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金碚仅靠经济思维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已


来源:商学院

新盛时代,本真复兴——金碚学术30年,首提中国经济学新范式

“微观-宏观范式”所描述的那个抽象世界在真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而域类存在才是现实经济的基本质态,所有经济体都是受到价值文化和制度形态深刻影响的域类存在体,任何现实经济现象都是域观现象。

“在现实中,所有人都不是生活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描述的抽象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实际域境之中,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映射下的某个局部世界里。人们的经济活动总是发生在具体的‘商域’之中,他们的各种感受和行为方式也都形成于特定商域,而不会有抽象人性所决定的抽象经济关系和经济现象。商域是指具有一定价值文化特征和特性制度形态规则的商业活动的区域领域。”

在“金碚学部委员社科院工作30年暨经济学新范式研讨会”(下称“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商学院》杂志总编辑金碚如是说。

金碚指出,经济理性的价值标准在改革开放阶段发挥了很大的历史进步作用。但是,当中国经济增长的高速阶段经过之后,仅仅依靠经济理性思维来看待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解释力已经很不够了。如果经济学和管理学不能与时俱进,贴近现实,提供思想养分,实践者们终将陷入困惑。

基于此,金碚经过多年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后认为,当下这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空间可以从经济理性、价值文化和制度形态三维视角来观察和刻画,这就形成了经济学的学术新范式:域观范式。

01“假设”的世界只在“殿堂”而越来越远离真实

在《新盛时代,本真复兴——金碚新论集》中,金碚提到,现代经济诞生于18世纪,一般认为以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的年为标志。现代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深受艾萨克·牛顿爵士为代表的现代自然科学思想的影响。在学术范式上,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沿着牛顿力学或机械论的隐喻发展起来的,即有意无意地将经济体和市场体系想象为某种程度上同牛顿所理解的物理世界相似,终而形成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学术范式”体系。当时的自然科学也产生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其中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理论对经济学发展也有所影响,但远不及牛顿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深刻。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分析以至表达方式都倾向于希望按照学术体现逻辑一致性的思维,形成抽象的概念体系和学术范式。其逻辑起点就是从假定经济活动的“原子”出发,视其为最基本的“微观主体”。直观地看,经济活动的主体就是自然人或企业,所以,现代经济学首先要对人的行为作出基本假设。这样,经济学的观念就基于个人主义之上,即假定人的行为目标是个人效用最大化。进而假定,这样的原子般的微观主体可以自主决策,而且在没有任何其他因素干扰的如同空盒子般的牛顿空间中自由运行,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表达就叫“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而其实际含义则是,假定微观主体的活动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经济学的宏观范式,则假定各微观经济活动的个量都是同样具有理性的人的行为表现,因而是可以加总的。

实际上,从19世纪末以来,“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主流范式,遵循“假设-推演”逻辑的方法论,刻画出一个形式精美而没有历史过程的抽象图景。而且,还以为那是其科学性的表现,既具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也可以实现方法的计量化。

在金碚看来,“微观-宏观范式”实际上是试图构建一条捷径,直接通向一个完美世界:均衡、最优、充分就业、福利最大化等经济表现,都可以存在于一个逻辑自洽的学术体系中。而且,可以用非常精确、没有意涵歧义的数学方式进行定义、推导和描述。

这样的范式结构成为如美国著名科学史学者托马斯·库恩所说的“常规科学”后,经济学的高深研究成果就变得力图从基于假设的“建模”,通过“推演”而获得“结论”。而当真的需要观察和研究现实经济及解决问题时,经济学的“微观-宏观范式”却显得缺乏可应用性,也缺乏预测力,甚至连重大经济危机也往往无法预见。

“这毕竟是一个假设的世界,它越高级,越具有形式的精致性,就离现实世界越远:似乎进入了殿堂,却不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257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