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经济学原理 > 经济学原理销量 > 高考试题评价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凸显学
当前位置: 经济学原理 > 经济学原理销量 > 高考试题评价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凸显学
年第7期
第29-33页
作者:教育部考试中心
摘要:年高考历史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以“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为命题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完善考试内容,创新考查形式,丰富评价维度,充分发挥高考在素质教育中的正向指挥棒作用,着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人文和审美素养、健康和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考;高考历史;高考命题;高考评价体系;考试内容改革;试题评价
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纽带和关键环节,也是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年高考历史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落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要求,试题注重彰显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体现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较好实现了测量功能,有利于高校选拔学生,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
1
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体现“六个下功夫”
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必须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年高考历史学科充分贯彻“六个下功夫”方针,结合历史学科注重客观事实和贴近青少年认知实际的特点,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高中课程标准,寻找适切素材,优化考试内容,发挥育人功能。
1.1 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方面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以“六个下功夫”凝练概括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把“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摆在首要位置。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筑牢考生精神底座,解决好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9题以“革命”一词在不同时期《新青年》杂志中出现的频次为切入口,揭示出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坚定信念,追求真理。又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1题提供了自清代中前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关税制度的完整数据链,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从被西方列强奴役到实现独立自主的历程。历史证明,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中国人民能够以关税作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坚定了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树立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司马迁曾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可以说,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历史试题只有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引导考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才能使他们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1题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工业化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过全国人民不懈奋斗而跃居世界前列,成为民族崛起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召唤青年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
1.2 在增强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方面下功夫 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高考作为教育指挥棒和改革龙头,只有加强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引导,才能使他们成长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高考历史试题通过先贤的躬身垂范和客观史实启示考生:品德修养是需要一个人终身修炼的心灵成长与价值养成。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24题引用古代儒家经典《孝经》中的孝悌礼乐观念,突出传统文化中以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内容和人人应尽的职责,鼓励学生注重个人修养,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传统孝道观转化为现代基本的价值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高考历史试题通过对历史上众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集体和个人事迹的再现,激励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31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俄语书刊的借阅情况设置情境,表现出在现代化建设中,中国人民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勇气。
1.3 在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方面下功夫 在知识更新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具备知识的宽度,还应具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年高考历史试题强调对考生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考查,引导中学教学致力于增长学生见识,丰富学识。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4题引用学者对商代、西周王位世系研究的成果,通过对比商代和周代王位传承的代和王的数量,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分析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在学生日常理解的王的概念之外,增加了代的概念,丰富了对于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解,在引导学生扩大知识半径,避免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通过考试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品德、创新意识、健康体魄、良好审美、劳动习惯,是高考试题的应有之义。历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年高考历史试题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有学科内部不同模块之间,如中国史和世界史、横向与纵向间的综合,更有不同学科间、不同能力和素养间的结合。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1题、全国Ⅲ卷第40题,都是通过古今中外素材的综合,考查考生对于宏大历史叙事的认识和掌握能力。更多的试题则是将历史元素与政治、地理、经济、文学、艺术、道德修养、价值理念等融为一体,从多个维度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
2
倡导五育并举鲜明导向,对标“德智体美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作为教育领域的关键环节,高考内容改革义不容辞地肩负着扭转偏重智育的不良评价导向的重任。具体到历史学科,由于在学习内容方面与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存在多处重合面,试题要把对审美能力和修养、健康观念和意识、劳动精神和实践等方面的考查纳入高考的范围内,进而唤醒学生对生活中真善美的认识、理解和尊重,引导教育教学破除“唯智”的不良倾向。
2.1 将审美能力与修养纳入高考考查范围 审美能力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是个人品质和修养的重要体现。教育只有加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才能使其明辨美好与恶丑,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高考历史学科注重结合知识内容和高中生的认知水平,选取既能实现考查目标,又结合学科知识的素材,引导学生从求知境界中得到升华,实现人文和审美素养的提升。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6题以宋代诗歌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结合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传统诗歌的鉴赏,将审美活动融入到试题的作答过程中,体味宋诗以理为诗的美学特点和宋代士人的处世态度。又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7题描述了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文学创作,体现了汉赋文辞的华丽和想象的瑰丽,突出了汉代昂扬奋进、气势磅礴的时代风貌与大一统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
2.2 将健康观念和意识融入高考考查理念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崇尚运动和健康的国家,高考历史学科通过选取与体育运动和健康观念相关的史实作为试题素材,引导学生领悟健康的要义:即强健的体魄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和追求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6题以拔河运动在唐代的流行,描绘了“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的壮观活动场面,突出了唐人崇尚力量的阳刚之气和健康体魄,引导学生树立“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观念。又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47题以唐代良将郭子仪的事迹为素材,强调其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强健的体格支持其驰骋沙场数十年,为挽救国家危亡作出杰出贡献,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强身健体报效国家。
2.3 将劳动精神和实践加入高考考查要求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特别重视劳动的价值,它使人猿揖别,使人成之为人。高考历史试题对劳动精神的体现,重在引导考生领悟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道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7题以全国劳模、院士刘源张的生平事迹为素材,突出其将科学的质量理论广泛运用到生产劳动实践领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由此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以“有本领”的面貌实现自己的时代担当。又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1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数他劳动强》的年画为试题情境要素,批判传统观念中轻视劳动、轻视工农、在劳动中讲究高低贵贱的错误观点,塑造了劳动人民的典型形象。
3
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点睛“一核四层四翼”
“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是建立健全高校考试招生评价体系的理论支持和高考命题的理论基础。“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四层”为考查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是“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在高考内容中的提炼;“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德智体美劳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
3.1 明确“一核”考查目的与高考核心功能 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具体到高考历史学科中,重在引导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拔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引导中学历史教学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 年高考历史试题处处彰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5题强调汉代思想的兼容并蓄对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又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25题通过佛教传播过程中造像服饰、表情的区域差异,反映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导学生增强对历史上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理解和尊重,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在服务选才方面,优化题型设计,开放型试题的评分从分层、分项2个维度评价考生作答,并给出不同角度的作答示例,使高水平考生脱颖而出。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5题要求分析20世纪70—80年代法国经济衰退的原因,考生须结合所学知识与相关经济学原理进行严密推理,方可得出正确结论,有利于选拔具有较高历史学科素养的考生。 在引导教学方面,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29题以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的批判封建伦理的言论为素材,考查考生对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意在引导中学教师重视史料教学,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水平,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3.2 探索“四层”考查内容与素质教育要义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高校人才选拔需要,遵循考试测评的规律,高考评价体系将应该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提炼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在这个框架下,历史学科将“四层”考查内容学科化,总结概括出面向高考考查要求的本学科“四层”内容。 对必备知识的考查,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7题考查主干知识——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2题考查人文主义思想——注重人的价值的思想特点。这些试题强调对考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在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的层面,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8题要求考生充分获取表格中的历史信息,对材料中提到的3人的教育背景、兴办实业的经历等有效信息进行正确解读,在归纳和演绎的基础上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诠释。对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5题将日本中下级武士的命运置于明治维新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要求考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分析明治维新的相关问题。对历史探究能力的考查,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2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要求考生独立提出历史见解,对已有历史认识进行审辨式思考,并进行逻辑清晰的表述。 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在唯物史观层面,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27题通过对清代江南市镇化进程的描述,要求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经济基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时空观念层面,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7题通过明代棉花产地与棉布生产地、营销地的往来贸易,要求考生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不同空间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进而考查明清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史料实证层面,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8题强调新闻报道作为史料的价值,要求考生辨别史料真伪,考查其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历史解释层面,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5题通过汉武帝时期朝廷制作“皮币”的历史现象,解释汉武帝时期为解决财政和王国势力等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在历史理解层面,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5题要求考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史料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指出苏联时期斯大林模式在产业结构方面的严重弊端。 高考历史学科核心价值的考查,实际上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脉相承,也与前述重点阐述的“六个下功夫”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相得益彰。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40题通过对汉代和罗马帝国国家治理方式的比较,强调汉代在确立中国基本疆域、强化民族认同、追求统一价值观、创立治国理政基本模式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3 确定“四翼”考查要求与考试评价维度 根据国家需要的人才特征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考评价体系确定了4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分别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行评价。基于这一设计,高考历史学科将“四翼”考查要求学科化的同时,认识到“四翼”不仅是考查要求,也是试题质量指征,从2个维度对考生和考试进行评价。 基础性主要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综合性是指考生对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融会贯通,形成具备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网络。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1题结合经济学相关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史;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3题结合地理学知识,综合地图信息理解近代早期文化传播状况,考查考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性是指运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历史学科的应用价值。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6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阿拉曼战役为素材,引导学生以史为鉴,珍惜和平。 创新性是指创造性地运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得出新认识。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41题创新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要求考生围绕《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和改编情况,独立提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恰当方法进行论证,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强调见解的独到性。
4
结束语
年高考历史学科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五育并举”鲜明导向,继续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同时,进一步优化试题难度,提高区分度,考核内容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要素,考查要求侧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突出高考的价值引领作用、选拔功能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引导作用,助力夯实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
链接
健全立德树人 促进全面发展——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7):1-6.
以真情实景落实“五育并举” 以理性思维践行“立德树人”——年高考数学试题评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7):7-10.
立足全面发展育人导向 引导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年高考英语试题评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7):11-14.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物理学科素养考查——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7):15-19.
精选试题情境素材 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7):20-24.
彰显学科特质 发挥育人功能——年高考生物试题评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7):25-2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19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