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瑜是我的大学舍友。最近她接了一个新项目,又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领导看重她,即便她相关经验不丰富,但有意培养她,还知会部门同事尽力配合她的工作;紧张的,也正是她没有相关经验。刚开始,若瑜干得热火朝天。每天早上5点起床,查阅资料、请教领导同事,每一天都充满了斗志。可还没到一星期,若瑜就慢慢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自己欠缺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不是一朝一夕的勤奋就能弥补的,部门同事也是一知半解,任务总是出现各种问题,这个项目里几乎每件小事都要若瑜亲自把关。时间一天一天过去,眼看着距离deadline越来越近,进度却始终进展缓慢。若瑜开始成夜成夜地失眠,吃不下东西,头发掉了一大把,甚至对同事发起了火,人际关系一度紧张……直到deadline前一天,她心态彻底崩了,大哭着告诉领导,自己很抱歉无法完成任务,辜负了领导的期望。为工作崩溃的你我创立日本首家积极心理学学校的校长久世浩司,在他的著作《抗压力》中把精英分为两种:石头型精英和玻璃型精英。石头型精英在精神上耐高压,感情上有自律性,遇到强大压力反而能够促进生长,像石头一样坚强。那些历经浮沉、饱受打击、笑到最后的名人,那些咱们能叫上名字、名流青史的伟人,一般都属于这种。玻璃型精英则看起来相对坚硬,实际上一碰到强压,就会像玻璃一样碎成渣。金字塔尖上毕竟只有少数,我们身边更多的是玻璃型精英。玻璃型精英在没有遭遇强压之前,也称得上精英,工作能力、工作成就不一定比石头型精英逊色,很多时候难以区分。但当强压来临时,玻璃还是石头,高下立见。为什么同是精英,差异会如此明显呢?其实,面对高压,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不为情绪左右,成为助力,石头型精英和普通人的思考习惯是不一样的。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心理韧性。一什么是心理韧性心理韧性一词是日本作家高杉尚孝提出来的。他在著作《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一书中给心理韧性一词做了解释:在压力下处理思维和情绪的能力,叫做心理韧性,也就是压力下抗打击的能力。石头型精英一般心理韧性较强,面对高压能够体现出专业的处理情绪的能力,从而抓住机会,完成自己的飞跃。而心理韧性弱的人,有点类似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心理素质差,当机遇和压力并存时,常会被压力打乱节奏,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最终与机会失之交臂。文章开头提到的若瑜,就是典型的心理韧性差,处理不好情绪,与机会失之交臂的例子。玻璃型精英二为什么面对压力我们会产生负面情绪在我们急于知道怎样可以提高心理韧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到底为什么我们一遇到高压,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影响我们做事。高杉尚孝在书中提到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A(Activatingevent)是我们遭遇的事情(不需要做任何评判的客观事实),B(Belief)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C(Consequence)是结果(比如,这项工作没有完成)。情绪ABC理论认为,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突发事件A直接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A的不合理认知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引起。简单说,C是由B引起,不是因为A。可是许多人认为,C是由A决定的。例如,你会听到有人说:我很想死,因为我投资的钱全赔光了。在这件事中,C是得出自己想结束生命这个结果,A是赔光所有钱这个事实。说出这句话的人认为,我之所以现在想结束生命,都是因为我赔光了所有钱,即C是A导致的。其实真正导致他想结束生命的,是自己的不合理认知B:赔光所有钱意味着人生失败,前功尽弃,生命不再值得留恋。正是因为这种不合理信念B,他才动了轻生的念头。情绪管理,是我们终其一生要学习的功课三两个方向,让你增强心理韧性想要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我们需要在思想和行动两个方向上投入精力。1思想上:改变思维模式首先要改变的就是B这个不合理认知:从思想上明确,自己这样的想法是不合理、不成立的。没有绝对化要求。绝对化要求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一定发生或一定不发生的想法,常常将希望绝对化为必须。比如,我必须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这次我一定要升职等。持这种信念的人,一旦事与愿违,就会特别难以接受,极易陷入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我们需要摒除这种绝对化要求,把思维方式调换一下顺序,从希望→必须转变成必须→希望。我必须取得成功→我最好能把这事做成功,我一定要升职→要是这次能升职就太好了。没有糟糕至极的结果。糟糕至极的结果指人们认为如果某件事发生,那将是非常糟糕和可怕。例如,如果我没考上大学,那这辈子就完了。这种想法非常主观化,任何一件事,在没有等到最终结果之前,都有一万种可能性。而糟糕至极的结果这种观念主观地将事情定性为只有一种结果,而且是最坏的结果。更可怕的是,如果最后结果真的不好,有人还会庆幸:看,我早预料到了这个坏结果了吧!从而不断加剧自己的消极情绪。我们都只是普通人,没有预料未来的能力。事情怎样进展,我们尽力而为就好。既然知道自己没法掌握这件事,又何必天天庸人自扰?我上大学的时候带家教,那家女主人人挺热情,但我真的架不住每次她和我不停地吐槽自己的焦虑。孩子成绩一直提不上去怎么办?学校老师不重视成绩差的孩子,孩子总是没自信这样下去还不完了?孩子学校办学质量这么差,影响孩子升学怎么办,我孩子是一定要考上XX学校的!那几个孩子总是欺负我孩子,酿成校园暴力怎么办?我能理解作为家长的正常焦虑,但面对她永无止境的吐槽,我真的避之唯恐不及。我们总在思考最糟糕的结果学会与负面情绪共处。我们要慢慢接受一个事实:我们这辈子不会总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很正常。难道遇到不顺心的事,手头的事就可以都丢下,全心全意地去悲伤难过吗?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每个人身上都背着许多责任,不再允许我们随意地放纵自己去难过了。学会把负面情绪当作日常生活一件平常小事,和它友好相处,不用打乱你的任何节奏。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66岁高龄的约翰·福布斯·纳什,曾经是数学少年天才。不巧的是,直到30岁,他还没有获得过数学界任何一个有重量的奖项。数学界流传一个说法,数学家会在30岁达到成就的顶峰,过了30岁很难再做出一流的数学成果。纳什相信了这个说法,终日生活在不甘与痛苦中,甚至逼迫自己去挑战数学巅峰——黎曼猜想,以此证明自己的实力。事后,大家公认这可能就是把纳什逼向精神分裂的罪魁祸首。饱受精神分裂折磨的纳什与疾病斗争了30年,终日生活在一个痛苦的世界,但他慢慢学会了坦然与自己的疾病相处,最终换来了诺贝尔奖和美满的婚姻。2行动上:调动积极力量久世浩司在《抗压力》中给出了几点建议:提升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指对一个目标而言,觉得自己一定能够实现的相信程度。自我效能高的人,无疑会在做事时充满正能量,促进事情顺利完成。作者建议我们优先去做能发挥自己优势的事情,通过完成任务建立自信心。特别难的事情也可以先寻找一个简单的突破口尝试,再渐渐提高自己的成就感。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平平,但数学和物理很突出。他非常明白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定下目标进军科学领域,选择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物理学专业。爱因斯坦没有死磕自己的短板,而是将长处无限放大,最终才在物理领域取得不凡成就。树立学习的榜样。自己不擅长,可以找一位擅长的榜样去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例子:从医学和生理学角度说,人无法在4分钟之内跑完一英里。有一位叫班尼斯特的运动员不信邪,最终以3分59秒创造了这个记录。有意思的是,在他打破纪录的那一年,就有3位运动员也打破了这个记录,第二年更有人打破记录。他们都是把班尼斯特当作了自己的榜样,才创造了原先自己认定的不可能。从你的身边寻找你的榜样逆境叙事法。事情发生后,回过头重新看待过去这段经历,但不再以受害者的视角,而是以克服困难的振作者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思考:能摆脱低谷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让自己走出了低谷?把这些因素融入我们的叙事过程中,让自己从过去的痛苦经历中真正成长起来。江湖浮沉,人生海海,终其一生,我们都只是追求不凡的平凡人。如果你已经倾尽了全力让自己振作起来,但还是没法做到,那么你是不是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因为自己根本就很讨厌完成手上的这件事呢?没有热爱,没有使命感,你永远无法为了这件困扰你的事,从心底里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27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