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消息发酵,迅速登上微博等平台热搜,知乎热榜前5名,一度有3个是相关话题。
最近几天,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消息发酵,迅速登上微博等平台热搜,知乎热榜前5名,一度有3个是相关话题。
根据坊间消息,腾讯裁员比率最高可达30%,多个业务线已经敲定裁员名单。
虽说后来腾讯方面说比例没有网传的30%那么高,但是空穴不来风,这个消息足以让众多职场人瑟瑟发抖。
说实话,最近两三年,尤其是疫情爆发后,我们已经对大厂裁员的消息见怪不怪了。去年的字节跳动、爱奇艺、滴滴等,今年规模更大的阿里腾讯,看得多了,人就变得麻木了。
对于裁员这件事,焦虑恐惧不是解决问题之道,想要寻找出路,我们得要从更加理性的角度来看。
01
为什么会发生裁员?
第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说的大环境不好。全球疫情之下,每一粒灰尘掉在个体身上都是一座山。
第二个原因是互联网红利的消失。
作为前新媒体从业者,前几年就看到中国互联网已经从增量市场变成了存量市场,为了争夺剩下的用户,甚至从别人受众中去争夺,这就导致整体竞争加剧,获客成本增加,加上大环境的冲击,只能收缩,进行裁员。
但是这些只是表面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被人用滥的词汇:“人的异化”。现代社会人不但是人,还是一种工具。
管理顾问大卫·诺尔说:过去组织把员工视为可培养和发展的长期资产,现在则把员工看做短期开销,人不过是“东西”,当盈亏数字不如愿时,就可以随时丢弃。
而且有时候这种裁员还跟大环境没什么关系,拿美国举例。
年,全美有51.6万人被裁;
年,全美有44万人被裁;
年,全美有44.7万人被裁;
90年代的美国,经济状况不可谓不好,美国经济处于扩张时期,年均GDP增速达到了4%。还有财政盈余,不像现在负债这么高。如此乐观情况下,被裁人数却并没有明显下降。
裁员、失业的另一面是管理层与员工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上世纪50-70年代,普通员工和CEO的差距没那么大,后者的薪水是前者的3~6倍,而且两者的增长率也差不多,为3%左右,到了7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之后,收入差距越发拉大,甚至可以拉大到倍。
针对这一现象,有人依照经济学原理,解释说因为供需关系。是因为现在企业竞争加剧,需要优秀管理人,这才出现了管理层的高工资。
然而这其实是一场达尔文游戏。在多数案例中,企业运作的最高开销就是薪资支付,因此这让裁员变成了诱人的选项。而高层管理人提升薪水的速度这么快,很可能是由削减其他人的工作机会而来。
根据《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所说:服务性工作外包最多的50家美国公司CEP,薪资增长速度比其他没有外包的快了5倍。企业已经成了内部掠食的竞技场。
要么成为胜利者,要么成为loser,这就是职场。
02
被裁员之后,普通打工人的职场漂流
被裁员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是失败者,但是后续的波折还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的。
如果你还年轻,恭喜你,随时都有机会。但如果你处于职场中年人,那么等待你的,将会是一场失意的漂流。
一位美国作家曾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四五十岁的失业中年白领,记录下自己找工作的具体过程,以及在此期间遇到的人和事。
作者本人是美国知名调查记者、作家,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还在大学教授写作,也算是一个半知名人物,在谷歌上随便一搜就有关于她的不少作品以及参加的活动。
BarbaraEhrenreich
为了更好扮演角色,她改了名字,改了履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普通的失业媒体人。
但是这种虚构也让作者感到心虚。
因为作者本人是自由职业,只有很少的职场履历,为了更好找到理想中的工作,她先去寻找职业教练的帮助,就是类似于就业指导,他们帮作者修改简历,优化面试技巧,这期间自然少不了付费,还有形象打造,还得付费加入所谓的能提供人脉的社会团体。
折腾了一番,花了近一万美元,然而快一年过去了,她还没有找到理想中的工作:有健康保险、年薪5万美元,这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标准收入。
期间作者也努力了,阅读不少关于职业规划相关方面的书籍,想象自己成为一件商品,尽可能让自己有卖相,为了人脉甚至还参加了宗教团体,作者本人是无神论者。
找工作的过程让作者崩溃。最后的结果更让作者无力。
她最终只拿到了两个offer,一份是卖保险的、一份是卖化妆品的,而且都是没有底薪、没有福利,更没有工作场所的人,其中卖化妆品的更像传销。
作者的经历并不独特,她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和她“经历”一样的人:从事公关工作,被裁后连续7个月没找到工作,有人为时代华纳工作11年依旧被裁员,有程序员没找到工作,最终向下沉沦,当起了大巴司机,更多的是到餐馆当服务员,以期待与顾客碰面,希望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赏识自己的顾客,寻找关系。
这些人无一不是受过大学教育,却向下沉沦的人。
凯瑟琳·纽曼记录下了年龄歧视问题,她引用了一位华尔街主管的话:假如你年过40,雇主认为你不再用大脑思考了。过了50岁,他们就认为你已经油尽灯枯了。“
在中国,年限还可以被提前,众所周知的35岁魔咒,就是这么来的。
03
普通人如何应对?
如何破除失意的职场漂流魔咒?写《失意白领的职场漂流》作者没有针对个体提出太过具体的答案,因为这是个体难以解答的。她眼睁睁看着越来越多的同龄人以及比她年长的人投身宗教的怀抱,寻求上帝的解释,因为个人无法解释。
在书的结尾,作者对失业者继续漂流在黯淡的世界中,进行网络求职、寂寞的社交活动以及昂贵的辅导课程感到可悲,鼓励人们进行抗争,游说政客改善失业者和在职者的生活,提高福利,为人们提供保障等等。
这个话题太过庞大。
而放到普通人身上,怎样才能不陷入上面那些人的境况呢?
虽然不想说,但这是很多人都建议的:把自己活成工具。
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工具,都有什么功能,而且这些功能都是能让别人,尤其是用人单位直接感受到的。
比如为公司带来多少效益,这才是真正的“铁饭碗”,无论时代浪潮多么大,总能让你缓过来的。
另外不管怎样,多与外界进行连接,向外接触,说不定能有新的改变。
Lovepeace,祝每一位职场人在疫情之后的世界安好!
这个话题太过庞大。
而放到普通人身上,怎样才能不陷入上面那些人的境况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udeguo.com/jynr/25294.html