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一)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达成最终目标,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作用过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连接着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合适的中介指标能够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经济转型正处在重要阶段,货币政策作用环境趋于复杂,更加需要选择合适的中介目标,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随着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支付手段层出不穷,数字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趋势不可逆转,这一趋势对货币政策操作环境也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也在降低,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协同难度日益增加,我国一直在尝试构建利率走廊,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所以,未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可能采用价格型调控为主、数量型调控为辅的模式。
探讨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有效性,必须考虑到数字货币不断发展这一趋势对货币政策操作环境的重要影响。因此,笔者将继续分析数字货币发展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具体影响,分别探讨数字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及数字货币对利率的影响。
二、数字货币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随着数字货币的发展与金融科技的创新,各类金融机构的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趋于复杂化,社会公众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下降,传统的数量型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断弱化。
(一)数字货币对货币供应量可测性的影响
近年来,以电子货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不断发展与完善,这一形势一方面加速了金融业务的同质化,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三者之间的业务界限变得模糊,存款货币的创造能力也不仅仅存在于传统的商业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甚至有些非金融机构也具有一定的货币创造能力,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造成一定冲击。
另一方面,数字货币的发展与金融业务的创新,也增加了金融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各类金融产品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层出不穷,数字货币的便捷支付特性可以实现资金在各类产品之间的快速转化,模糊了以流动性为标准的货币层次的划分,使得货币供应量的测度变得更加复杂,货币供应量的准确统计变得越来越困难,数字货币的使用降低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
以电子货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使得不同货币层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而伴随着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推行,或许能够改变这一形势。
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双离线功能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央行对其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能够有效管控,随着法定数字人民币的逐步落地,我国将逐渐实现纸钞数字化,如果社会公众都倾向于选择法定数字货币,那么中央银行便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有效控制,届时不同货币层次之间的界限或将变得清晰。
(二)数字货币对货币供应量可控性的影响
从现金漏损率的角度分析数字货币对货币供应量可控性的影响。以电子货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主要通过公众支付偏好与资产配置两方面降低现金漏损率。一方面,对比传统的纸质现金,数字货币的优势十分明显,它能够满足公众便捷支付的需要,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公众更倾向于使用数字货币,这种支付偏好使得数字货币替代了现金,公众现金持有量降低,现金漏损率随之减小。
另一方面,数字货币的出现,产生了复杂多样的金融产品,而且一些新型金融产品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导致公众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提高,所以公众的资产配置会发生改变。公众会以数字货币的形式将资金投放到金融市场,进而减少了流通中的现金,降低了现金漏损率。以当前我国数字货币发展状况来看,总体上数字货币使得现金漏损率下降,导致货币乘数上升,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下降。
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角度分析数字货币对货币供应量可控性的影响。现行数字货币和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发展都会导致超额准备金率的下降。首先,现行数字货币提高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现行数字货币涉及多种流动性较强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能在流动性短缺时以较低成本获取资金,所以商业银行会减少对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量。
其次,随着法定数字货币的推行,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从而降低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需求,而且法定数字货币的发展使得金融体系更加完善,拆借市场的资金价格也会随之降低,使得金融机构能以较低的成本补充超额准备金,故超额准备金率有下降趋势。在其他条件一定时,货币乘数将增大。
综上分析可知,随着数字货币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超额准备金率将会下降,货币乘数随之上升,从而使得货币供应量上升,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降低。从定期与活期存款比率的角度分析数字货币对货币供应量可控性的影响。
数字货币对定活比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随着数字货币的发展,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公众更愿意将多余的资金投资于一些新型金融产品,而这些金融产品的背后大多基于投资银行间的协议存款,如此一来,现金等流动性较高的资产间接转化为定期存款,提升了定期与活期存款比率。
另一方面,数字货币的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完善,诸多非存款金融工具应运而生,一些新型的非存款金融产品的收益率较高,对银行定期存款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公众在进行资产配置时,对于银行定期存款的偏好会下降,转而投资于收益率较高的非存款金融产品,因此定活比将下降。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数字货币的推行对定期与活期存款比率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会使得货币乘数的变化难以确定,进而弱化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可控性。
三、数字货币对利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利率作为价格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能够通过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节。同时,货币供需平衡的变动,也会引起利率水平的改变,利率的波动也体现出市场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变动情况。随着数字货币的发展与完善,利率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相关性都会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利率或将成为重要的中介指标。
(1)数字货币对利率可控性的影响
利率的大小取决于货币供求,一般而言,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决定了货币需求量,而央行能够对货币供给量进行控制。当货币供给量既定时,利率主要受到流动性偏好的影响。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可分为三种,分别是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以及投机性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与收入关系稳定,数字货币的存在主要通过影响投机性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到货币总需求。
从投机性货币需求的角度来看,便捷的数字传输方式为各类金融资产之间的转移提供方便,因此公众将减少对现金的偏好,转而偏好于流动性更强的数字货币。以支付宝的余额宝为例,公众可以很快地将资金投放于可生息的金融产品,这种情况下,此类数字货币可类比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的“债券”,被看作能够带来利息收入的资产,且利息收入的多少取决于利率和机会成本,此时,利率与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关联性更强。
随着数字货币的日益完善,人们将资金投放于生息金融产品的机会增加,当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数字货币时,数字货币带来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也随之增大。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呈负相关关系,即人们通过数字货币持有的生息金融产品越多,利率水平越低。
但是,如果数字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负面因素,比如某类数字货币产生信用危机时,那么人们将减少持有这类数字货币,转而偏好于现金,导致利率水平的上升。总之,数字货币降低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也加大了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换言之,利率的微小变动,将导致货币需求较大的变动,在央行通过改变利率来实施货币政策时,利率的可控性将受到影响。
(2)数字货币对利率相关性的影响
数字货币主要通过推动利率市场化从而影响到利率的相关性。利率作为衡量货币市场的重要指标,是市场运行的结果。随着数字货币的广泛应用,货币流通速度随之加快,货币市场能及时有效地调整资金价格,缩短利率的波动时间,降低利率的波动幅度,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强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性。
数字货币的应用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变,对利率指标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也使得社会经济对利率的变动更为敏感,公众会依据利率的变动迅速调整其资产配置,因此利率与社会公众收入的相关性增加,利率指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也逐步增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25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