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如何研究城市?
爱德华·格莱泽
缺乏经济学工具,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城市;同样,不借鉴其他学科方法和研究成果,经济学家也不能真正理解城市。
爱德华·格莱泽(EdwardGlaeser),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陶布曼国家和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拉帕波特大波士顿研究所负责人、曼哈顿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城市期刊》(CityJournal)特约编辑。格莱泽侧重于从经济学角度去研究城市、住宅、种族隔离、肥胖、犯罪、创新等课题,并为《纽约时报》的博客Economix撰写过大量有关此类主题的文章。
为什么有的城市比其他城市生产率更高?高密度有什么环境和社会后果?为什么出现隔离区?高密度居住如何改变我们?城市为什么兴起?城市为什么衰落?为什么有的地方房价这么高?城市经济学试图回答上述所有问题,而这些问题组成了城市经济学的大难题(greatpuzzle):人们为什么要聚居在城市里?这个问题本身又构成经济地理学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试图理解个人和企业各种区位选择问题。
本文讨论研究城市的经济学方法的关键元素。经济学有三大支柱原理,其中两个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第三个则有助于提供政策建议。
第一个支柱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第二个支柱原理:无套利均衡(noarbitrageequilibrium)。
这两个原理不仅用于分析个人选择,还可以预测整个系统如何运作。城市经济学有三个关键的无套利均衡。第一,个人必须对空间无差异,即考虑到工资和城市便利性再减去住房成本之后,每个区位无差异。第二,企业必须对空间和雇佣新员工无差异,亦即工资的差异为生产率的差异所补偿。第三,建筑商必须对建设(或不建设)新单位无差异。
第三个支柱原理,好的政策能够拓宽个人选择范围。
上述三个原理影响着研究城市的经济学方法。下文首先讨论经济地理和城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架构:空间均衡。空间均衡假设在于:如果某个区位具有特别的好处,那么一定也有特别的坏处两相抵消。在城市内部空间模型中,市中心高房价坏处为短距离通勤好处所弥补。在跨城市空间模型里,高收入为高房价或者较低的城市便利性(disamenities)所抵消。空间均衡假设尤其有助于理解城市住房市场。
其次,本文讨论城市经济学的实证方法。城市经济学有两种实证方法:第一种强调使用数据预测形式模型;第二种强调差异的外部来源(exogenoussourcesofvariation)。
本文最后讨论城市政策制定的经济学方法,其核心观念是人优先于地方。城市经济学家开出的政策药方有两个主题。第一,城市经济学家假设政府并非百分之百代表人民的利益,因此城市经济学家们偏好促进政府间竞争的政策。第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是个人和企业的流动性,进行政策设计时不能只依靠当前的区位模式,而需考虑新政策将如何影响个人的区位选择。
1
空间均衡方法
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核心在于空间均衡概念,尽管其前提假设简化了现实,但空间均衡提出的许多命题都为实证证据所证实。
城市经济学有两个经典空间均衡模型:描述城市内部的Alonso-Muth-Mills模型和描述多个城市的Rosen-Roback模型。前者假设收入不变,分析住房成本是否被较低的城市便利性(urbanamenities)或较低的交通成本所抵消。后者分析不同城市间收入、城市便利性和住房成本之间的取舍。
Alonso-Muth-Mills模型假设城市内部收入和城市便利性不变,不同区位的住房与交通成本之和不变,即随着至市中心距离增大,房价下降,而交通成本上升。这一空间均衡概念,不仅可以预测房价与人口密度,还可预测不同类型群体的区位选择,特别是富人和穷人的区位选择差异。
图1显示大波士顿地区个城镇的中位房价和这些城镇到波士顿市中心距离之间的关系。平均而言,每远离波士顿市中心1英里,房价下降美元。两者之间的关系远非线性,距离只能解释15%的房价变异。每一个城镇具有不同的住房质量、城市便利性,也对房价产生影响。例如学校质量,对房价的影响大于距市中心远近的影响。但是,这个模型的确做出了未被实际数据推翻的预测。自ALONSO模型提出以来,经济学家做了许多回归模型,检验其他变量的影响,模型结果基本都符合Alonso模型的一般模式。
图1房价与至波士顿距离的关系
图2显示大波士顿地区个城镇人口密度的对数与到波士顿距离的关系,两者为强烈正相关关系,距离能够解释45%的人口密度变异。
图2人口密度的对数与至波士顿距离的关系
Alonso-Muth-Mills模型是研究城市内部房价和人口密度之间关系的工具;Rosen-Roback模型则是理解不同城市之间房价差异的工具。多城市空间均衡的核心预测为高房价必须反映高收入或高城市便利性,或者两者皆有。图3展示了这一模型的实证价值,美国不同都市区房价与收入水平之间关系——40%的房价差异与收入差异相关。平均而言,收入每提高美元,房价上升美元。
图年美国都市统计区房价与中位收入之间的关系
图4展示不同都市区实际收入与一月份中位气温之间的关系。1月份气温每上升10度,实际收入下降美元。
图4美国都市统计区实际收入与一月份温度的关系
图5展示个人口在10万及以上的城市里收入与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收入每增加1万美元,中位通勤时间延长1.5分钟。高收入的地方同时有某些负面之处抵消其高经济回报的好处。
图5美国都市统计区通勤时间与中位收入之间的关系
2
城市经济学的实证方法
学科的分化不仅体现在核心理论假设的差异,而且实证方法也不相同。过去50多年,经济学最显著特点表现为基于大规模数据库的统计分析,而非案例分析。尤其是最近15年,实证经济学家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19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