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在线课程内容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新探


早晚洗头对身体有害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zhongyizixun/m/14214.html
[摘要]当前一些在线课程由于偏向复制传统学校课程,缺乏创新而受到各界质疑。其症结何在?该如何消解?众说纷纭。在审思“智能互联时代”学习者主权的理念基础上,在线课程应以“体验为王”作为需求牵引;基于“共享经济时代”付费学习模式,在线课程应以“内容为王”作为核心价值。基于此,提出“旨在满足学习者内容体验的在线课程内容质量评价”是在线课程质量评价的新视角,并对在线课程的内容质量概念进行界定,从课程、互联网、开发三个维度理论,遴选出在线课程内容质量评价的关键指标,然后运用量化研究方法进行实证遴选: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49名学习者关于在线课程内容质量评价的意见,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再运用SPSS23.0分析指标的相关性、鉴别力,以剔除重复或交叉程度较大的指标和变异系数低的指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构建出包括专业度、稀缺度和规范度3个一级指标,适切性、一致性、科学性等8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在线课程内容质量评价体系。今后在线课程的建设,应了解学习者的“知识性需求”,满足学习者对“内容”的体验。[关键词]在线课程;内容质量;学习者体验;知识付费;在线教育;MOOCs近年来,对在线课程学生参与度、学习完成度的质疑和探讨一直持续不断,其中不乏激进的批判,实质上,矛头仍旧指向的是“吸引人”“留住人”这两个根本问题。在线课程之所以备受争议,不少研究者认为与它复制标准化的学校课程而缺乏创新有关。为什么学校课程复制到互联网中就缺乏吸引力?如果说,传统在线教育提供专业化的课程内容就能满足学习者需求的话;那么,进入“智能互联时代”“共享经济时代”后,仅仅停留在课程内容授受层面,而缺失“去中心化”“用户参与”“用户体验”“协同创生资源”等多元化互联网文化和思维,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数字土著”“数字移民”对知识强烈的渴望和参与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那么,在此背景下,什么样的在线课程才能吸引并留住学习者?目前鲜有聚焦于此的深层思考,我们试图立足于当下时代大背景,审思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在线课程内容质量评价体系,为在线课程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一、在线课程质量评价的时代审思(一)学习者主权理念下在线课程的需求牵引:学习者体验“工业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得知识日益学科化、体系化,开启了以班级授课为主的标准化学校课程教学模式。而“智能互联时代”的使命,就是技术驱动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运用数据挖掘、语音识别、学习分析技术,实现个性化、定制化、协作等新的学习理念。表面上,“技术驱动”的创新教育变革的是教学模式,但实质上,它变革的是教与学关系,即在技术支持下学习者拥有更多“自主自决”的权利。为了实现用户增长和产品粘性,“互联网”领域从权力的视角提出了“学习者主权”(LearnerSovereignty)理念,指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学生拥有学习内容的适配权、学习方式的自主权、学习意识的主动权、知识获取的自由权。对在线课程来说,“学习者主权”意味着在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从课程设计层面来看,它强调课程的编制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课程实施的形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课程评价也倾向于学生的发展。从学习环境和资源设计层面来看,它强调满足学习者的身心需求,支持学习者深度地、持续地参与在线学习。那么,如何以“学习者为中心”,满足学习者的主权需求?有研究者提出,借鉴互联网领域“体验为王”的发展战略,可从“学习者体验”(LearnerExperience)角度牵引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是指人们对于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美国用户体验设计大师詹姆士·盖瑞特(JamesGar-rett)认为,用户体验除了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等主观感受,还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等客观感受。学习者体验不是简单的复制用户体验这一概念,而是综合考虑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和知识型产品的特殊性,从学习者的主观和客观感受视角了解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有研究者将学习者体验定义为:学习者对在线课程环境、在线学习活动、学习交互等多方面的感知和反应,包括学习环境体验、学习活动体验和学习结果体验[8]。此外,一些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习者非常在乎在线课程的学习体验,也发现学习者体验与学习参与、学习满意度、在线课程质量存在正相关性。可见,“体验”已成为学习者需求新的增长点,是在线课程质量评价的新要义。(二)付费学习模式下在线课程的核心价值:内容质量人们在追求体验的同时,为了消除心理焦虑,有着强烈的高效获取有用信息或知识的需求,知识输出者有认知盈余变现的动机和意愿,使原本存在已久的知识型供需关系,在近两年里呈现喷井式发展[2]。共享经济时代产生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知识消费模式——知识付费(KnowledgePayment),它是指公众利用互联网平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认知盈余,从而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3]。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数据,年我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已达49.9亿元,预计年达到亿元,市场潜力巨大[4]。目前,我国知识付费行业分为知识电商类、社区直播类、第三方支持工具、社交问答类、讲座课程类、付费文档类、内容打赏类和线下约见类,付费的模式有订阅合辑付费模式、单次付费模式、打赏模式和授权转载付费模式。从知识付费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知识付费产品具有“线上”和“知识型”两个特征,主要集中在“在线知识服务”和“在线教育”两个领域。在线知识服务有“罗辑思维、吴晓波”等内容生产方,“得到、知乎、分答、喜马拉雅”等在线知识付费独立平台,以及内生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184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