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辅导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白癜风是否可以根治 http://m.39.net/pf/a_7143439.html

学习不能一蹴而就,经济学原理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当我们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才能构建好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融会贯通,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经济学问题。

然而,经济学原理的相关概念庞大,很多同学容易学后忘前,这里整理了经济学原理的部分概念,供大家学习。

名词解释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0.经济物品:稀缺的但又不能满足经济主体某种需要的自然的人工的物品。

11.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2.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3.经济周期:就是生产这些经济活动的波动。

14.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5.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6.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7.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8.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19.规范表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20.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1.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3.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24.市场: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一群买者与卖者。

25.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6.需求:指消费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27.供给:指生产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28.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9.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30.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31.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32.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3.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4.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5.供给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6.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一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7.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38.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39.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40.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了平衡的状态。

41.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42.均衡数量:当价格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是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43.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的状态。

44.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是的状态。

45.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供求平衡的观点。

46.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某一种的反应程度的衡量。

47.需求价格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

48.总收益:一种物品买者支付的量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49.需求收入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0.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1.供给价格弹性: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2.价格上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53.价格下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54.税收归宿:关于由谁来承担税收负担的研究。

55.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影响经济福利。

56.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57.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必须放弃的每种东西的价格。

58.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买者的实际支付量。

59.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卖者的成本。

60.无谓损失: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61.市场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62.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所流行的价格。

63.关税: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税。

64.进口配额:对在国外生产而可以在国内销售的物品的数量限制。

65.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66.外部性的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67.科斯定理: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私人各方面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

68.交易成本:各方在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69.庇古税:用语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

70.排他性: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

71.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的特性。

72.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

73.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也无竞争性的物品。

74.共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75.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支付的人。

76.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利益的研究。

77.共有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共有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

78.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79.消费:除了购买新住房,家庭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80.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81.政府购买: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82.净出口:一过的出口值减进口值,又称贸易余额。

83.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考务的生产。

84.实际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85.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实际GDP比率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86.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87.通货膨胀率: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88.生产物价指数: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89.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90.名义利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91.实际利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

92.物质资本:用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与建筑物存量。

93.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94.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

95.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96.收益递减:随着投入量的增加,从每一单位的额外投入得到的收益减少的特性。

97.追饭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

98.劳动力:既包括就业者又包括失业者的工人总量。

99.失业: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失业率:劳动力中失业者的百分比。

.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在成年人口中的百分比。

.自然失业率:失业率围绕它而波动的正常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丧失信心的工人:想工作但已放弃找工作的人。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找到最适于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得到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由于劳动力供求结构变动而引起的失业。

.寻找工作:在嗜好与技能既定时工人寻找适当工作的过程。

.失业保障:当工人失业时为他们提供部分收入保护的政府计划。

.集体谈判:工会和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协议的过程。

.货币: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交换媒介:当买者在购买物品与劳务时给予卖者的东西。

.计价单位: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价值储藏:人们可以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成未来的购买力的东西。

.流动性:一种资产可以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

.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而作为通货使用的货币。

.现金:公众手中持有的货币钞票和铸币。

.活期存款:储户可以随时开支票的银行账户余额。

.联邦储备(Fed):美国的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为了监督银行体系和调节经济中的货币量而设计的机构。

.货币供给:经济中可得到的货币量。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决策者决定货币供给。

.准备金: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

.部分准备金银行:银行指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制度。

.准备率: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的存款比例。

.货币乘数:银行体系用1美元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投资乘数K:投资增减变动导致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

.公开市场活动:美联储买卖美国政府债券。

.法定准备金:关于银行必须根据其存款持有的最低准备金量的规定。

.贴现率: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

.货币数量论:一种理论,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实际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名义和实际变量的理论区分。

.货币中性: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实际变量的观点。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的速度。

.数量方程式:M*V=P*Y,这个公式把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美元价值联系在一起。

.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一对一的调整。

.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衰退:实际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萧条:严重的衰退。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总需求曲线:表示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和政府想要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的一条曲线。

.总供给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选择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的一条曲线。

.流动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用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也会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事件。

虽然受疫情影响同学们都在家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就一定不会组织考试哦~

所以同学们还是好好复习一下,有备无患,万一要月考呢?o(* ̄▽ ̄*)ブ

往期精选

本期编辑

本末责任编辑

萌王

校对校审

傅朗玥图片来源

互联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xl/183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