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哪家医院的皮肤科好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kuaixun/47085.html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年5月8日-年3月23日)出生于奥地利,是英国知名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及社会思想家之一。
今天是哈耶克逝世28周年纪念日。虽然,伴随着哈耶克预言的实现——计划经济和极权体制在全球的普遍性失败,哈耶克早已进入先知的殿堂。然而,对通往奴役之路的警觉,不过是哈耶克思想的一支火苗,而远非全部。如果我们把哈耶克仅仅理解为“自由主义的旗手”,人类距离真正的自由就还很遥远。
01警惕“社会的名义”
哈耶克特别敌视的一个词,是“社会的”。
“我本人对‘社会的’一词的用法如何从感到有些厌恶的态度变成一种公开的敌视,使我将它视为一种现实的危险,我在此解释一下原因或许不无益处……”
他专门用一整篇文章来探讨这个词汇,并且一开头就感叹:“除了在哲学和逻辑学领域,恐怕极少存在着用一整篇论文只去探讨一个词的含义的情况。”
哈耶克所不满的是“社会的”是一个天然的褒义词。“社会的”等于道德的,自带正义光环。
英文Social和汉语“社会的”固然有些差异,但是也有着重要的相同点,否则老辣如冯克利这样的翻译家就不会这样译了。在汉语中,让哈耶克“公开敌视”的Social有三个对应的词:一是社会的,二是公共的,三是人民的。
国内公认的一流翻译家:冯克利
我们也许已经注意到:不管什么东西,前面加了“社会”(或“公共”),就变成了道德的,正义的,极度重要的。比如社会利益、社会责任、社会公正、社会服务……
“社会责任”一词在这些年来尤其流行,媒体特别喜欢强调企业不仅要追求“商业利益”,也要兼顾“社会责任”,这让人莫名其妙,难道企业追求“商业利益”不是在肩负“社会责任”吗?难道努力服务消费者不是在尽“社会责任”吗?
经济学家张维迎就曾严厉批评过“社会责任”的说法,他说,企业好好赚钱,就是在尽最大的社会责任。张维迎的原文是这样的:“利润,是社会考核企业,或者说考核企业家是否真正尽到社会责任的最重要指标。”(摘自《市场的逻辑》)
张维迎教授
02“社会利益”VS“私人利益"
哈耶克愤怒的是“社会的”这个词占据了道德高地,义正词严却又面目模糊,谁也说不清它是什么意思。其实,汉语中以“社会”为前缀的词汇也同样面目模糊,多少人的利益算“社会利益”?什么叫“社会责任”?“社会公正”是什么意思?多大的问题算“社会问题”?还有“社会良心”是谁的良心?
哈耶克把“社会的”这个词视为一种“现实的危险”,这种警惕我们心领神会。我们注意到:“社会的”(或者“公共的”)好像天然的高于“私人的”、“个人的”,可以天然地要求后者为了它而妥协甚至牺牲。
“社会的”、“公共的”一定高于“私人的”、“个人的”吗?
“社会的”、“公共的”一定比“私人的”、“个人的”更道德、更正义、更正确吗?
“社会的”、“公共的”就不会是丑恶的、错误的、贪婪的吗?就不会像怪兽一样吞噬“私人的”、“个人的”吗?
哈耶克亲身经历了社会吞噬个人的时代。他在举世左转的时代写下了《通往奴役之路》,也写下了他对“社会的”的警惕。
03什么是"社会公正"?
让哈耶克尤其不爽的一个词是“社会公正”。
听起来含义模糊的“社会公正”一般指向的其实是“分配公正”——就是今天的各路公知们大力推销的“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的灵丹妙药。这一点在哈耶克的时代和今天没有太大变化。
哈耶克与米塞斯
他在许多篇文章中都对这个概念进行了批判。让我们来看哈耶克本人是怎么说的:
让每个人自由地选择职业,自由地打算生产什么或提供什么服务,这与分配公正是不能并存的。只有在没有个人自由和个人决定的制度中,分配的公正才有可能普遍得到实现。分配的公正不但要求取消个人自由,而且要求贯彻一套不容争议的价值,换言之,即实行一种严密的极权统治。
那些渲染贫富差距悬殊的媒体人,那些鼓吹政府有责任进行二次分配的公知们,实在是有必要听一听哈耶克的批评声。
04人类的无知与局限
哈耶克最打动我的,是他作品中呈现出的两个关键词:“无知和局限”。
一位前辈曾经告诫我:不要批评别人的无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经济学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提醒人们人类的无知。
哈耶克认为:劳动分工的本质就是知识分工。千万年来,每个人都在自发地运用零散的、独有的、不可言说的知识,以价格为唯一信号进行分工交易,并促成人类的进步与繁荣。
无论曾经的苏联拥有多少专家,无论今天的世界拥有怎样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无论经济学发展到怎样的地步,我们面对由无数行动的人所组成的复杂的市场,每一个个人(包括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每一个组织(包括政府)都是相对无知的,都只能掌握(作为一个整体的市场的)片面的信息,如果试图用集权的方式去控制市场,那就是忽视了自己的无知,就是把盲人摸象当成了运筹帷幄。
忽视自己的无知,迷信于“科学和理性”而去干预甚至控制市场的各种政治实验,给人类造成了无数的灾难,以至于“亩产万斤”居然可以和饿殍遍地并存。经济学的意义之一,就是提醒我们铭记自己的无知,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市场面前心怀谦卑。
因此,必须制止对科学和理性的滥用,唯有依靠个人自发决策的市场分工,才能充分利用最稀缺的资源:知识。
诺奖演说《知识的僭妄》:经济学诺奖是个错误
如果人们“奋其私智不师古”,“敢叫日月换新天”,迷信权力借助“科学”就可以通过干预甚至控制市场来实现“社会公正”、“收入平等”等一个个美妙的口号,奴役之路就近在眼前。
有些政客每次信誓旦旦地宣称要解决各种问题和提出的一个个宏大的计划,但站在权力巅峰的人容易忘记自己的无知和局限,站在权力的山脚下,仰望他们的民众也容易忘记人类的无知和局限。
05自发秩序:复杂科学不可理性设计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断膨胀的大政府让蔑视经济学原理的人们增加了干预经济的信心。各种干预经济的律法和政策层出不穷。
哈耶克提出:生物、气象、制度等主体,都是由“数量庞杂的元素”经由“动态的群体选择”,在“亿万年的竞争互动中”自发演化而来的。
因此,经济学、心理学等复杂系统(或复杂科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通过数学模型精确预测,更不能以人的理性进行设计。
哈耶克研究脑神经的专著《感觉的逻辑》
06扩展秩序:竞争是一种发现程序
进化论认为,在亿万年的进化竞争中,某种生物会因为优势的遗传特征,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繁殖机会,从而壮大自己的种群。
其实,人类社会中的个人、企业与国家,以及观念、伦理和制度,也一直处在激烈的竞争中。人类无法预知什么是真正的“优秀和正确”,只有通过充分竞争,“优秀和正确”才可能脱颖而出,并且繁衍扩增。扼杀公平竞争的社会,就是在扼杀自己的未来。
世界正在发生巨变的今天,是坏秩序卷土重来,还是好秩序开出文明之花?为什么哈耶克的声音在今天听起来仍然让人心有戚戚焉?也许是因为他所感受到的那种“现实的危险”,从未远离我们。
-END-
本文来源于齐亮说(ID:qiliangshuo),并参考《哈耶克十大思想
哈耶克逝世28周年纪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2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