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曼昆教授的《经济学原理》。
笔记第一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一)
笔记第二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二)
笔记第三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三)
笔记第四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四)
笔记第五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五)
笔记第六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六)
笔记第七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七)
笔记第八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八)
笔记第九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九)
笔记第十部分链接:《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十)
第七篇深入研究的论题
第21章:消费者选择理论
1.预算约束:消费者能买得起什么
预算约束线表示消费者在某种既定收入时能买得起的物品的各种组合。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两种物品的相对价格(一种物品与另一种物品的价格之比)。
2.偏好:消费者想要什么
1).用无差异曲线代表偏好
如果两种组合同等程度地适合消费者的爱好,我们说,消费者在这两种组合之间是无差异的。无差异曲线就是一条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曲线。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等于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替代另一种物品的比率,这个比率称为边际替代率。由于消费者偏好更多的某种物品,因此他对较高无差异曲线上各点的偏好大于较低无差异曲线上的各点。
2).用无差异曲线的四个特征
大多数无差异曲线有四个特征:消费者对较高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低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无差异曲线不相交;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3).无差异曲线的两个极端例子
当两种物品很容易替代时,边际替代率不变,无差异曲线都是直线。当无差异曲线为直线时,我们说这两种物品是完全替代品。
当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时,这两种物品是完全互补品。
3.最优化:消费者选择什么
1).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消费者可以达到的最高无差异曲线的正好与预算约束线相切的那条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被称为最优点。在最优点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两种物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两种物品的相对价格)。因此,消费者选择的两种物品组合要使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
相对价格是市场愿意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而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在消费者最优点,消费者对两种物品的评价等于市场的评价。
2).收入变动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如果两种物品是正常物品,消费者对收入增加的反应是购买更多的这两种物品。如果一种物品是低档物品,消费者会减少该物品的购买量。
3).价格变动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当一种物品A价格下降时,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而且斜率发生变化。消费者从原来的最优点移动到新最优点,这改变了他对两种物品的购买量:对A的消费量增加了,对组合里的另一种物品B的消费量减少了。
4).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一种物品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沿着无差异曲线变动到不同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所引起的消费变动;收入效应是向更高无差异曲线移动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5).需求曲线的推导
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在每一种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我们可以把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作为由他的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引起的最优决策的总结。例如,当物品A价格下降时,消费者的的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由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消费者购买的物品A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增加,这正是需求曲线所反映的关系。因此,消费者选择理论为消费者需求曲线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4.三种应用
1).所有的需求曲线都往右下方倾斜吗
需求定理是指,当一种物品价格上升时,人们对其购买量减少。它反映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上。但是,就经济理论而言,需求曲线有时会向右上方倾斜。换句话说,消费者有时会违背需求定理,在一种物品价格上升时购买更多。
以土豆和肉为例。土豆是一种非常低档的物品。当土豆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变穷了。收入效应使消费者想少买肉而多买土豆。同时,由于土豆相对于肉变贵了,替代效应使消费者想多买肉而少买土豆。但是,在这种特定情况下,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结果,土豆价格上升的结果是消费者少买肉,多买土豆。
经济学家用吉芬物品来描述这种违背需求定理的物品,表示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2).工资如何影响劳动供给
工资增加,同时带来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当工资增加时,相对于消费而言,闲暇变得更昂贵了,这就鼓励人们用消费替代闲暇。换句话说,替代效应使人们因为更高的工资而更勤奋地工作。收入效应是指,当工资增加时,人们的情况变好了,将移动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只要消费和闲暇都是正常物品,人们就倾向于用这种福利增加来享受更高消费和更多闲暇。换句话说,收入效应导致人们减少工作。
最后,工资增加会导致人们工作更多还是更少,经济理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预期。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人们就增加工作;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人们就减少工作。
3).利率如何影响家庭储蓄
利率上升既有替代效应也有收入效应。就替代效应而言,当利率上升时,相比年轻时的消费,年老时消费的成本变低了。因此,替代效应使年老时消费得更多,而年轻时消费得更少。换句话说,替代效应使储蓄增加。就收入效应而言,当利率上升时,人们的状况改善,移动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只要两个时期消费的都是正常物品,人们就倾向于用这种福利增加来在两个时期中享受更多消费。换句话说,收入效应使储蓄减少。
如果利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储蓄增加;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储蓄减少。因此,消费者选择理论表明,利率上升既可能鼓励储蓄,也可能抑制储蓄。
5.结论:人们真的这样想吗
消费者选择理论并不想对人们如何做决策提供一种精确的描述,它只是一个模型。模型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
消费者知道他们的选择要受到自己财力的约束。而且,在这些约束为既定时,他们会尽其所能达到最高满足程度。消费者选择理论试图用清晰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来描述这种隐含的心理过程。
第22章:微观经济学前沿
1.不对称信息
人们在获得与相互影响相关的知识上的差别被称为信息不对称。
1).隐蔽性行为:委托人、代理人及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在一个人,即所谓的代理人代表另一个人,即所谓的委托人完成一些工作时出现的问题。如果委托人不能完全监督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就倾向于不会像委托人期望的那样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委托人就要试图用各种方法鼓励代理人更负责地行事,比如更好的监督、高工资、延期支付。
2).隐蔽性特征:逆向选择和次品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当市场交易的一方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逆向选择的例子有二手车市场、劳动市场、保险市场。
3).为传递私人信息发信号
市场以很多方式对不对称信息问题做出反应,发信号就是其中之一。发信号是指有信息的一方仅仅为了获得信任而披露自己私人信息所采取的的行动。
4).引起信息披露的筛选
当无信息的一方采取行动以引起有信息的一方披露私人信息时,这种现象称为筛选。
5).不对称信息与公共政策
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导致市场不能使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这在一些情况下要求政府有所作为,但以下三个事实使这个问题复杂化了。第一,私人市场有时可以用发信号和筛选的组合,从而依靠自己解决不对称信息问题。第二,政府也并不比私人各方拥有更多信息。第三,政府本身也是一种不完善的制度。
2.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政府如何运作。
1).康多塞投票悖论
民主在试图选出最好的结果时会遇到一些问题。按常规来说,我们期望偏好表现出所谓传递性的特征:如果A优于B,B优于C,那么,我们期望A会优于C。康多塞悖论是指民主的结果并不总是遵照这个特性。
比如三个人(甲、乙、丙)要在三个地方(A、B、C)里选一个地方去旅游。甲的排序是A>B>C,乙的排序是C>A>B,丙的排序是B>C>A。如果组织的选举是在A、B里选一个,甲乙会选A,丙选B,获胜的是A。如果选举是在B、C里选一个,甲、丙选B,乙选C,获胜的是B。如果要在A、C里选一个,乙、丙选C,甲选A,获胜的是C。
康多塞悖论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狭义的结论是,当有两种以上的选择时,确定议程(也就是决定投票顺序)会对民主选举结果产生影响。广义的结论是,多数投票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社会真正想要什么结果。
2).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是一个数学结论,它表明在某些假设条件之下,没有一种方案能把个人偏好加总为一组正当的社会偏好。阿罗不可能定理认为,无论社会在把其成员的偏好加总时采用哪一种投票方案,作为一种社会选择机制,它在某些方面都是有缺陷的。
3).中值选民说了算
中值选民定理是一个数学结论,表明如果要选民沿着一条线选一个点,而且每个选民都想选离他最偏好的点最近的点,那么,多数原则将选出中值选民最偏好的点。
中值选民定理有两个含义。第一,如果两个政党各自努力使自己当选的机会最大化,它们就要使自己的立场接近中值选民。第二,少数人的观点不会被过多重视。
4).政治家也是人
利己是政治活动者的强大动机,正如它是消费者和企业所有者的动机一样。一些政治家的动机是想再次当选,为了加强他们的选民基础而愿意牺牲国家利益。另一些政治家的动机只是贪婪。
3.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中将心理学的观点考虑进来的分支学科。
1).人们并不总是理性的
现实的人们并不总是理性的。对人类决策过程的研究发现了人们会犯的系统性错误:过分自信、过分重视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细枝末节、不愿改变自己的观念。
2).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2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