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本质44


白癜风那些药最好 http://m.39.net/pf/a_4780765.html

三、如何正确看待理解现代经济学

正确、准确看待和深刻理解、领悟现代经济学,能帮助人们很好地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不同经济情景、不同经济人行为及不同制度安排下的各类经济问题。现代经济学中的不同学派、不同理论本身就说明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针对性、普适性和一般性。当经济环境不同,当然就需要采用不同的假设和不同的具体模型设定,只有这样,所建构出来的理论才可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和个体的经济行为,更重要的是,能根据在接近理论假设的各类经济环境下,进行内在逻辑分析,给出合乎内在逻辑的结论或进行科学的预测与推断。但由于经济环境的错综复杂,为了语义和逻辑清楚,现代经济学又用到了各种严谨的数学工具来建构建立经济模型,从而建构经济理论,一般较难掌握,由此对现代经济学往往容易产生误区,除了前面谈到的许多人对基准经济理论的误区外,还包括下面如何看待现代经济学的几个方面的误区。

(一)如何看待现代经济学的科学性

其中一个主要误区是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看起来像有许多相冲突或矛盾的理论。不时有人批评现代经济学存在着太多不同的经济理论,觉得经济学流派观点各异,不知道孰对孰错。其实是这些人没有弄清楚,正是由于客观现实错综复杂,各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想法和偏好各式各样,再加上追求的经济目标也可能不同,所以才需要有针对性地发展出不同的经济理论模型和经济制度安排。

不同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应该建构出不同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这让人比较好理解,但让许多人感到非常费解的是:为什么同样的经济环境要建构出不同的经济理论?于是,就有讽刺经济学的通常说法,个经济学家会有个不同的观点和说法,从而否认现代经济学及其科学性。其实,是这些人自己没有意识到,就像地球只有一个,但由于不同用途或目的,我们需要交通地图、旅游地图、军事地图等不同的地图一样,尽管只有一个给定的经济环境,但目标不同,我们需要建构不同的经济理论,提供不同的经济制度安排。

经济学家之所以面对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恰恰说明现代经济学的严谨和完善,因为前提变了,目标变了,环境变了,针对的人群变了,国情不同,解决的角度不同,或采用的评断标准不同,由此结论自然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即便如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观价值判断,从而很少有人人都满意而又可行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性的“好”结论,否则就不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机应变了。这点和用兵打仗,用药治病的哲学思想相通,和良将用兵、良医治病的道理一样:病万变,药亦万变,在考虑和解决经济问题时,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对策。不同之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经济学有巨大的外部性,庸医用药不对,治死的只是个别人,而经济政策的药方用错,影响到的却是一大群人,甚至是一个国家。

尽管我们有不同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但决不是不同的“经济学”。那么,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楼房,即使由同一个人设计出来,也都不尽相同,难道需要不同的建筑学吗?当然不是,修建楼房所采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基本一样。对研究经济问题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经济问题,都采用基本相同的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但由于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和其他国家有差异,所以只有中国问题、中国路径、中国特色,只有关于中国经济的经济学,但不存在着所谓的“中国的经济学”和“西方的经济学”的不同。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就像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等自然科学及其他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是无地域和国家界限的,并不存在独立于他国的经济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可以用来研究任何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安排下的各种经济问题,研究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几乎所有的经济现象和问题都可以通过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和比较,从而中国现实经济环境下的各种经济问题也可通过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研究。事实上,这正是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威力和魅力所在:它的精髓及其核心思想是要人们在做研究时必须考虑到,并界定清楚某时某地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条件。现代经济学不仅可以用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风俗和文化的人类行为下的经济问题和现象,它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甚至也可用于研究其他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决策。事实证明:由于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一般性和规范性,在过去几十年中,现代经济学的许多分析方法和理论已被延伸到政治学、社会学、人文学科等学科。

(二)如何正确看待现代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中每一个理论或模型都是由一组关于经济环境、行为方式、制度安排的前提假设以及由此导出的结论所组成的。由于现实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且个体偏好的多样性,因而一个理论的前提假设越一般化,理论指导意义就越大,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如果一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太强,它就没有一般性,这样的理论也就没有什么大的现实作用。特别是经济学要为社会和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因此理论要有一定宽度。这样,一个好的经济理论的必要条件是要具有一般性,越具有普遍性、一般性,解释能力就会越强,就越有用。研究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它在非常一般的偏好关系及生产技术条件下,证明了竞争市场均衡存在并且导致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尽管如此,社会科学特别是现代经济学理论,像数学里面的所有定理一样,都有其边界条件。在讨论问题和运用某些经济学原理时,要注意到一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和它的适应范围,任何一个经济理论的结论都不是绝对的,只是基于前提假设而相对成立。讨论问题时是否认识到此点是辨别一个经济学家是否训练有素的基本方法。由于经济问题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即使一般老百姓对经济问题也能谈出一些看法,比如,通货膨胀、经济是否景气、供需是否平衡、失业、股票、房产市场等,由此很多人说经济学不是科学。那些不考虑约束条件、不以准确数据为依据和不用严谨理论进行内在逻辑分析的“经济学”,当然不是科学,这种人也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而一个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在讨论问题时,会以某些经济理论作为背后支撑来讨论问题,会意识到经济变量间关系的成立有其边界条件,由此得出的结论亦有其内在逻辑。充分理解经济理论的边界条件非常重要,否则,就分不清楚理论和现实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就会出现两种极端看法:或不顾客观现实约束条件,将理论简单地泛用到现实中去,或笼统地一概否认现代经济学理论的价值。

第一种极端看法就是高估理论的作用,泛用一个理论。比如,不顾中国的客观现实约束条件,盲目地应用或直接套用现有现代经济学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照搬模型来研究中国问题,以为把数学模型加进去就是好文章、好理论。不充分考虑中国实际情况与经济制度环境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约束条件和边界条件,将一个经济理论或模型泛用到中国现实当中去,如此简单套用而得出的结论和建议,一旦被采纳,往往会出大问题。实际上,一个理论和行为假设无论多么一般化,都有其适应范围、边界以及局限性,不能泛用,特别基于理想状态,离现实较远,主要是为了建立参照系、基准点及努力目标和方向而发展出来的那些理论更应是如此,不能直接套用,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或本身没有受过良好的经济学训练,过高估计理论的作用,无限扩大和盲目运用经济理论,简单地将书本上的一些理论套用到现实经济中去,不考虑其前提条件而误用,后果不堪设想,弄不好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和巨大的社会负外部性。比如,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所论断的竞争市场导致了资源有效配置这一结论是基于一系列先决条件的,泛用就会导致重大的政策失误和危害到现实经济。

第二种极端看法是全盘否定现代经济学的作用,低估甚至是否认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包括行为假设、分析框架、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认为现代经济学及其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是国外的东西,不合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问题需要创新一套中国的分析框架和中国的经济学来解决。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门学科的所有假设或原理完全地合乎现实(如,没有空气阻力的自由落体、没有摩擦的流体运动等物理概念)。我们不应根据此点来否定一门学科的科学性和有用性。对现代经济学也是如此。我们学习现代经济学,不仅仅是了解它的基本原理、它的有用性,更重要的是学习它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经济理论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为解释现实发展更新的理论提供研究平台和参照系。借鉴这些方法,人们可以对如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得到启发。此外,如上所述,由于环境的不同,一个理论对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合,不见得对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合,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而需要修改或创新原有理论,根据当地的经济环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发展新的理论。

经常听到有人宣称他们推翻了某个理论或经济结论。由于理论中的某些条件不符合现实,他们就认为这个理论错了,然后认为他们将这个理论推翻了。一般说来,这种说法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没有任何一个假设条件完全地符合现实或覆盖了所有的情况,一个理论可能符合一个地方的经济环境,但不符合另外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环境。但是,只要没有内在的逻辑错误,我们就不能说这个理论是错的而需要推翻,而只能说这一理论在这个地方或者在这个时期不能运用。

经济学在中国的创新,不是靠推倒重来、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建基于经济学理论基石之上的边际创新或组合创新,技术和应用创新往往就是在基础研究的基石上对现有技术的重新组合和推广,如同不同的中药组合形成新的药方一样。有生命力的经济学理论一定和自然科学一样,是基于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经过比较、拓展而发展起来的。人们当然可以批评一个理论的局限性或非现实性,但需要做的是放宽或修改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修改模型,从而改进或推广原有的理论;而不能说新的理论推翻了原有理论。其实更恰当的说法应当是,新的理论改进或推广了旧的理论,它可以运用到更一般的经济环境或不同的经济环境。此外,还有一个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就企图得出一个普遍性理论结论,这是犯了方法论上的错误。

(三)如何看待经济学的实验科学性

许多人批评经济学不是一门实验科学,从而否定经济学的科学性。这种观点是一个误区。首先,随着实验经济学近些年的迅速发展,经济学越来越成为一门实验科学学科,实验经济学通过实验的手段来检验人的行为,检验人的行为假设是否理性,从而实验经济学成为检验经济理论是否合乎客观现实的重要手段,理论家也从实验中获取了重要信息从而推动了理论向前发展(AlRoth的网页上有众多经济学家关于如何认识经济学实验的讨论),而且经济学实验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了社会(见JohnList的有关讨论)。

的确如此,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在经济活动的实践中,特别是针对体制转轨的需求,经济实验对政策和制度的验证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经过早期学者的不断探索,以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农·史密斯(VernonSmith)对经济实验的方法和工具所进行的系统性归纳,当代的实验经济学作为重要的实证手段在市场机制设计过程中日益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1956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