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医治吗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好男人,妇女造?
为什么这个时代、大城市的剩女现象如此突出?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就两个原因:一是需求大于供给;二是交易成本过高。先看看需求大于供给。这里的需求是指女性对婚姻(而非男人)的需求大大增加了,特别是在特大城市,“需求”增量极为可观。
剩女通常会抱怨:“好男人都结婚了!”
那么好男人都结婚了么?请看这篇论文:
这篇论文的关键词是:婚姻溢价、相夫效应和选择效应
摘要是:
本文利用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研究我国男性工资婚姻溢价及其产生的原因。本文发现在控制相关特征变量之后,在婚男性工资比非在婚男性工资显著高出6.8%。究其原因,本文发现我国的男性婚姻溢价无法使用婚后家庭内部专业化分工、男性婚后责任感增强以及女性选择优秀的男性作为配偶来解释,但是可以由妻子的“相夫”特征所解释。这一发现传递出正能量,同等条件下已婚男性收入更高,不是因为好男人都结婚了,而是因为结婚了,他才成为好男人。
“好男人都结婚了”是网络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劳动经济学对男性工资的经验研究为这个说法提供了丰富的证据:在控制相关特征变量之后,已婚男性的工资显著地高于单身男性,这一现象被称为男性婚姻溢价。据Schoeni()对多个国家婚姻溢价现象的研究,各国男性婚姻溢价一般介于3%—31%。
对于男性婚姻溢价产生的原因,文献给出了两种解释:其一,婚姻是因,婚姻溢价是果,即婚姻提高男性生产力;其二,男性的某种不可观测的生产力是因,婚姻和婚姻溢价是果,即某些男性具备不可观测的生产力导致他们更容易结婚并获得更高的工资。经济学家将第一种解释称为婚姻的生产力假说,具体影响机制是已婚男性可以从家庭性别分工中获得间接收入。这一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由BeCker()提出,他认为婚姻有利于家庭内部专业化分工,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由于女性在家庭劳动方面比男性更有优势,因此男性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人力资本积累上,即婚后的家庭分工提高了男性的生产力,这一机制被称为“家庭分工理论”。经济学家将第二种解释称为婚姻的选择性假说,该假说认为并非是婚姻导致男性婚姻溢价,而是已婚男性原本就具有较高的不可观测的生产力,只是女性选择了拥有这种不可观测生产力的男性作为结婚对象,从而表现出婚姻溢价,文献称之为婚姻的“选择效应”。
但中国是哪一种情况呢?这个问题需要研究,因此作者利用—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研究我国男性工资婚姻溢价及其产生的原因。本文发现在控制相关特征变量之后,在婚男性工资比非在婚男性工资显著高出6.8%。究其原因,本文发现我国的男性婚姻溢价无法使用婚后家庭内部专业化分工、男性婚后责任感增强以及女性选择优秀的男性作为配偶来解释,但是可以由妻子的“相夫”特征所解释。这一发现传递出正能量,同等条件下已婚男性收入更高,不是因为好男人都结婚了,而是因为结婚了,他才成为好男人。
具体而言,这篇文章的5个励志发现如下:
第一,在控制了工作经验、受教育年限、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单位规模、时间效应和省份效应等特征变量的条件下,我国男性的婚姻溢价为6.8%。
第二,我国男性的婚姻溢价无法由“家庭分工理论”解释。本文运用“中介作用”模型来验证我国男性的婚姻溢价是否可由“家庭分工理论”来解释,即检验婚姻是否通过减少了男性家务时间导致了其工资水平提高。实证结果是,婚姻状况对男性的家务劳动时间呈不显著的负向影响,Sobel检验结果无法拒绝“不存在中介效应”原假设,表明婚姻没有通过减少男性家务时间提高其工资。
第三,我国男性的婚姻溢价无法由“男性婚后责任感”所解释。本文分别以男性每周工作的小时数和家庭人口规模作为男性婚后责任感的代理变量,使用OLS估计和2SLS估计发现,“男性婚后责任感”对男性工资没有显著的影响,因而,婚后责任感无法解释男性的婚姻溢价。
第四,在婚姻与男性婚姻溢价的关系中,我们发现妻子的受教育年限和收入水平显著地正向影响其丈夫的婚姻溢价。为了区分这是妻子的“相夫效应”还是妻子的“选择效应”导致的,我们引入女性身高低于厘米的虚拟变量,发现女性身高过于矮小影响其在婚姻市场的竞争力,但在控制男性特征变量之后,主效应模型和饱和模型都表明女性身高过于矮小不影响其丈夫工资水平。这说明“选择效应”对男性工资婚姻溢价没有解释力。妻子“相夫”能力相关变量——妻子的受教育程度和妻子的收入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其丈夫的工资水平,且不受妻子身高过于矮小的影响,则说明“相夫效应”可以解释男性的婚姻溢价。
第五,在稳健性检验中,我们分别估计婚姻溢价的干预效应模型和婚姻持续时间对男性工资收入的回归,结果如下:(1)干预效应模型进一步支持男性婚姻溢价不能用“选择效应”来解释。(2)在婚姻持续时间对男性工资收入的回归中,发现婚姻初期(0-3年),男性婚姻溢价无异于零;对3年以上的婚姻,则婚姻持续时间越长,溢价越高。这一证据起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说明女性没有选择统计上不可观测生产力更高的男性作为配偶;二是间接支持了男性婚姻溢价是妻子“相夫效应”的结果,因为妻子提供信息、参与决策、帮助丈夫扩大社交网络等“相夫”作用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发挥效果,因而,婚姻持续时间越长,男性溢价越高。
我们的结论非常励志——在同等条件下,已婚男性收入更高,不是因为好男人都结婚了,而是因为结婚了,有了妻子的“相夫”,他才成为能够赚取高工资的好男人。这也印证了一句非常流行的话“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位成功的女人”。
作者开展该研究的动机和背景:
我们认为,已有研究可能存在两个不足:一是识别方法上的不足;二是对中国的情况研究不足。对于后者,我们无须赘述,前期文献使用的样本多是来自西方国家,对婚姻溢价形成机制分析仅围绕“家庭分工理论”和“婚姻选择效应”展开,而对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妻子“相夫教子”和男性婚后“责任感”对婚姻溢价的影响并没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21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