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零基础如何跨考经济学博士一位外经贸博士学


来源:亲爱的丫米——分享优质知识干货,为你的时间负责。

“人容易被想象中的困难所打败,可如果都不去尝试,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选择是一门艺术

“不是我打击你,你是一点经济学的基础都没有。”当我向朋友咨询要不要考经济学博士时,朋友语重心长对我说。

是啊,我真的没有一点经济学基础,本科和研究生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从高三后到读完大学后工作,有九年时间没有接触过数学,更别提经济学还要学习高数,这简直是个天方夜谭!

但最终我还是决定报考经济学了,从6月份考试准备了有大半年时间之久,准备过程中还是很开心,因为接触了完全不同的学科让我的思路打开了不少。分享这篇文章,希望能给那些正在考虑进修提升自己的人一点启发吧。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人的长板有天花板,而短板却无下限,而往往是短板让人容易遭受重大损失。

过去由于专业和眼界局限,我做出过一些不理性的决策,导致毕业后走了一些弯路,经济学是一门教人理性决策的学科,我想,我需要补一下这块短板。

究竟选择何种专业,需要权衡成本和收益。硕士毕业后的三年让我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文科中最容易学的专业,越空的专业,就业难度越大。这就好比泡脚,读书时让你爽一爽,工作时你就得把这盆洗脚水喝下去,中间苦味只有你自己知道。

这是一个追求实用技能的社会。单纯从就业的角度思考,考经济学博士是一个占优策略。经济学本身应用性强,毕业后既可以选择去高校走学术道路,也可以选择去企业走市场化道路,而不会像文科中某些专业面临着读完博士路越走越窄的情况。

考博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成本。你将花费四年时间做研究,而不是全职工作赚钱。

对于要不要考博这件事,我和其他人一样也曾有过纠结。来自社会和世俗的压力比较大,害怕考不上被人嘲笑,害怕读完博后找不到工作,害怕这么大年纪,顶着个女博士的头衔能吓倒一片相亲男,害怕错过陪伴父母的时光,如此等等。

其实,学习不应该受到年龄的限制,当你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任何时候都不算晚。我遇到过一个博士姐姐,已读了一个博士工作了,告诉我还想读一个博士;也见过有人将近四十岁从体制内领导岗位辞职的,去企业干得照样风水水起;还遇到过三十岁才开始读翻译硕士时,毕业后自己开了一家翻译公司,收获家庭和事业的美满。

是的,人生该来的,它总会来的,有些事情也不见得会耽误。关键是,你是否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企图通过考一个博士学位就能实现逆袭或者找一个好工作,期望值太高可能会让你失望。

学历可以提高一个人获得成功幸福的概率而不是必然。在丫米看来,学历只是一种证明,不一定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只是信息不对称存在,社会需要用这种方式以最低的成本来筛选人。

当你想做一件事情,却不知道到底要不要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做做看,到了某个时间点你自然会知道该不该继续。很多事情单靠自己是想不明白,我们往往花费太多时间思考,最后却没有一件事真正落实。

行动过快,可能事倍功半;而不行动不试错,则会原地踏步。

没有水分的干货学校选择

当你决定要考博时,首先需要了解博士招考的制度及趋势。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博士招生都实行了申请考核制,也就是说对于非应届毕业生,又没有发表过论文的人很不友好;也有些学校是同时采用申请考核和统考两种方式(如南开、上外),但申请考核制先进行会占用名额,这样可能对后面统考生不公平。

实际上统考竞争比申请考核制更激烈,因为符合条件报考的人多,而申请考核制设置的门槛比较严,报名的人数反而少些。

啥是申请考核制?类似于申请国外学校留学,你需要先交材料,通过筛选后才能进入笔试面试,材料一般每个学校会有自己的要求和指标,主要是对发表学术论文和英语有要求,学校越好专业越热要求越高。

每个学校的考试难度不一样。像经济学这类热门专业,每个学校考试也有不同侧重点,有些学校重数学基础如央财,有些学校重外语如外经贸,有些学校重专业课如南开。

相对来说,考本专业本校容易,跨专业跨学校难,有些老师可能不接收跨考生,有些老师则欢迎跨考生,若研究生专业相关度比较高或有互补性(如学数学有理工科背景的考经济、金融博士),以及博士专业相对容易学习门槛不高(如政治学类、马克思主义专业),跨考接受度会比较高。

博士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学校。只要时间不冲突即可,建议最好报2-3所,应试受各种因素影响,谁也没有十足把握一定能考上,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

考试前最好仔细研究一下本专业的历年复试线和趋势。就像分析股票走向一样,每年分数线各个专业会有一定规律波动,根据这些趋势合理预测报名人数的浮动;参加统考的童鞋还要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1951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