和张三都很优秀,既会生产面包,又会生产牛奶。而你比张三更优秀。生产个面包,张三需要5小时,你只需要3小时。生产20斤牛奶,张三需要4小时,而你只需要2小时。
考察你俩单打独斗的情况。假设你们都用60小时生产面包,60小时生产牛奶,那么你的劳动成果就是个面包和斤牛奶,张三的劳动成果是个面包和斤牛奶。你们创造的财富总量是个面包和斤牛奶。
如果你俩合作分工。你只生产牛奶,而让张三只生产面包。这样的话,经过个小时,你将可以生产出斤牛奶,而张三将生产出个面包。你们创造的财富总量将会变成个面包和斤牛奶。
下面算一算分工情况下的财富总量对你俩而言是不是都增加了。
对你的生产力水平而言,个面包等价于30斤牛奶。因而对于你,分工前个面包和斤牛奶等价于斤牛奶,或者个面包。分工后个面包和斤牛奶则等价于斤牛奶,或者个面包。显然,对你而言,分工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再考察一下张三的看法。对张三的生产力水平而言,个面包等价于25斤牛奶。因而对于张三,分工前个面包和斤牛奶等价于斤牛奶,或者个面包。分工后个面包和斤牛奶则等价于斤牛奶,或者个面包。显然,在张三看来,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分工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可见,虽然你样样都比张三强,但是在你擅长的两种工作中,总有一个更擅长的,这就是比较优势。把另一个工作分给张三,虽然他干的比你差,但是你们合作分工后创造的财富总量仍然会比各自单干要更多。
对此,经济学家米塞斯在他的著作《人的行为》中这样总结道:“这就表明,分工有利于参与分工的各方。较有才智的、较能干的、较勤勉的人和才智较差的、能干较差的、勤勉较差的人合作,结果双方都有利。从分工得来的利益总是相互的利益。”
三、支付加班费的是个伪命题
回到的话题。
先问一个问题:即使以最低限度的工作时间计算,不考虑更长时间的、12x12、+7等等变体,按照《劳动法》规定,应该额外补偿多少加班费?
.icu网站的作者已经计算过了:依法需要支付2.倍的工资。也就是,企业需要额外补偿员工1.倍的工资作为加班费。
那么,如果企业已经准备了额外的1.倍工资的加班费,根据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为何不用这些钱再雇佣多几个人,或者雇佣一个强于现有员工的人,或者雇佣两个稍弱于现有员工的人,让他们彼此合作分工,在总产出上超出让当前员工一个人当两个、三个人用所能创造的产出?
所以,只要支持,无论多么雄辩的言辞,都必须对依法支付加班费这一点避而不谈,因为谈这个问题就会有三点尴尬:
第一,要么支付加班费购买,证明自己在经济学原理上很愚蠢;
第二,要么摊开明说就是需要不付加班费的,这又明显是知法犯法;
第三,当然在这事上没有谁真把法律放眼里,但如果耿直地讲“兄弟,要啊,没加班费”,这样就失了仁义,人心散了,队伍还怎么带?
显然,没有人希望自己被证明是愚不可及、知法犯法、不仁不义。这就需要偷换概念。你和我谈利益,我和你谈理想;你和我谈法律,我和你谈感情;你和我谈分享,我和你谈奉献。
结论:企业不会把合法的作为常态制度,因为这在经济学原理上违背企业自身的利益。因此也就证明了,引起争论的,也就是本文第一节所提出的严格定义的,必须是非法的,也就是没有加班费的。
本文以下所出现的都将使用第一节所严格定义的,即没有加班补偿的。
四、的合理化
合理化,就是给一件事找到一个足以说服别人的理由。来看一下:
沙雕逻辑A)(因为)没加班费,(所以)兄弟,要啊。
偷换概念B)(因为)才是奋斗,(所以)兄弟,要啊。
诉诸利益C)(因为)为了手里的股票期权早日变现,(所以)兄弟,要啊。
参与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起草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想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聪明如斯,必定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发声者为何舍弃更加有效的“诉诸利益”,却要顾左右而言他呢?
为了揭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谈谈经济学里一个稍微有点难的概念,“租”。
五、收入的三个来源
翻开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出版于年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就会看到亚当斯密对于收入来源的精彩论述。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任何人,无论干什么,其获得的收入,都有且只有三个来源。这三个来源分别是:工资,利润和地租。
通过劳动,更具体的说是生产,所获取的收入,叫做工资。
通过投入资本,所赚取的收入,叫做利润。
通过把拥有的土地出租,所赚取的租金,叫做地租。
简单讲,劳动产生工资,资本产生利润,土地产生地租。
任何人的收入,都会由这三者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而成。比如你家房东,在外企上班,业余时间炒炒股,那么对于他而言,房租收入是租金,炒股收入是利润,上班收入是工资。
复杂之处在于,正如亚当斯密所指出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收入属于各别的个人时,其区别易见;但在属于同一人的场合,就不免相互混同,至少,在日常用语上,是如此。“
他还给出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有土地的乡绅,可以自行经营土地的一部分。他收回耕作费用后,便须以地主的资格获得地租,以农业家的资格获得利润。可是,对于这全部收益,他往往笼统呼之为利润,于是,把地租利润混同了。(亚当斯密《国富论》)
六、一切租皆来源于权力
让我们向前推进一步。当人类经济脱离农业,开始进入工业经济,以及90年代后开始进入信息经济之后,我们需要把亚当斯密的框架升级一下。主要的改进是,扩展“租”的概念,把它从单纯的地租扩大到其他可以产生“租”的东西上去。我们可以把所有的“租”分成三类:
第一,暴力(物理力量,政治权力的基础之一)可以产生租。吴思在他年出版的《血酬定律》一书中已有颇多论述。
第二,金钱(信用货币)可以产生租。信用的反面是债务,债务的偿还靠强制,强制的终极是暴力。为何同样是金钱的运用,有的时候产生的仅仅是一般利润,而有的时候则可以获得暴利呢?暴利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包含了超额利润的来源——租。无论是高炮,还是55超级高炮,都是血淋淋的实例。(关于高利贷足够另写一篇了,此处不展开论述)
第三,认知(道德观念、思维盲区、信息缺失、不对称)可以产生租。比如电商平台,或者交易所,他们赚的钱是买卖双方交易的佣金,这就是“租”。比如中国人爱买房子,无论是结婚必须买房,还是丈母娘逼你买房,总之这些形形色色的观念就给高入云天的房价贡献了一部分的“租”。又比如网上大家爱讲的一个词,“智商税”,像戴比尔斯公司精心包装的“一颗恒久远,爱情永流传”,本质上也是一种“租”。为什么有些成功人士总爱出来讲话呢?因为他们的商业模式里,收入的主要构成就是“租”,那么他就需要不断给小白们洗脑,刷新他们的认知,以便源源不断地从他们身上收租。
归纳一下,这三类可以产生“租”的东西,其实也正是未来学大师托夫勒在他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的著作《权力的转移》中所指出的三种权力来源。因此,从本质上讲,一切租,皆源于权力。
有了这个理论基础,我们就可以讲一讲“快速致富”(又称“暴富“)的原理了。
七、快速致富的唯一途径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讲的很明白,在这三种收入来源中,工资的水平一般会保持在维持劳动者基本生存以及延续后代所需的标准上,绝难有超额的获得;利润的水平,由于自由市场竞争的关系,一般也会围绕社会普遍投资回报率波动,绝难长期高于平均利润;而所有剩余,将全部会成为“租”(当然,在现代商业活动中,这“租”可能名义上仍会被叫做“利润”,或者坊间讲的“超额利润”)。
“租”就像黑洞,可以吸收一切剩余价值。借用亚当斯密的话说,就是,“租”的高低,完全不按照比例于“地主”的成本,也不按照比例于“地主”所能收取的金额,而是按照比例于“承租人”所能支付的金额。而产品送往市场后,则其普通价格必须足够补偿该产品上市所必要的资本和普通利润。然而如果普通价格超过这个限度,则剩余部分就自然会转移为“租”。如果不超过限度,则产品虽然可以有市场,但是不能提供“租”。而价格是否可以超过限度,则决定于需求(根据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值论便可进一步推知,刷新消费者认知、扩张消费者需求可以提高“租”)。
所以说,想“快速致富”,靠拼死拼活挣工资不行,靠如履薄冰的投资回报也不行,关键是要靠进入高租值的行业收租(寻租和收割)。而成为收租者需要什么条件?那就是获得前面讲的三类权力,即掌握暴力工具赋予的独占权,或者运用债务工具锁定交租者,或者掌握话语权不断刷新大众的认知。
八、一个三层架构的简明政治经济学框架
现代全球社会政体、经济模式和各种复合治理结构眼花缭乱,让我们删繁就简,引入一个简单的框架。在这个框架里,我们抛开工程师、设计师、律师、医生等等这样的职业概念,也抛开农民阶级、工人阶级、中产阶级等等这样的阶级概念,而把整个经济社会系统划分为三层:
第一,最底层的“大众”。在这一层,活跃着四种角色:生产者,消费者,投机者,投资者。这一层的玩家所赚取的,是劳动工资收入和资本利得收入。
这一层的玩家受到普遍的市场规则支配。比如投入产出、供需关系、边际成本、边际效用等等。
角色的划分也并非泾渭分明,主要原因是人类概念的不精确性。比如投机者和投资者,通常而言,人们都喜欢标榜自己是投资者,而嘲讽其他人是投机者。
这群占人群最大比例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天不辞辛劳、忙忙碌碌,不过维持生存和繁衍;但是一旦不再安分守己,试图冒险加杠杆博取超额收益,往往沦为上层掠食者收割的对象。
第二,向上一层,是“代理人”。这一层的关键特点就是,他们靠“租”为生,而不再是工资或普通投资利润。
代理人往往由大众玩家晋级而来。如果触犯了庄家,也有可能被打回最底层。在现实社会中,这群人可以以各种面目出现。一个明星企业家,其本质可能是背后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第三,最顶层是“庄家”。庄家最重要的是掌握终极的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力。
为什么庄家不亲自下场,而是要“收买”(之所以用“收买”而不是“雇佣”,是对应于代理人的主要收入是租而不是工资而言的)一群代理人来操盘呢?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和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BruceBuenodeMesquita在年出版了一本书叫做《独裁者手册》。按他的理论,庄家要维持其地位,最关键的就是团结一个小的代理人同盟。这个同盟不要太大,这样就方便收买。保持底层大众晋级为代理人的可能性,这样就让代理人有危机感,避免代理人联合起来挑战庄家的地位。
代理人为什么要依附于庄家?因为他们收租的权力来源,是庄家制订的游戏规则赋予的。庄家拥有的这种能够给代理人赋予权力的权力,可谓是一种“超权力”(hyper-power),或者“元权力”(meta-power)。
九、三层架构的两个现实案例
一个案例在当代美国。
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里奥有一个科普视频叫做《经济机器是如何运行的》。在这个30分钟的短片里,他生动地阐述了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的全球经济是如何周期波动,以及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对抗“去杠杆”周期的衰退。
但是达里奥没有点透的是,既然明明白白的可以看出,之所以出现短期经济周期和长期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是因为我们使用信贷来驱动经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人为制造了波动,然后再努力对抗波动,从而得到了超发货币的必然结果,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摆脱信贷驱动的发展模式呢?
因为只有波动,收割者才有收割的机会。也只有去杠杆,发钞者才有超发的机会。
正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大师米塞斯在他的巨著《人的行为》中所讲的,今天我们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已经腐败了,这个词本来应该指超发货币,但是今天人们却会把超发货币但没有引起物价飞涨视为没有通货膨胀。人们得到了安慰,问题得到了掩盖。财富完成了悄悄地转移,代理人们收获了超额利益(“租”),更加唯美联储及其所代表的庄家的马首是瞻。
就算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哈耶克教授把凯恩斯爵士的经济主张从经济理论上批的体无完肤,也丝毫不妨碍庄家对爵士的政策建议的喜爱和实施,因为这可以制造经济波动和周期,而波动和周期,就是庄家和代理人收割的盛宴。
很多网友一看达里奥的视频,就说达里奥错了。他们说,因为达里奥讲的是凯恩斯,凯恩斯是错的,所以达里奥错了。恰恰相反,是网友错了。打个比方,凯恩斯说,吸烟好,于是大家都吸烟,达里奥说,人们是这样吸烟的,网友说,吸烟不对,所以达里奥错了。
上面讲的这个三层架构,并不只是一个经济学框架,而是一个政治经济学框架,因而其适用性超越经济模式的变迁和尺度,可用于分析不同时代、不同规模、不同模式的经济系统的博弈结构。让我们再看一个近代中国的案例。
年,毛润之同志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叫做《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在这篇短文里,他精准描绘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阶级构成。斗转星移,时至今日,世界形势和社会结构都有不少变迁,但以三层架构的分析框架对照作者雄文,可以看到在那个时代,作者所指出的关键要害,正是代理人阶层,彼时主要构成成分是大地主以及大买办。而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实质上仍然和半无产、无产阶级一样,都属于三层架构中的底层“大众”。正是靠着准确的洞察,作者得以团结应该团结的人,反对应该反对的人,进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十、乌合之众的囚徒困境
底层“大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盘散沙,不易有效地联合起来。关于大众群体“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的特点,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他出版于年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有详尽的阐述。
庄家对付他们,最有效的工具就是博弈论。
博弈论这门学科是由多才多艺的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在年所创立的。博弈论有一门专门研究博弈参与者彼此不能形成联合,而是彼此竞争的非合作博弈,这门学问的集大成者叫做约翰·纳什。这些彼此竞争的人展开博弈,最后会走向一个注定的结局,这个结局有一个名字叫做“纳什均衡”。有一个很有名的、很多人听说过的纳什均衡叫做“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向我们指出了,博弈的参与者出于对自己有利的理性选择,最后可能会导致一个对彼此都不好的最坏的结局。形象的比喻就是,两个彼此被隔离、不能联合串通的囚犯为了获得减刑,纷纷向警察揭发对方的罪行,结果双双收获了最重的刑罚。
智慧的东方劳动人民早就把这个原理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文化和语言系统里了,复杂艰深的原理浓缩成了八个汉字: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而,是劳动者的“囚徒困境”,也是企业的“囚徒困境”。
十一、通往囚徒困境之路A:精神焦虑
一个有些讽刺的事实是,在凯恩斯主义愈加成为当代世界流行的经济政策和现实诠释的今天,凯恩斯爵士本人的一项预言却背离现实越来越远。他曾预言说,到年,人们将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不再需要拼命工作赚钱,每天只需工作3小时,获得大量的空闲时间。而显然,今天大多数的工作者,每周工作时间更长,更加忙碌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2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